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名單

奮進獎(共25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建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

馬金蓮(女)山西省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萬才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城郊鄉王莊村村民

王文成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寶昌鎮邊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王傳喜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王昭權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四坳村村民

毛相林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

旦正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致富帶頭人

付凡平(女)陜西省宜川縣蒙恩農産品經銷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喬福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平洋鎮平洋村農民扶貧車間主任

次仁瓊宗(女)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巴青縣拉西鎮玉宗根村村民

李忠國湖南省瀏陽市達滸鎮椒花新村村民

楊寧(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村委會主任

汪雲貴(女)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鎮六段村村民

張順東、李國秀(女)夫婦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村民

張雅萍(女)甘肅省卓尼縣豐裕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陸奕和廣東省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村民

陳建清(女)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海田鄉三青溝村黨支部書記

鄭月娥(女)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黨支部書記

拜力米江·艾薩胡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縣塔合曼鄉薩熱拉村村民

黃小勇江西銘鴻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文博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百興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隨州市博裕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

崔興文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太空蓮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崔雪琴(女)河北省讚皇縣雪芹棉産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裴春亮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貢獻獎(共24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小權 生前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老屯鄉黨委副書記、長灘村第一書記(中央組織部駐村幹部)

王永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州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澤勇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第一書記(貴州新安航空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駐村幹部)

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

牛偉國山東省濰坊市峽山開發區王家莊街道大圈村第一書記(山東省濰坊市重大項目服務中心駐村幹部)

龍慧(女)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三師51團9連“訪惠聚”工作隊隊長、連黨支部第一書記(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駐村幹部)

劉雲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次仁巴珠西藏山南軍分區政治工作部宣傳保衛科科長

孫宇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縣委常委、建平鎮黨委書記

楊文軍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市委常委、副市長(國務院參事室挂職幹部)

何國強浙江省寧波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黨組書記、局長

沈軍天津市海河醫院院長

宋保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

張桂梅(女)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

鄭小東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縣委書記

鄭海雲湖北省荊州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

俞賀楠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趙家溝鄉薛牛坊村第一書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駐村幹部)

郭曉榮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扶貧開發局局長

郭鋒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縣委副書記(全國工商聯挂職幹部)

黃立溫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塘紅鄉古春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縣殘聯駐村幹部)

崔仁傑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人民政府一級調研員

韓宇南河南省週口市太康縣馬廠鎮前何村第一書記(河南省週口市國稅局駐村幹部)

焦鳳軍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孫圩子鄉馬莊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安徽省司法廳駐村幹部)

糜林 生前為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果樹研究室主任

奉獻獎(共25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明哲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堃山東省濟南市環境保護産業協會副秘書長

王煜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尹建敏(女)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伊東羊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甘啟斌安徽聯河集團董事長

石麗平(女)貴州省松桃梵凈山苗族文化旅遊産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盧效平陜西億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長安北京凱達恒業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李小紅(女)湖南佳惠百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陸寶蘭原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副廳長、巡視員(退休)

邵勇青海可可西裏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勇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羊羊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趙海伶(女)四川青川海伶山珍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婁競瀋陽三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姚小青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袁守根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老科協顧問

徐咏梅(女)海南天地人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久生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駐鄭州流動黨員工作委員會書記

黃文仔星河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薇(女)雲南婭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閻志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蔣思海金科地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傅光明福建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儲呈平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

訾桂信新疆皮山縣方圓綠色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創新獎(共25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樹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韋永勝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坪壩村第一書記(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駐村幹部)

旦增稱來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年堆鄉尼瑪藏式卡墊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朱震宇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肝膽外科二中心移植外科副主任

向輝(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光輝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縣脫貧攻堅辦主任

肖正強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吳夢秋上海蔬菜(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張華甘肅中盛農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張金霞(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張琦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黨總支書記、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阿布都沙拉木·牙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巴楚縣色力布亞鎮拜什吐普村村民

陳燦平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西南民族大學挂職幹部)

孟守東安徽省扶貧辦産業指導處處長

侯桂森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組長

婁可偉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縣委副書記(中國工商銀行挂職幹部)

姚佩君(女)海南正和職業培訓學校校長

袁相鼎寧夏固原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貸管理部總經理

徐萬年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馬坳鎮黃溪村黨總支部書記

徐冠巨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岩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高春艷(女)黑龍江省穆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

常明昌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謝俊鋒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副縣長

樊志勇(女)雲南納喜文化創意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組織創新獎(共49個單位)

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

天津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

山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扶貧移民處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服務部

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

上海尋夢資訊技術有限公司

福村寶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赴四川省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工作組

安徽省宿州市泗縣

福建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

江西省贛州市扶貧辦

山東省曲阜市

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

湖北省紀委監委大數據監督檢查工作專班

湖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扶貧協作與老區建設處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海南省萬寧市扶貧工作辦公室

重慶市奉節縣

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扶貧開發辦公室

華電西藏能源有限公司扶貧援藏辦公室

陜西省委組織部組織一處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行銷部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扶貧辦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扶貧金融事業部新疆分部

塔裏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

北京三快雲計算有限公司

致公黨中央社會服務部社會服務處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四處

中央宣傳部新聞局應急新聞處

國家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組(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貧困地區發展處、國務院扶貧辦規劃財務司專項處)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計劃管理處

國家扶貧小額信貸項目組(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扶貧協調處、財政部金融司普惠金融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信貸政策管理處、國務院扶貧辦開髮指導司金融處)

國家光伏扶貧項目組(國務院扶貧辦開髮指導司産業處、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新能源處、財政部經濟建設司能源政策處、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能源價格二處、國家電網扶貧辦扶貧工作處、國網電商光伏雲事業部、南方電網戰略規劃部農電處)

