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心矩陣

畫出脫貧戰場最大“同心圓”

2020“統戰宣傳基層行”見聞

一條條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農家,一座座新修房屋整齊排列,一個個富民産業落地生根,一張張樸實的笑臉幸福洋溢……在隨團採訪時,記者常被眼前的場景打動,而這一幕幕場景背後,是各方人士的踴躍參與、各種力量的廣泛匯聚。

駐村,他們讓村裏變了樣

“做夢都不敢想,這一輩子我還能掙這麼多錢,多虧了李書記。”

“李書記經常帶著一包包藥,但工作起來卻是十分拼命。”

走進渭南市潼關縣桐峪鎮三泰村,常常聽到百姓們念叨“李書記”,而他就是陜西省黃埔軍校同學會辦公室主任李建新。2017年,他來到三泰村成為駐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

“以前一到大雨天,山上的洪水下來後通過排水渠倒灌到村民家裏,這多少年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李書記一來就解決了。”村裏的老支書王平凡説,兩年多來,李建新先後協調資金800余萬元,為村裏修建休閒廣場3個,打機井5眼,維修全村路燈,硬化道路 10余公里,修建排水渠10公里……路好了,水暢了,燈亮了,文化廣場也建了起來,村裏真是變了模樣。

改善民生固然重要,但讓村民們的口袋鼓起來更重要。經過深入摸排調研,李建新把養兔産業確定為三泰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

“不敢養兔子,怕養不好,我家一塊錢都賠不起啊!”村民劉臘霞的話代表了很多貧困戶的想法。“為了讓我養兔,李書記每天來家裏三四回,把嘴都能磨破,腿都能跑斷。在他的支援下,我養了48隻兔子,28天后賣了45隻,凈賺了1000元。”如今,劉臘霞準備擴大規模,養300隻左右,每月能收入兩三千元。

目前,三泰村已建成兔舍2000平方米,現存欄1500種兔、1.5萬隻肉兔,年收益可達300余萬元,已累計出欄1萬餘只,為全村44戶貧困戶每戶分紅2500元。

採訪中,我們還遇到了寶雞市統戰幹部、陳倉區鳳閣嶺鎮後排村第一書記陳海寧,洛南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巡檢鎮黑彰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武鋒,對貧困戶開展技術培訓的九三學社社員蔣宏偉,幫助殘疾人脫貧的民革黨員李振華……一路上,陜西省統一戰線智庫專家、民盟省委社會委員會主任張濤與採訪團同行,認真調研,積極為當地發展建言獻智,彰顯了陜西省統一戰線成員為民履職的熱情和擔當。

扶貧,民企擔當有作為

安康市白河縣茅坪鎮田灣村向南行10余公里,群峰錯落間突顯一塊平地,便是田灣村所在地。向南望,海拔近2000米的五龍尖,是白河縣最高的山。山間植被豐富,山下水源充沛。海拔600米至800米的山地上,連片的老茶園堆青疊翠,蔚為壯觀。

當地茶農告訴記者,這片老茶園以前種植的高山茶品質好但産量不高,加上技術落後,收益並不太理想。

看著五龍尖山下一片片老茶園,2013年,湯海萌生了做強茶産業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想法。

砍去雜樹、雜草,促老茶樹發新芽,湯海首先對4000畝老茶園進行改造,使産量提升了一倍多。他又帶領群眾組建了田灣生態茶園專業合作社,發展了110多名社員。合作社無償為貧困戶提供茶樹苗子和技術服務,帶動周邊群眾種植茶樹2000余畝。後來,又在五龍尖半山腰建設了五峰茶廠,並註冊成立了白河縣五峰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如今,五峰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為該縣集茶業種植、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的龍頭企業。“公司目前主要生産綠茶、紅茶、黑毛茶,其中黑毛茶主要為陜西茯茶供貨。”湯海介紹。

此外,該公司還吸納了200多名老弱勞動力到茶廠務工,獲得穩定收入;吸納群眾入股,配合村集體整合扶貧資金100余萬元變為股金,讓貧困戶成為茶廠的股東,每年獲得分紅。

採訪中,這樣帶貧益貧的民營企業還有很多:略陽縣黑鳳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無償向貧困戶發放雞苗、保價回收等方式,帶動130余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漢中陽輝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流轉集體撂荒土地510畝,吸納55戶7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入園務工;華琨實業公司發展“入園務工、入股分紅、靈芝産業託管”帶貧幫扶模式,共流轉貧困村土地2000多畝,吸納周邊勞動力1113人,每人平均年收入1.16萬元……眾多民營企業主動擔當作為,將企業發展融入脫貧攻堅進程中,創新扶貧組織形式,深化扶貧合作機制,帶領貧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

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商洛市山陽縣漫川關鎮古鎮社區是一個回族和漢族群眾共同居住的社區,一條青石鋪築的明清古街,街道兩邊古色古香的建築,人來人往柔腸軟語的問候,繪成了古鎮社區獨有的風貌。

62歲的回族老人白廣蓮是因病致貧貧困戶。幾年前,白廣蓮的丈夫患病,前後住院治療花了一大筆醫藥費,沉重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

因為家庭條件不好,白廣蓮的孩子一度想從大學退學。鄰居們有錢的湊錢,沒錢的幫忙照看病人,總算把孩子又勸進了學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這是當地幹部和群眾的信念。目前,白廣蓮的孩子已經大學畢業,家裏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古鎮社區黨支部緊緊團結各民族團體,協商共治,拉起手來,共同脫貧。依託優越的生態地理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古鎮社區逐步形成了以生態農業、商貿流通、旅遊觀光為主的多元化産業脫貧體系。目前,該社區已經脫貧71戶218人,包括白廣蓮在內的剩餘貧困戶9戶26人,預計今年全部脫貧。

安義梅和丈夫在古鎮經營了一家清真餐館和民宿。2017年,為促進回族居民在古鎮社區發展産業,政府出資對安義梅家的民宿進行了倣古外立面改造,大大改善了民宿的形象。

“現在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每年能掙17至18萬元。”聊到這些年發展變化時,安義梅喜上眉梢。據介紹,古鎮社區回族居民十戶九商,從事餐飲食品加工、民宿客棧經營等行業,售賣玉米鍋巴等各類土特産,戶年均收入可達6萬元以上。

“我們將繼續把民族團結作為古鎮社區群眾生活向上向好發展的基石,大力發展培育少數民族聚集地的特色優勢産業,讓回漢居民的腰包鼓起來,日子紅火起來。”該社區負責人説。(記者 劉居星)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畫出脫貧戰場最大“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