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陜西非遺從“活化石”變成“活文化”

1

苗春生泥塑作品《看戲》場景的局部。

2

汪銳在演示木版年畫的拓印。

3

邰立平在陜西文化旅遊推介會(成都站)介紹木版年畫。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是一個地方傳統文化和歷史變遷的“活化石”。 陜西,一個歷史璀璨而厚重的文化大省,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優秀非遺文化的誕生與流傳,非遺文化積澱深厚而豐富。在新時代背景下,非遺文化和現代文化碰撞、蝶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煥發出新的光彩。

隨著社會對非遺文化的重視和關注,形成了追尋傳統技藝和文化的一股熱潮。在陜西省各地,各具特色的非遺點或非遺體驗中心,剪紙、泥塑、彩塑、糖畫、蛋雕、棉絮畫、農民畫、面花、皮影、剪刀書法、秦腔、杖頭木偶戲等非遺項目豐富多彩,百花齊放,人們靜靜觀賞著,沉浸其中,穿越時光,親手觸摸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年輪和豐富而細膩的脈絡,感知非遺文化之美好。

西安非遺研習體驗館

10月22日,記者來到位於新城區民樂園文化街上的西安非遺研習體驗館。

西安非遺研習體驗館是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首個非遺研習體驗館。這裡地方雖不大,但佈局緊湊有致,館內設有展示區、修復區、直播區、體驗區。一樓為展示區和修復區,展示區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各色手工藝品,修復區的工作臺上,各種器材和不同材質的半成品,可供觀摩和體驗;二樓是直播區,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副會長、非遺研習體驗館負責人汪銳告訴記者,他們通常會在這裡通過直播形式與觀眾交流互動;三樓是體驗區,參觀者在這裡可以親自動手,體驗木版年畫、扎染等手工製作。

在展示區,一個清代粉彩瓷器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它的外表完好無損,內裏卻可見一條修補後的細線。汪銳告訴記者,這是一個費時四個多月無痕修復的罐子,罐內特意保留了接縫線,以通過內外對比,展示出無痕修復技藝的精妙。燈光下古樸而精美的瓷罐,向我們詮釋著手工藝人的堅守與執著。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説的就是這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藝。鋦藝修復是一門傳統技藝,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在鋦藝師傅的手中,一個破損的小小茶杯被綴上了精緻的金線,修復後反而形成了新的美感,別有一番韻味,完美重生。而有的瓷器則是用鋦釘修復而成。鋦釘是用民間絕活鍛銅工藝加工而成,有花釘、素釘、金釘、銀釘、銅釘等,點綴在瓷器上如花朵點點,美妙絕倫。近年來,“鋦活秀”這一古老的藝術又重新時興起來,這些精美絕倫的鋦瓷細活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

汪銳説,希望通過這一小小窗口,讓人們親身感受和體驗製作,拉近人們與非遺文化的距離。

長安泥塑非遺體驗點

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周家莊北村的苗春生關中風情泥塑創意工作室在今年6月入選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授牌的第一批非遺預約式體驗點。

一進工作室,記者便被密密麻麻、重重疊疊的各色泥塑所震撼,仿佛一幅關中農村生活的百態圖在眼前徐徐展開,活靈活現、生動有趣。大口吃麵的壯漢、吵架的小兩口、抽煙袋的男人、農村給房屋上樑的場面、吼秦腔的戲班子、戲臺前觀看演出的人群……雖然泥塑的造型粗獷,但人物表情生動誇張,情感表現力、衝擊力強烈,將關中農民樸實、憨厚、豪放的個性特徵一一定格。