財政部農業農村司扶貧開發處

審計署農業農村審計司三處

國家煙草專賣局扶貧辦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

中國建設銀行安康扶貧工作專班

中國行動通訊集團有限公司扶貧辦公室扶貧管理處

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扶貧工作處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定點扶貧與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貴州省安順軍分區政治工作處

全國脫貧攻堅獎評選表彰活動辦公室

2020年10月

(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事跡附後)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事跡簡介

奮進獎(共25人,按姓氏筆畫排列)

丁建華

男,回族,59歲,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跡

旱天嶺村是個移民搬遷村,為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丁建華毅然放棄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工作,擔任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為了給村民蹚出一條成熟的增收路子,他帶頭養雞、養羊、養牛、養兔子,最終找到了肉牛養殖這個符合旱天嶺村實際的脫貧産業。村民貸款養牛,他用自己的財産進行擔保;有村民遭遇意外無力還貸,他主動幫村民償還本息。6年來,他累計為全村擔保貸款6000余萬元,並替貧困鄉親償還本息200余萬元,為此他耗盡家産,還背上了幾十萬元外債。他自己鑽研獸醫技術,成為村裏的“牛保姆”,免費為村民養殖的肉牛看病。通過發展肉牛養殖,旱天嶺村1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0元。截至2019年底,旱天嶺村536戶184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

馬金蓮

女,漢族,35歲,群眾,山西省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主要事跡

馬金蓮原是呂梁山區一名貧困家庭婦女,2016年,她參加了政府組織的護理護工培訓,結業後到北京就業,從一名保潔員幹起,經過自身努力成長為家政公司的業務經理。2017年,她返鄉創業,註冊成立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並擔任總經理。2018年,她又創辦職業培訓學校,累計培訓1700余人,幫助900余人就業,帶動200多個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馬金蓮是農民自主創業並帶人脫貧致富的傑出代表。先後榮獲“全國最美家政人”“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脫貧攻堅獎”等稱號。

王萬才

男,漢族,56歲,中共預備黨員,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城郊鄉王莊村村民。

主要事跡

王萬才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後,在各級扶貧幹部的精心幫扶下,丟掉思想包袱、擼起袖子加油幹,發展特色種植和加工業,成為當地變化最大、幹勁最足、脫貧最快的貧困戶。2017年,他脫貧,並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脫貧後不忘鄉鄰,擔任合作社副理事長,負責種植技術服務和推廣,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和周邊群眾增收。王萬才堅持寫脫貧日記,出版了《唐河千帆過——王萬才脫貧日記選》,從一個貧困戶角度記錄脫貧攻堅的恢宏進程,以質樸的語言表達貧困戶心聲,被評為“中原傳媒好書”。從最初的甘窮安貧,到後來勤思苦幹、力拔“貧困之根”,再到現在熱心公益,王萬才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志智雙扶的成功典型。

王文成

男,蒙古族,65歲,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寶昌鎮邊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王文成所在的太仆寺旗為國家級貧困縣,他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甘於奉獻,吃苦在前,立足邊墻村實際謀發展,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目標,依託産業項目支撐、財政資金支援,求真務實、艱苦創業,到2019年全村貧困群眾均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7萬元,271戶691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08%。他敢於啃下硬骨頭,聚焦土地承包經營權矛盾突出問題,完成土地的重新分配。填廢坑建大棚,動員村民迅速完成光伏項目用地徵地,推動光伏發電項目落地,壯大村集體經濟。成立了太仆寺旗昌祺紅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入社村民114戶340人,年每人平均增收4000多元。打造集生態觀光、農俗體驗、特色餐飲住宿于一體的農俗遊示範村。成立了太仆寺旗首個中藥材協會,帶動50余戶貧困戶增收,為婦女、中老年勞動力提供季節性務工的場所,有效增加村民收入。如今的邊墻村景美、人富,百姓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

王傳喜

男,漢族,52歲,中共黨員,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20多年前,代村是遠近聞名的落後村,村集體負債近400萬元。1999年王傳喜上任,立志帶領鄉親們“拔窮根,摘窮帽”。他迎難而上,帶領黨員群眾把代村發展成為集體經濟強、村民生活富的先進村,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2019年村集體經濟總産值達到30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3億元。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6.9萬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傳喜堅持邊發展邊用發展成果扶貧,2012年以來,先後建設“印象代村”等6個産業扶貧項目,實施了黨建、科技、資金、人才等多種扶貧辦法,幫助200多個村、1000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扶貧總投資超過1億元。

王昭權

男,苗族,50歲,群眾,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四坳村村民。

主要事跡

王昭權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症,無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憑藉堅韌不拔的毅力、主動脫貧的意志和助人脫貧的義舉,書寫了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脫貧致富傳奇。他克服身體障礙,手腳並用養牛,實現年收入2萬元以上。2018年1月,他主動申請“脫貧”並牽頭成立村裏第一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動鄉鄰共同把肉牛養殖向周邊村寨輻射壯大。目前,全鎮養牛專業戶已達776戶,其中貧困戶306戶,肉牛存欄2185頭,戶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他樂於“現身説法”,向幹部群眾分享不等不靠、不爭不要、不屈不撓的精神及養殖經驗。他的事跡被製作成視頻在全縣365個村展播,有力鼓舞並增強了廣大幹部群眾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毛相林

男,漢族,61歲,中共黨員,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作為下莊村村委會主任,他帶領村民不等不靠、艱苦奮鬥、拔除窮根,是優秀基層黨員幹部代表。原下莊村四週高山絕壁合圍,外出只有一條盤旋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自1997年,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達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後,他又帶領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蹚出了一條致富路,2019年,下莊村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其中,脫貧戶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1344.56元),讓村莊貧窮落後的面貌大大改觀。2016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

