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土特産也能“洋”起來

蓮湖區為十畝地村打造增收致富新高地

res11_attpic_brief

營養豐富的秦嶺木耳、自家採制的香甜蜂蜜、味道鮮美的香菇、綠色天然的黃花菜……在陜西供銷蓮湖區扶貧生活館內,來自周至縣王家河鎮十畝地村的農副産品格外引人注目,消費者紛紛開啟“買買買”模式。

“咱秦嶺深處的土特産,經過合作社廠區統一加工包裝,搖身一變,一下‘洋’起來了!現在打出了品牌,山貨根本不愁賣,幾百斤蜂蜜還沒走出家門,合作社就幫我賣出去了。”提起自家農副産品的銷售,十畝地村村民王鎖林高興地説。

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脫貧品質,蓮湖區派駐十畝地村的駐村工作隊在消費扶貧上做文章、下功夫,不斷提高生産的標準化程度,嚴把品質品質關,充分發揮産品優勢,不但使十畝地村農特産品成為暢銷貨,還帶動周邊各村農産品的銷售,提高扶貧産品的市場競爭力。

秦嶺深處到處都是寶,別的不説,就説十畝地村的人家房前屋後都有幾棵高兩米以上的百年老核桃樹。長在秦嶺深處的山核桃,皮薄、仁飽、油大,還具有潤肺明目、健腦的功效。然而十畝地村距縣城52公里,這些山核桃也沒有任何的包裝和加工,賣相不好,成了滯銷品。如何把銷路打開,讓農産品變成村民實實在在的收入,成了十畝地村的難題。

通過實地調研,駐村工作隊提出“産業合作社加工銷售提升”項目,在馬召鎮四群村租賃廠區,對收購來的農産品進行深加工,打造收購、加工、包裝、行銷推廣、産品銷售一體化平臺,打通了從農村到城市、從産品到商品的中間環節。

“十畝地村農産品豐富且優質,但産品缺乏質檢品控,銷售渠道有限,村民更是缺少行銷經驗。”駐村工作隊隊長汪文安説,消費扶貧要做的不光是幫貧困戶打開銷路,還要讓消費者買到有品質保證的農副産品。雙方互利共贏,消費扶貧才能可持續發展,消費潛力才能變成脫貧動力,十畝地的農産品才能真正走出大山!

農産品走出大山的關鍵一步便是曬乾,延長農産品保存時間。然而山區氣候多變,一到陰雨天氣,晾曬就成了大難題。蓮湖區提供幫扶資金35萬元,支援十畝地村産業合作社加工、銷售提升項目,購入烘乾機、封口機、蜂蜜分離機等相關設備。在蓮湖區的幫扶下,村委會委員熊文斌經過技術培訓,成了專業的“烘乾專員”。

“烘乾機烘出來的黃花菜、馬鈴薯片等農副産品不僅色澤、品質好,而且烘乾時間短、上市快,不受天氣影響,不管颳風下雨,産品都有好賣相,是有益於合作社和村民的大好事。”熊文斌介紹道。

據駐村第一書記陳維介紹,自今年8月合作社廠區運營以來,標準化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隨著合作社加工、銷售提升項目的深入推進,十畝地村扶貧産品相繼入駐“832平臺”、中國扶貧網等線上銷售平臺,“十畝地”“上十畝地”品牌的農特産品銷售火爆,僅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十畝地村扶貧産品銷售額就達40余萬元。(記者肖持綱通訊員任寧寧)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土特産也能“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