自元明以來,泥塑在農村開始盛行。長安泥塑是長安地區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傳承了關中泥塑的基本技法,塑造了各種歷史人物、戲劇人物、神話故事、蟲魚鳥獸等。40多年來,長安泥塑非遺傳承人苗春生創作了關中風情泥塑作品5萬多件,代表作有《陜西八大怪》《七十二行》《趕集》等“關中記憶”系列作品。這些作品蘊含著獨特的關中民俗文化底蘊,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一位慕名而來的西安市民説:“苗老師的泥塑展現了許多已經闊別了很久的生活畫面,勾起了許多關於童年的記憶,讓我感到莫名的親切和熟悉。”

苗春生的徒弟小胡高興地告訴記者,這兩天他們正在為參加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舉辦的“最美小康路”中國西部民間工藝主題創作展作準備。可以想見,長安泥塑正在非遺傳承人的堅守下不斷走向更大的舞臺。

邰立平的木版年畫

10月5日、10日、12日,先後有三批來自西安美術學院的共260余位師生來到寶雞邰立平木版年畫傳習中心,現場參觀學習交流。

邰立平向師生們詳細介紹了有關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發展歷程和製作工藝流程等,老師和學生們對木版年畫興趣濃厚。在現場觀摩邰立平的木版年畫製作過程後,大家對最終呈現出的線條細膩流暢、造型優美、色彩對比強烈的木版年畫作品讚不絕口。一些同學還動手參與了年畫製作及印刷,當親手印製出自己的木版年畫作品時,大家熱情高漲,紛紛珍藏以作紀念。

年畫之於春節的重要性,曾經不亞於春節之於中國人的重要性,是古時人們過春節必備的“年貨”。 中國木版年畫歷史源遠流長,而具有500年曆史的陜西鳳翔木版年畫又是年畫中最富特色的。出生於鳳翔木版年畫世家的邰立平是邰家木版年畫的第20代傳人。1984年他創辦了“鳳翔鳳怡年畫社”,開始對流散民間的年畫進行蒐集和整理,搶救出世興畫局古版樣310余套,使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重放異彩。

邰立平工作室的墻上挂滿了門神和各類戲劇故事人物的年畫,色彩鮮亮、造型誇張,或彪悍威猛,或喜氣祥和。邰立平回憶説:“這些年來國家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強,我對此感受很深。我本人就先後應邀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陜西美術家畫廊、上海展覽中心、湖北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深圳博物館、廣東美術館等地展覽展示鳳翔木版畫作品,還經常應邀去美術院校為學生們講課,並經常參加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等部門組織的文化旅遊推介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鳳翔木版年畫的展示受到大眾的喜愛和歡迎,更讓我感到有責任把這一藝術奇葩繼承和發揚光大。”

邰立平説,要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得到很好的傳承,就要對年輕一代進行培養,這樣才能使傳統文化藝術發揚光大!願中國首批非遺項目木版年畫走向世界!

記者手記

讓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李衛

在新時代背景下,非遺文化只有走進百姓生活,才能不被湮滅和遺忘,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近年來,陜西省特別是西安市開展了“非遺大講堂”“非遺進社區” “非遺進校園”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非遺領域專家學者等在高校、社區等地廣泛宣傳非遺,展示非遺魅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共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批與非遺相關的文創産品也應運而生,新穎而又接地氣的文化産品受到大眾的關注和歡迎。

陜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孫清潮説,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是陜西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有生力量,如何盤活這些資源讓非遺回歸社區、回歸生活,成為尋常百姓新的生活方式,這既是新時代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既定任務,也是陜西實施文化強省戰略的重要課題。

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陜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王智説,無論是傳承非遺、保護非遺還是宣傳非遺、發展非遺,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非遺。其實非遺就是技藝和文化,只有了解了它的內核才能真正讓非遺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

據了解,今後陜西省還將通過非遺傳承人培訓、文創開發、非遺市集鄉集打造等,聚合區域內非遺資源力量,推進優秀非遺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與創新,共同探索“非遺+”文旅全方位發展模式,共建新時代的非遺文化發展空間,做到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真正讓非遺走進百姓生活,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記者 李衛文/圖)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陜西非遺從“活化石”變成“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