旦正

男,藏族,41歲,群眾,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致富帶頭人。

主要事跡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駐村幹部的宣傳下,旦正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觀念。他堅決不當貧困戶,從思想上改變“等靠要”的想法,在駐村幹部的安排下,他在公路建設項目中當小工,同時帶領鄉親務工,帶動貧困群眾堅定信心、理清思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他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充分運用鄉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等平臺,帶領一大批鄉親通過務工實現了脫貧。在他的帶領下,恰曲納村涌現多個爭先脫貧的典型。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拼搏和辛勤勞動成功實現脫貧致富,為進一步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良好基礎。

付凡平

女,漢族,48歲,群眾,陜西省宜川縣蒙恩農産品經銷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她被稱為“黃土地上最倔強的女人”。18歲時,一場大火使她失去雙手、容顏被毀,一夜之間失去3位親人。後又因患胃癌、丈夫意外受傷,讓本就潦倒的生活更加艱難。2015年以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她搭乘電商扶貧快車,先後創辦了“雲果飄香”宜川縣蒙恩農産品、陜西蒙恩優選電子商務、楊淩蒙恩優選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公司年銷售額由50萬元增至3500萬元。她致富不忘眾鄉親,資助2名殘疾貧困學生,建立蒙恩優選扶貧助殘平臺,創辦蒙恩優選智慧供應鏈,優先吸納殘疾人、貧困戶就業,並幫助鄉親建網店60多個,帶動620余名殘疾和貧困群眾創業就業。

喬福軍

男,漢族,45歲,群眾,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平洋鎮平洋村農民扶貧車間主任。

主要事跡

喬福軍夫妻均為殘疾人,但身殘志堅,為了擺脫貧困,在鄉村幹部及駐村工作隊的鼓勵下,開始學習車座墊編織,2018年,實現收入4000元。因為技術嫺熟,他在6個車間當起了老師,為169名員工講解編織技巧,後來被聘為扶貧車間主任,帶領25名鄉親共同創業,其中貧困人口9人、殘疾人4人、低收入3人。2019年底,喬福軍車間管理和編織年收入達到16000元,在車間就業的其他貧困戶每人年收入也都達到了6000元。2020年3月份開始,他在快手平臺開設“喬哥的幸福生活”賬號,直播帶貨,兩個月在快手平臺上已經銷售出手工編織汽車座墊40多套、小椅墊100多個,每月銷售額達2萬元,車間貧困人員每月又增收200元。

次仁瓊宗

女,藏族,51歲,群眾,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巴青縣拉西鎮玉宗根村村民。

主要事跡

次仁瓊宗是玉宗根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丈夫早逝,獨自一人撫養三個孩子,身為單親母親,她始終認為只有學習文化知識才能改變家庭貧困面貌,才能鑄就子女美好的未來。20多年來,她靠編織手工藝品、在賓館做清潔工作以及打零工掙錢養家,不僅撫養三個子女長大,還如願將他們三人先後送入了大學校園。次仁瓊宗還擔任了村裏的聯戶長,帶領村裏的婦女辦起了麻花、面餅等藏家特色小吃加工合作社,與大家一起脫貧致富,成為村裏的致富能人。

李忠國

男,漢族,55歲,群眾,湖南省瀏陽市達滸鎮椒花新村村民。

主要事跡

2015年,李忠國一家因家庭負擔較重,無經濟收入來源,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幫扶下,2016年2月,他重拾制傘技藝,申請扶貧小額貸款,創辦了瀏陽市達興工藝品廠,將手藝傳授給51戶貧困戶,帶領大家共同脫貧致富。他將長沙市級“非遺”工藝與現代手繪創意結合,不斷推陳出新、化繁為簡,以便貧困群眾掌握工藝。他通過開設網店,創辦體驗館和學生手工實踐場所,拓寬銷售渠道和産品類型。2019年,工廠銷售額達500余萬元,參與的貧困戶每人平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楊寧

女,苗族,35歲,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2010年,楊寧大學畢業後毅然回到家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安陲鄉江門村,當起了大學生村官,在村裏一幹就是6年,用心為村裏的老人、殘疾人、癱瘓病人、留守兒童等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贏得了群眾的真情擁護,2017年,她被群眾一致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她全心全意為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帶領328戶貧困戶發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産業,並創辦了“苗阿嫂”品牌,通過品牌銷售農産品,使戶均收入增加3200多元。帶領農村創業青年成立了“苗村倌”農産品電商服務中心,3年銷售貧困戶特色農産品900多萬元,帶領江門村94戶326人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降低到0.05%,實現整村脫貧。

汪雲貴

女,瑤族,28歲,群眾,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鎮六段村村民。

主要事跡

汪雲貴是一個“90後”瑤家妹子、大學畢業生,她家曾是貧困發生率高達51.98%的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從小吃百家飯長大,大學畢業後在南京機場工作,收入可觀。但懷揣著對故土的思念,她放棄大城市工作,回到瑤山深處創業,成立廣西金秀六段瑤寨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創立“六段瑤寨”“瑤菌主”等品牌,帶領鄉親們將土特産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她帶動鄉親們發展民族風情旅遊,2019年全村共吸引3萬多人次遊客觀光,帶動六段村六段屯81戶300多名(其中貧困戶50戶)村民就業增收,4年來共帶動六段村151戶578人脫貧,全村于2018年脫貧。

