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手撕畫近四十年 講述老西安的故事
用手“撕”出來的城市記憶
“南山戴帽大雨就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鐘樓上可直望終南山,百姓民諺説,看到南山烏雲壓頂就預示大雨來到。”這是80歲的李運正老人用手撕出來的一幅老西安畫面。憑藉自己多年的愛好,他將百年老西安市井風情、民俗故事、建築風貌等用撕紙畫手法表現出來。雖然每一幅都是獨立畫,但連起來就是系列西安風俗連環畫。
李運正老人獨居在北大街一家屬院內,這裡既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生活起居的地方。房間有些狹小,除了必要的生活設施外,地上、過道裏、床上都堆放著他多年創作的手撕畫作品。
客廳的墻面上挂了不少用鏡框裱起來的手撕畫作品,其中一幅外國人物像遠看顏色鮮亮與油畫無異,走進仔細一瞧才發現,畫面中的每個色塊都是由大小不一的碎紙片粘貼而成。一幅西安城墻畫面運用黑白兩色將城墻表現得雄偉壯觀,而每兩個黑色塊之間留出的一絲白色縫隙,又將城墻的垛口表現得更為立體。
老人説他和撕紙畫結緣純屬偶然。上世紀80年代,有一次他提著一袋糖果擠火車回西安,在擁擠的人群中糖果的黃麻包裝紙被磨成了碎片,回家後看著掉在茶几上的碎紙片,他忽然覺得這種不規則的圖形比畫筆畫出的自然流暢。於是他就開始了第一次撕紙畫創作嘗試,經歷幾次失敗後,終於成功創作出第一幅撕紙畫作品“巴山莊戶”。
“有心作畫繪不成,無意撕紙竟成畫。”老人説從那時起他就從油畫愛好轉移到了撕紙畫上。與別人作畫不同,他在創作前一般要先要在腦海裏有個構圖,然後根據構圖給專用油紙染色,最後撕出形狀進行粘貼即可。近40年來,老人把心血都傾注於此,先後完成了“老西安”“八大怪”“關中風情”“陜南風情”等諸多系列作品。
其中“老西安”系列裏,很多畫面在今天已經看不到了,但在老西安人眼裏這些都是曾經的回憶。“三十年代南門外的腳夫車把式搖著鞭桿聚在一起等待生意到府,他們手裏的狗皮鞭梢是那個時代所特有的;五十年代的鐘樓、南門可直望終南山,百姓民諺説,看到南山烏雲壓頂就預示大雨來到;還有鹽店街商鋪、銀行林立,曾是西安的金融中心……”李運正説,作品上的這些細節每次撕出來都是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老西安系列作品可以説是西安的生活百科全書。”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雖然每一幅作品都是獨立畫,但連起來就是一個系列風俗連環畫。就拿作品中西安過去的交通工具來説,裏面就有木輪轎車、木輪馬車、獨輪車、洋車,即使是牛車車輪也有實心板轱轆和膠皮轱轆之分,“這些細節無疑都是一種更深刻的生活體驗。”
王智説,這些作品一方面將百年老西安變遷,市井風情,關中民俗等用撕紙手法表現出來,另外一方面也將人們的記憶延續了下來,這對後人來説是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參考價值的。
文/圖記者王海鵬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八旬老人手撕畫近四十年 講述老西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