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陜西石泉:探尋絲路之源 群眾致富有“絲路”

編者按: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被譽為“金蠶之鄉”的安康市石泉縣,“鎏金銅蠶”也激活了當地的蠶桑産業、蠶桑文化和蠶桑旅遊,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一條銅蠶驚艷世界,見證兩千年的絲路。11月22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辦,西安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安康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協辦的2020“絲路行”兩岸媒體採訪活動來到了金蠶之鄉展覽館,通過展廳再現桑蠶歷史的滄桑巨變與延續傳承,開啟了一趟了解蠶桑絲綢文脈,探尋絲路之源的旅程。

圖片6

見證絲路輝煌 延續絲路情緣

金蠶之鄉展覽館位於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池河中國金蠶小鎮(以下簡稱:金蠶小鎮),展覽館佔地520平方米,館內建設5個廳,1個序廳,4個展覽廳。據了解,該館是石泉縣充分發揮“鎏金銅蠶·絲路之源”文化品牌,發掘池河蠶桑文化底蘊,突出地域特色,總結提煉池河産業發展要素,理清蠶桑發展脈絡。

記者了解到,鎏金銅蠶為漢代銅器,屬於國家一級文物。1984年,本地農民譚福全在池河水中淘金時發現,金蠶通長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首尾9個腹節,呈昂首吐絲狀,體態逼真。

圖片7

“當時跟父親淘金就是為了賣錢貼補家用,當發現鎏金銅蠶時並沒有覺得它會有多值錢。”譚福全的女兒譚可菊告訴記者,當時他們誰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唯一一枚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被發現後,附近的村民也都過來圍觀詢問,後經專家鑒定為漢代鎏金銅蠶,是西漢時皇帝褒獎蠶桑生産的御賜獎品,非常珍貴。”譚可菊回憶道。有一天家裏還來了一個人,説給幾千塊錢賣給他,當知道鎏金銅蠶是國家一級文物,父親譚福全只説了句:“那是國家的東西,我們哪能賣啊,交給國家就安心了。”

圖片8

“後來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講話,我們才了解到鎏金銅蠶對於國傢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我們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譚可菊説道。

據史料記載,安康蠶桑生産已有3000年的歷史。鎏金銅蠶的出土,直接印證了當時人們通過蠶桑生産已熟悉蠶的生理結構,也將石泉縣養蠶的歷史推前到漢代。“鎏金銅蠶”可謂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紐帶作用的標誌,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養蠶繅絲技術和絲織品貿易在漢代中西貿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古有“鎏金銅蠶” 今有致富“金蠶”

安康依山傍水,自然氣候條件優越,非常適宜於發展蠶桑生産。目前,原料繭産量和生絲産量位居西北地區第一,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原料繭生産基地、繭絲加工基地和優質蠶種生産基地。

近年來,金蠶小鎮結合豐富的蠶桑資源、中藥材資源、生態資源和産業基礎,架構了集“絲綢服飾、生物健康、康養休閒”等為一體的蠶桑生物健康和集旅遊觀光、研學旅行、農工體驗等為一體的休閒旅遊産業,促進“蠶桑特色産業+康養休閒旅遊”互動發展,實現一産二産三産“三産融合”、生産生活生態“三生同步”、産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産業聚集區,達到“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蠶助推縣域振興”。

據悉,今年以來,金蠶小鎮集中主攻鎏金銅蠶文創産品開發,立足創意創新,加強內引外聯,先後成立鎏金銅蠶文創産業聯盟,開發出鎏金銅蠶工藝品(包括紀念品)、辦公用品、毛絨玩具、系列金蠶酥食品、金蠶根藝奇石等5大類80多種500余件文創産品,形成了雨後春筍的生動局面,以建設一個文創産業基地、打造一個文創展銷中心、開發一批文創産品“三個一”為重點的鎏金銅蠶文創産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圖片9

“鎏金銅蠶”文創産品展銷中心正式掛牌運營,標誌著石泉縣鎏金銅蠶文化研究與開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使眾多文創産品有了集中展示、宣傳推廣、市場銷售的窗口和平臺,不僅讓鎏金銅蠶文化變成了産業、走向了市場,更為中國金蠶小鎮和全域旅遊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生命力。(董旭葉)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