張順東、李國秀(女)夫婦

漢族,46/49歲,群眾,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村民。

主要事跡

張順東6歲時被電擊傷,由於家裏貧窮沒錢醫治,右手、雙腳相繼截肢。李國秀天生缺雙手,家庭貧困。雖然生活艱難,但兩人從沒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李國秀靠雙腳在地裏勞動,還能用腳繡花寫字;張順東憑藉一隻手,學會騎農用三輪車,平時自己運輸力所能及的材料,減少家庭支出,他們共同營造出完整、幸福的家庭。在脫貧攻堅奔小康路上,他們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與當地村民同步奔小康。

張雅萍

女,藏族,32歲,中共黨員,甘肅省卓尼縣豐裕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主要事跡

2016年6月,張雅萍建立了卓尼縣豐裕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她的經營帶動下,合作社的貧困群眾逐漸實現穩定增收脫貧,摸索出了一條養殖産業化致富的發展道路。截至目前,合作社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勞務入股、收購、託管寄養等方式,讓貧困戶85戶255人、非貧困戶110戶330人及殘疾貧困戶15人、五保戶2人累計分紅達20萬餘元。2017年合作社帶動村裏貧困戶32戶、2018年帶動53戶、2019年帶動96戶實現穩定增收,擴大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合作社發展至今,從最初的80余頭牛,到現在存欄150余頭,不斷發展壯大,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年盈利額達40多萬元。她給自己定的下一個目標是引導貧困群眾發展富民産業,實現興産業、活經濟、富百姓,從而完成對入社貧困戶的長期帶動,有效提高貧困群眾的産業增收。

陸奕和

男,漢族,50歲,群眾,廣東省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村民。

主要事跡

2016年,陸奕和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鄉村幹部的幫助下,他先後參加養雞和種植麻竹筍、蔬菜、水果等培訓班,不斷提高農業技術。參加電工技術培訓班,獲得電工資格。申請小額貸款5萬元,承包竹山60畝、蔬菜基地3畝,種植農作物年純收入約5萬元。被村裏聘為旅遊路線管理員,年收入13500元。在村裏筍廠做散工,年收入15000元。2019年家庭收入超過15萬元,實現了脫貧致富的目標,子女或參加工作或順利考上了大學,陸奕和一家現在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陳建清

女,漢族,54歲,中共黨員,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海田鄉三青溝村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跡

陳建清兒子患有先天性癲癇,自己又身患系統性紅斑狼瘡,卻從不向命運低頭,以瘦弱之軀扛起家庭和工作兩副重擔。她迎難而上,群眾需要什麼她就幹什麼,身份在教師、醫生、幹部等角色之間不停轉換。她敢想敢試,引業主、建園區、興産業,培育百畝清水魚、千畝有機稻、萬頭豬牛羊的“百千萬”富民工程,帶領全村群眾脫貧奔小康。她嚴於律己,始終牢記入黨誓言、信守廉潔承諾,當村民投票將她的婆婆納入低保範圍、享受産業扶貧資金時,她婉言謝絕,受到群眾讚揚和擁護。

鄭月娥

女,漢族,41歲,中共黨員,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跡

下岐村是純漁業村,過去漁民以海為家,上岸定居成了幾代人的夢想。鄭月娥擔任支部書記以來,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爭取各級補助資金670萬元建設船民安居工程,解決最後一批120戶642人上岸定居問題,實現全面“搬上來”。創新管理機制,推行“黨員代辦制”,網格化搭建服務平臺;依託漁民夜校,開展送生産知識、技術活動,解決漁民上岸定居生活困難,實現“住下來”。實行黨員“多對一”結對幫扶,採取介紹務工、申請發展資金等方式扶貧,9戶貧困戶于2017年全部脫貧。立足灘塗資源,升級改造450畝養殖塘,使村集體收入達到63萬元。引導村民發展水産養殖,帶動60戶村民發展商貿、零售等第三産業,2019年每人平均年純收入22814元,助力“富起來”。

拜力米江·艾薩胡加

男,塔吉克族,41歲,群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縣塔合曼鄉薩熱拉村村民。

主要事跡

拜力米江·艾薩胡加勤學技能拔“窮根”。他刻苦學習木工技能、裝修木刻雕花技術等,製作的木刻、屋頂雕花受到群眾喜愛,年收入10余萬元,摘掉貧困戶“帽子”,成為自強不息、勤勞致富的帶頭人。

助推“三新”濟貧困。他發揮技術特長,引導貧困村民學習技術,帶動5個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用“缺氧不缺精神”的雄鷹意志,教育、引導身邊人主動脫貧致富。

富而思源感黨恩。積極幫扶困難群眾發展生産、改善生活,不計報酬完成63戶貧困戶“三新三改”和9戶無勞動能力家庭傢具製作,受到群眾好評。主動參與抗震、防疫,捐款捐物2.3萬元,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

黃小勇

男,漢族,38歲,群眾,江西銘鴻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2014年,黃小勇放棄在深圳百萬元的年收入,回到家鄉石城縣珠坑鄉重新創業,成立江西銘鴻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麒麟山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他注重帶貧益貧,將産業園區打造成扶貧基地,通過土地流轉、項目參股、就業幫扶、技術幫帶、“三統一帶”等模式,累計為110余戶貧困戶創收150余萬元。他致力於創業分享,將園區打造成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實訓基地,已承接10多批次1165人縣內外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觀摩,培養出12名創業致富帶頭人,輻射就業農戶47名,其中貧困戶19名,戶均增收近5000元。他善於開拓創新,提出“産業聯盟”理念,匯聚多方力量,將創業培育基地打造成“致富高地”。聯盟成立以來,實現創造經濟效益1800余萬元,産業幫帶200余人,就業幫帶90余人,其中貧困戶120余人,群眾致富動能大幅度提升。

