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煤城”邁上轉型發展快車道
銅川,是新中國成立後誕生的第一批工業城市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銅川市累計為國家貢獻了6億多噸煤炭、2億多噸水泥,成為路遙小説《平凡的世界》中令人嚮往的“銅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城市基礎、産業結構上的弊端逐漸顯現,2009年,銅川市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2017年被確定為全省‘建成西部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城市’後,高品質發展成為銅川的重要命題。”11月18日,在“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品質發展”系列發佈會上,銅川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郝光耀説。
産業支撐
科技創新為高品質發展賦能
如何答好“建成西部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城市”的重大命題?
銅川開展“産業規劃大會戰”,系統化精細化梳理産業,明確了提質增效傳統産業、創新佈局新興産業的發展思路,全力打好調整産業結構、做實高品質發展根基“組合拳”,産業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發展已形成。
科技創新是撬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杠桿。銅川始終突出科技創新對産業的支撐作用,推動産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以低軌網際網路星座星地組網規劃與調度技術、新型鐳射雷達管理移動平臺研發為核心,積極佈局集研發、生産、配套、應用等為一體的商業航太産業鏈,培育發展航太科技産業集群。設立高強度輕量化鋁合金材料研發、現代建築用節能環保鋁合金模板開發等重大課題,積極推進高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産業做大做強。以瀕危藥材保護與繁育、中藥材溯源系統研究等重大課題為重點,全鏈條部署、一體化實施,推動中醫藥産業創新發展。
如今,全市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實力加速提升,技術合同成交總金額達6.77億元,發展高新技術企業16家,産值16.14億元。郝光耀介紹,銅川已圍繞航太科技、新材料、裝備製造、中醫中藥等産業鏈設立重大科技項目226項,投入專項資金5000多萬元,轉化應用重大科技成果項目89項,開發新産品近200項。銅川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通過省政府審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創建工作全面啟動,科技創新已成為銅川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生態築基
繪就經濟轉型綠色底色
近年來,銅川緊抓入選全國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全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示範區、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市、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等疊加機遇,系統施策、統籌推進,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青山保衛戰,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
大氣環境品質持續改善。銅川以“抑塵、治源、減煤、控車、禁燃、增綠”為抓手,細化措施、狠抓落實,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從2016年的210天增加到2019年的266天。
水污染防治成效顯著。銅川實行生態補水、封堵排污口、管網改造、清淤疏浚、駐廠監管五措並舉,全市地表水環境品質逐步改善。
污染減排進展順利。列入省考的14個減排項目及全市確定的230個減排項目全部按期完工,減排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十三五”期間,銅川市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15.49%,2019年末提前完成“十三五”減排任務。
近3年來,銅川累計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4665畝,高標準綠化造林30萬畝以上。銅川的綠色轉型之路,朱鹮正是印證者、受益者,目前野外能夠觀測到朱鹮百餘只。
優化營商環境
以“好服務”吸引企業築巢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銅川出臺了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産、支援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等145條政策措施,“一企一策”精準扶持,“一項目一方案”跟進服務,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基礎上,復工復産、復商復市走在了全省前列。落實領導幹部“包企業、包項目、解難題”幫扶機制,多種形式到府服務,通過一項項有力度、有溫度的服務措施,切實為企業破解發展難題。
為最大限度給企業提供便利,銅川進一步簡化企業投資審批程式,創新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通過“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轉變。建成全省第一家絲路金融科技産業園,落戶金融類企業70家,為1000多家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近200億元,有效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此外,首創辦稅“實體+自助”一站式服務,所有實體辦稅服務廳率先在全省實現了“一窗通辦”全覆蓋,出口退稅辦理全面推行無紙化退稅申報。
銅川市發展改革委主任王曉剛介紹,在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上,銅川強化“導”,出臺了《銅川市親清政商關係清單》,為公職人員和民營企業家明晰交往事項,讓政商交往“明白化”。聚焦“實”,抓工作績效,依法全面履行政府工作職責,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持續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突出“嚴”,抓跟蹤問效,為民營企業開展法律服務專項體檢,廣泛開展“以案釋法”普法宣傳,進一步加強營商環境監督執紀問責。
記者 趙楊博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昔日“煤城”邁上轉型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