> 扶貧

文旅融合寫出脫貧大文章(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32))

廣西百色,在樂業大石圍天坑群世界地質公園的一座玻璃觀景平臺內,一場直播正在上演。屋外,雲海縹緲,峰巒疊嶂;屋內,節目主持人、致富帶頭人、當地文化人共聚一堂、共話小康。直播中,廣西水果和美食輪番展示,拋繡球、編織民族服飾、壯族山歌等非遺技藝一一呈現,人文元素借著方寸螢幕聲名遠揚。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很多貧困地區雖然地理位置偏遠,但是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良好,旅遊資源豐富,具有較大的文旅開發潛力。近年來,工業基礎薄弱的百色市,借助優越生態環境和壯美自然風貌,不斷探索文旅扶貧與生態發展相結合的新模式,讓村民搭上“旅遊車”,吃上“生態飯”,走出一條“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致富路。

旅遊業的發展涉及大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旅遊目的地也存在公共資源的使用、授權問題,沒有靈活的調控和管理很難産出效益。近年來,百色下大力氣推動村容村貌改造和交通道路鋪設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廣大王嶺原始森林旅遊區健康小鎮、淩雲浩坤湖、樂業大石圍等生態旅遊項目,協調解決重大項目資金短缺問題。有了財政的“四兩撥千斤”,頂層設計和規劃引導就有了施展空間,打牢了文旅産業綠色發展的底子。

旅遊扶貧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機構設置、形象宣傳、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光靠政府力量遠遠不夠。引導成熟的旅遊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開發,激發村民投身産業的積極性,是提高旅遊扶貧市場化水準和發展效率的重要途徑。在田陽縣巴某村,政府引進華潤五豐有限公司合作發展旅遊、種植、養殖等産業,通過“企業+村民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幫助村民致富。合作社所得收益歸村集體,用於民宿經營農戶的收益分配和村集體公益事業。企業上線完善的激勵機制,有效調動了村民經營民宿、發展旅遊的信心和凝聚力,實現了壯大集體經濟、村民增收和産業發展的共贏。

對於旅遊業而言,沒有特色就沒有吸引力。呈現不同區域間獨特的自然景觀、地理風貌、人文風俗,是樹立旅遊品牌、推動旅遊産品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招。廣西山水處處好風光,各地在旅遊扶貧上精準發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文旅新模式。德保縣那溫村依託生態資源稟賦,打造出“稻—花—蜜”産業鏈。春夏之際,村裏種植不同品種的水稻,在田野裏“作畫”;秋冬季利用冬閒田加大花卉種植,一眼望去同樣風景如畫。成片花海增加了蜜源,再發動村民開發蜂蜜周邊商品,增加旅遊二次收入。大力培育最能發揮當地優勢的特色産業,讓更多村民參加生産和經營,資源優勢就能轉化成競爭優勢,小花朵也能寫出脫貧大文章。

利用文旅資源提振經濟、富裕百姓、美化環境、保護生態,廣西不僅大有可為也必將大展作為。

(作者為本報總編室編輯)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文旅融合寫出脫貧大文章(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