黃文博

男,漢族,36歲,民建會員,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百興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隨州市博裕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2015年以來,黃文博依託“豬小黑”養殖産業,助力脫貧攻堅,探索實施“一優二降三包”産業扶貧模式(“一優”即為貧困戶提供優質黑豬苗,“二降”即購買保險降低養殖風險、提供飼料配方降低養殖成本,“三包”即包技術、包回購、包價格),5年來累計向貧困戶發放黑豬苗22085頭,帶動隨州市8473戶貧困戶穩定脫貧。目前該産業已成為隨州市最穩固的扶貧産業之一,遍佈隨州市各縣(市、區),其中高新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實現所有貧困戶全覆蓋。他本人及其團隊先後榮獲“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團隊”等32項榮譽。

崔興文

男,漢族,53歲,中共黨員,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太空蓮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主要事跡

崔興文3歲時患小兒麻痹症,落下左下肢的終身殘疾。他28年如一日,致力於戰勝貧困,探索稻蝦共養,全力開創區域産業扶貧新模式,從自家“一畝三分地”到走上講臺成為“土博士”,他手把手教技術、點對點解難題、心比心提志氣,2014年以來,帶動全縣10000余名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他不惑之年申請入黨,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破解“銷售難、就業難”困局。他用實踐展現江淮地區脫貧人的不屈與互助品格,用“一顆紅心”加入“踐行諾言”的隊伍並用行動回報黨恩。

崔雪琴

女,漢族,59歲,中共黨員,河北省讚皇縣雪芹棉産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崔雪琴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産品”的模式,利用“原村”土布品牌優勢,圍繞授人以漁的脫貧思路,帶領困難群眾致富奔小康。成立河北省首家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社——讚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向留守婦女、貧困家庭婦女無償傳授土布紡織技術,讓她們到企業工作,年收入1.8萬元左右。與建檔立卡貧困戶341人簽訂脫貧協議,點對點幫扶。投資8000多萬元建立文化扶貧産業園,以非遺文化帶動農民增收。2019年産業園開園以來,累計接待各類人員1.5萬餘人次,幫助山區貧困農民累計銷售農産品200余萬元,促進了當地貧困戶增收。

裴春亮

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新中國“最美奮鬥者”裴春亮,早年家境貧寒,靠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憑著能吃苦、不服輸的勁頭,他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率先脫貧。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後,他以“一個人富了不算富,一個村富了還不算富,把周邊村都帶富才算真正富”的情懷,捐資3000萬元建裴寨新村,帶領群眾打水井、建水庫、發展高效農業、創辦股份制企業,把一個595口人的省級貧困村建成“全國文明村”;整合11個村創建裴寨社區,擴建商業街、建設服裝産業園,帶動11800人穩定脫貧;以“1+N”扶貧模式,創新電商扶貧、實施旅遊扶貧,以多種産業為支撐,帶動太行山區5萬多群眾實現脫貧致富。他用“最美奮鬥者”的初心堅守、使命擔當,唱響了“鄉親不富誓不休”的奮進之歌。

貢獻獎(共24人,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小權

男,漢族,44歲,中共黨員。生前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老屯鄉黨委副書記、長灘村第一書記(中央組織部駐村幹部)。

主要事跡

2019年3月,王小權克服家庭困難主動申請參加貴州省臺江縣定點扶貧工作。他到任1個月就走遍老屯鄉20個村寨,幫助優化村黨組織設置,帶領黨員群眾簽訂“百戶千人集體脫貧奔小康承諾”。聯繫皆蒿村,設法協調240多萬元資金建起黨群“連心橋”,到湖南等地打開食用菌銷路,為200余位村民解決外出務工路費。兼任長灘村第一書記後,研究提出“文旅融合發展”思路,順利引入全國青少年公益示範夏令營等項目,吸引遊客10萬餘人次,每人平均純收入比2018年增加1932元;白天找水源,晚上搞測算,成功解決季節性缺水難題;與當地百姓一道搬舊瓦、挑大糞,開展“廁所革命”。2019年12月,因公出差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事發前4分鐘還在手機上修改扶貧項目計劃,後經多方全力救治無效,不幸殉職,將寶貴的生命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

王永貴

男,彝族,47歲,中共黨員。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州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

主要事跡

5年來,王永貴足跡踏遍涼山州17縣市、800余個貧困村,行程超過25萬餘公里,僅攀爬“懸崖村”就達4次,成為涼山脫貧攻堅“活地圖”“活字典”;創新實施“治毒戒毒救助一批、移風易俗鞏固一批”2個特色動作,大力協調推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脫貧攻堅以來,實現了4個貧困縣摘帽、1772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80.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9.8%降至4%;榮獲“四川省脫貧攻堅貢獻獎”“全國第七屆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

王澤勇

男,苗族,35歲,中共黨員。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第一書記(貴州新安航空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駐村幹部)。

主要事跡

2016年4月,王澤勇作為貴州新安航空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選派的駐村幹部,在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擔任第一書記。4年來,他強支部、興産業,提出並實踐了“果樹上山、香蔥進地、蓮藕下田、養殖迴圈”的産業發展之路。2017年,水井村成立村集體公司,種植茶葉、經果林1200畝、蓮藕1000畝,四季香蔥、蘿蔔、茴香等蔬菜800余畝,創辦村集體“荷葉茶、綠茶加工車間”,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累計實現銷售收入400余萬元,旅遊收入350萬元,向168戶貧困戶分紅50.4萬元,發放土地流轉金150萬元,發放村民務工工資70余萬元,水井村每人平均收入從2014年的3821元增長到2019年的9851元,384戶1692人全部脫貧。

“第一書記來,水井蓮花開。”王澤勇用他的激情、智慧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帶領水井村實現了從貧困到富裕的轉變。

支月英

女,漢族,59歲,中共黨員。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

主要事跡

1980年,十九歲的支月英遠離家鄉隻身來到奉新縣邊遠山村,選擇了海拔近千米且交通及生活極為不便的泥洋小學任教,後又輾轉至更偏遠的白洋教學點,成為一名山村女教師,歷經風風雨雨卻從未動搖心中的信念,堅持只為心中那份教育扶貧的理想。堅守才有希望,這是她的信念。她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支月英40年的鄉村教師生涯是教育扶貧路上的生動實踐。40年裏,支月英還資助了2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教育培養了1000余名貧困山區孩子。正是因為支月英40年的堅守,才讓一個個山裏的孩童,越過崎嶇小路,走出蔥郁大山,邁向遼闊未來,追逐美好夢想。

牛偉國

男,漢族,51歲,中共黨員。山東省濰坊市峽山開發區王家莊街道大圈村第一書記(山東省濰坊市重大項目服務中心駐村幹部)。

主要事跡

牛偉國從2013年起,連續8年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主動請纓擔任第一書記。他曾許下諾言“脫貧一日不勝,我就一日不撤”,被大家稱為“扶貧戰線的老黃牛”。8年幫扶4個村,在民生建設、黨建提升、扶貧産業發展等方面累計吸引帶動投資1000余萬元。增設公益崗位幫助貧困弱勢群體就業,因人施策、志智雙扶,帶領村民蹚出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2019年,他主動請戰到峽山開發區大圈村擔任第一書記,為了不耽誤工作,把剛做完手術的妻子帶到村裏。在大圈村,他深化創新電商發展模式,村子被注入新的生機活力,成為峽山開發區“模範小康村”。目前,他正帶領幹部群眾努力打造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和美麗鄉村示範村雙料“齊魯樣板”。

龍 慧

女,漢族,46歲,中共黨員。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三師51團9連“訪惠聚”工作隊隊長、連黨支部第一書記(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駐村幹部)。

主要事跡

龍慧,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51團9連“訪惠聚”工作隊隊長、連隊黨支部第一書記。2018年1月,她主動請纓參加駐連工作,通過抓基層組織建設,促脫貧攻堅、促維護穩定、促群眾工作、促連隊振興。連隊形成穩定有凝聚力、發展有主心骨、致富有領路人的良好局面。成立勞務公司,當年輸出勞務422人次,獲得勞務收入383萬餘元,每人平均收入9076元;打造集體經濟,建成2.8萬羽蛋雞廠,日産雞蛋1500公斤;調整種植結構,動員49戶農民種植280畝杏、李果樹,套種萬壽菊實驗田,僅萬壽菊就實現戶均增收1.43萬元。2020年,全連群眾搬進新建抗震安居房,“五通七有”徹底解決。現在的9連,變成乾淨、整潔、美麗、安全的社會主義現代新農村。

劉雲軍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主要事跡

劉雲軍2012年赴新疆和田開展衛生對口支援,為期一年;2016年7月挑起北京醫療精準幫扶青海玉樹的重擔,為期三年。援派期間,推行“院長+團隊+改革”的醫療援青模式,組建和開展14個新學科、6個新病區、168項新技術,培養101名技術骨幹;0—1歲嬰幼兒死亡率下降12%,三胞胎成功救治創造了藏區早産極低體重兒存活的歷史。建立健康扶貧智慧分級診療、高原適應研究康復玉樹分中心,為當地百姓造福。動員社會力量,為白內障、骨關節病、先心病等513名患者提供免費救治;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五免六減”“一兜底”,162人得到實惠。為困難家庭、貧困群體捐款18000余元,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發生。2017年帶領青海省玉樹州人民醫院榮獲“全國衛生計生先進集體”等3項國家級榮譽;2018年醫院順利通過三級醫院評審;2019年醫院在青海省61家醫療機構4項考核綜合排名中有3項進入全省前三名。

次仁巴珠

男,藏族,42歲,中共黨員。西藏山南軍分區政治工作部宣傳保衛科科長。

主要事跡

次仁巴珠,曾被西藏自治區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立三等功3次。他作為一名藏族軍官,始終帶著深厚感情投身邊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組織幫助10個深度貧困村脫貧摘帽。近年來,他行程1萬多公里,走訪貧困群眾600余戶,為邊境農牧民宣講富民政策110余次。協調投入340余萬元,扶持貧困村建起汽修廠、藏毯廠、糧油加工廠、旅遊觀光中心等8個項目,發揮軍分區生産連技術優勢,舉辦牦牛養殖、青稞種植等培訓班28期,培養350多名致富帶頭人,群眾年均增收1.2萬元。組織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進行紅色黨建“玉麥試點”,協調援建邊防公路、電力通信等40余個民生基建項目,惠及邊民2000余人,促進了軍民合力強邊固防,取得扶貧綜合效益。

孫 宇

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縣委常委、建平鎮黨委書記、青松嶺鄉黨委第一副書記。

主要事跡

2018年3月,孫宇被遼寧省委選派到建平縣任青松嶺鄉任黨委第一副書記,2019年4月至今任建平縣委常委、建平鎮黨委書記、青松嶺鄉黨委第一副書記。他所任職的鄉鎮都是重點貧困鄉鎮,20個村中省級貧困村6個、市級貧困村5個、貧困邊緣村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301戶2530人。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所有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所有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他常年住在鄉村一線,先後完成各類規劃、報告10個,建成食用菌、肉豬養殖等扶貧産業園17個,新修建道路110多公里、文化廣場12個,解決了700余人飲水難問題。為保證扶貧成效的長期穩定,他始終堅持抓好鄉村幹部隊伍建設,打造了一支講奉獻、敢擔當、善作為的“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楊文軍

男,漢族,39歲,中共黨員。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市委常委、副市長(國務院參事室挂職幹部)。

主要事跡

2018年起,楊文軍從國務院參事室到龍井市挂職扶貧,先後代管文教衛等8個方面工作,協管擔任商務等12個方面工作和議事協調機構召集人,包保3個村,各項幫扶工作精準紮實深入。産業扶貧項目好,引進計劃總投資5億元的蘋果梨深加工産業園項目,研發系列産品,覆蓋面廣,帶貧力強;消費扶貧形式新,用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助銷産品138.7萬元;教育扶貧成效顯著,優化了學校軟硬體環境;健康扶貧拔窮根,推進賦能、助力、保障、暖心工程,提升市鄉村三級衛生基礎設施,捐贈藥品器械,培訓村醫,積極參與疫情防控;文旅扶貧成果豐,宣傳推介力度大,理論研究收穫多;志智雙扶強內力,幫助完善包保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基層幹部和技術人員培訓實效,累計協調幫扶資金2238.96萬元。

何國強

男,漢族,45歲,中共黨員。浙江省寧波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黨組書記、局長。

主要事跡

2006年,何國強將寧波海拔最高的貧困鄉鎮——四明山鎮打造成為“浙江省興林富民鄉鎮”。2018年,他臨危受命任寧波對口支援局局長,一年飛行近10萬公里,馬不停蹄為對口地區跑項目、抓落地。他按照市委“竭盡寧波之所能”的要求,善謀劃,推出“五(個)四工作法”,對口幫扶力度呈現六個“前所未有”,成為寧波從上到下人人關心參與的“份內事”和“頭等事”;善創新,建設“山丘市集”消費扶貧綜合體、全鏈式教育幫扶、挂職幹部關愛機制、設立反貧困國際研究院等一大批全國領先的工作舉措;善突破,連續探索攻克産業合作、疫情期間勞務協作和穩崗就業等一批難題,半年成功打贏翻身仗,連續實現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進入第一梯隊。

沈 軍

男,漢族,53歲,民盟盟員。天津市海河醫院院長。

主要事跡

沈軍情係邊疆,維護民族團結,助力健康扶貧,以“組團式”“院包科”的模式系統性推進醫療援疆新格局,奠定了當地醫療事業發展的基礎。他著力改善基礎醫療,在當地成立眼科,打造消化內科、腫瘤內科、重症醫學科和檢驗科4個中心,強化10個“院包科”建設。實現當地深度貧困患者免費白內障手術全覆蓋,深入到縣鄉進行義診,直接受益群眾5283人。2018年,共計診療患者20710人次,急危重症搶救成功率達95.2%,Ⅲ、Ⅳ級手術佔比同比提高12.7%。在他的帶領下,援疆模式正在進行從“輸血”到“造血”的功能轉變,他以“師帶徒”為工作重點,惠及52名醫務人員,引進適應性新技術68例,填補地區醫療技術空白64項,為當地打造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宋保童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

主要事跡

隆德縣是寧夏的貧困地區,2014年12月,宋保童擔任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日夜奔走于脫貧攻堅一線,足跡踏遍了所有貧困鄉村和貧困戶,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勇挑重擔、踐行初心。近2000個日夜,他放棄週末和節假日,經常挑燈夜戰、夜以繼日,肺部結節手術後他顧不上休息,繼續投入戰鬥,直到累倒在病床上還牽掛著扶貧工作。在縣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他帶領全體幹部制定方案、創建制度,為全縣貧困群眾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如今,隆德縣基礎設施完善、産業興旺、社會事業等各項工作得到全面發展,7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累計減貧10048戶39025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28.5%下降到0.12%,2019年4月26日正式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

張桂梅

女,滿族,63歲,中共黨員。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

主要事跡

張桂梅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放棄條件優越的工作,毅然投身到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攻堅克難,執著奮鬥,為當地教育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她矢志不渝,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貧困家庭脫貧發展的希望與信心。她立德樹人,始終堅持一線言傳身教,加強師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給予困難學生母親般的呵護,深受師生和群眾愛戴。她敬業奉獻,長期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部用於興教辦學,在與時間賽跑和病魔的抗爭中以實際行動兌現著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不懈追求書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永遠奮鬥的絢麗人生。

鄭小東

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縣委書記。

主要事跡

平利縣是秦巴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縣委書記鄭小東帶領黨員幹部攻堅克難,在全縣構建的“五個統攬”指揮體系促進了扶貧力量聚合;興辦社區工廠,破解了搬遷群眾就近就業難題,被確定為全國典型扶貧案例;創辦第一書記扶貧超市,破解了貧困戶農産品進入大市場難題;推行“一村一名總隊長”機制,做到了盡銳出戰、一線攻堅;實行“紅黃綠”清零作戰,解決了精準精細難題;實施“三鄉三業”能人興村,打造了“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形成了諸多富有平利特色的精準扶貧模式,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鄭小東的帶領下,平利縣脫貧攻堅工作在陜西省考核評估中連續6次名列前茅,連續3年榮獲全省優秀。

鄭海雲

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湖北省荊州市委、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

主要事跡

鄭海雲向荊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實做強指揮部、構建大扶貧格局、調集精兵強將、壓實責任鏈條、加大投入保障、規範資金監管、強化督導檢查、從嚴約談考核、鐵面追責問責、堅持正向激勵十條“硬措施”,旗幟鮮明地亮出“八個嚴禁”“五個不準”和21個問責事項,並逐條細化,形成工作閉環,有效促進了“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他作風務實,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把貧困群眾當家人、把貧困群眾的事當家事,舍小家為大家,以嚴作風、實舉措,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截至2019年底,全市37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12.58萬戶、38.96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8.27%降至0.27%。

俞賀楠

男,漢族,36歲,中共黨員。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趙家溝鄉薛牛坊村第一書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駐村幹部)。

主要事跡

俞賀楠是人社部派駐大同市天鎮縣趙家溝鄉薛牛坊村第一書記。他用心凝聚人心,用情破解難題,輕傷不下火線,帶著父母扶貧,情灑駐地。2018年主動請纓任第一書記以來,他充分發揮人社部門優勢,在黨建引領、消費扶貧、産業扶貧以及鄉村振興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使薛牛坊村貧困發生率由70%下降至0.47%,實現整村脫貧。在駐村工作時不慎摔倒,腳踝韌帶撕裂依然堅持工作。父親患腦梗塞長達14年,今年初母親又被確診為晚期肺癌腦轉移,作為獨生子的他,為了更好地照顧父母,毅然決定把父母從瀋陽接到天鎮。

郭曉榮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扶貧開發局局長。

主要事跡

郭曉榮自任縣扶貧局局長、縣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以來,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扶貧開發工作的決策部署,潛心扶貧開發工作十余載,為囊謙縣扶貧開發工作作出了傑出貢獻。特別是擔任局長3年多來,以高度的為民情懷和忘我的工作作風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他舍小我成就大我,把做好黨和人民的事情當作最大的忠和孝,用真真切切的工作實績推動囊謙縣這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于2019年底順利實現摘帽任務。

郭鋒

男,漢族,43歲,中共黨員。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縣委副書記(全國工商聯挂職幹部)。

主要事跡

郭鋒從事組織引導民企扶貧21年,是扶貧戰線的老戰士。2015年以來,他全程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的方案設計並具體推進行動的落地實施,提出並落實“上下聯動縱深動員”“對標臺賬聚焦精準”“支援服務廣聚合力”等一系列有力有效的工作舉措,為10.95萬家民企參與、幫扶12.71萬個村、惠及1564.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成績作出重要貢獻。他兩次赴深度貧困縣挂職,深入群眾摸排短板、多方爭取籌措資金,2019年以來,協調民企向貴州省織金縣捐款現金8973.19萬元、物資價值1000多萬元,促成扶貧産品銷售3000多萬元,培訓各類人才1000多人,為織金縣如期脫貧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黃立溫

男,壯族,49歲,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塘紅鄉古春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縣殘聯駐村幹部)。

主要事跡

黃立溫殘失雙手,卻主動請纓擔任深度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員,一幹就是5年。他用手臂敲擊鍵盤、用手腕夾著紙筆駐村辦公,他騎壞了3輛車,行程3萬多公里,走遍了村裏的每一戶人家。在他的帶動下,古春村的貧困群眾積極發展特色産業,全村成立黑山羊、黃牛、香豬等合作社5家,種植90多萬株嫁接大葉桑,改造低産桑田300多畝,在山地建成年出欄生豬2000多頭的養殖場,建成1000平方米工廠化養蠶基地,建成年出欄肉雞10余萬羽的古春弄周生態養雞場,2020年初,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多萬元。目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6戶434人僅余4戶未脫貧,貧困發生率從32.65%下降到1.07%,整村實現脫貧摘帽。

崔仁傑

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人民政府一級調研員。

主要事跡

崔仁傑先後擔任崇信縣、靈臺縣兩個貧困縣縣長10年時間,認真履職盡責,敢闖敢拼抓脫貧,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道路上做出了不懈努力。特別是2015年6月到靈臺縣工作以來,工作多維度創新,全縣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2019年4月,以貧困發生率1.15%和群眾認可度97.31%、錯退率全省最低、零漏評的成績退出貧困縣行列。工作中,探索形成了貧困戶就近務工增收等勞務産業助推脫貧攻堅“靈臺模式”,部署開展了“七凈一規範”等創新務實舉措,研究採取了“常年督查”等工作機制和“授旗掛牌”等獎懲措施,推動了攻堅任務高效落實。5年來,他一直奔波奮戰在脫貧一線,直到2019年9月,積勞成疾住進醫院,診斷為髖關節骨腫瘤,仍堅守崗位,拄拐上山下鄉,如今在病床上,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他仍然沒有放下靈臺縣的脫貧攻堅工作,牽掛著貧困村莊的發展。

韓宇南

男,漢族,52歲,中共黨員。河南省週口市太康縣馬廠鎮前何村第一書記(河南省週口市國稅局駐村幹部)。

主要事跡

韓宇南2015年到前何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時,就立下了“前何不富、不回稅務”的誓言。為了支援他工作,妻子義無反顧地隨他一起駐村扶貧。多年來,他協調爭取各類資金2228萬元,大力發展扶貧産業,種植迷迭香、辣椒等特色優勢作物,採取“企業+貧困戶”“基地+貧困戶”“農戶+訂單”模式,形成了種、養、加多元化業態,不斷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帶動175戶貧困戶脫貧。加快改善基礎設施,興建小學教學樓、農民體育廣場、黨群服務中心,修路、打井、建橋、改電、栽樹,徹底改變了貧困村的舊面貌。2018年,前何村提前摘掉了貧困村帽子。2019年,以他的事跡製作的《駐村夫妻》視頻,作為“精品黨課”入選全國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課程。去年河南全省駐村第一書記到期換屆,在村民的挽留下,他繼續擔任第一書記。

焦鳳軍

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孫圩子鄉馬莊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安徽省司法廳駐村幹部)。

主要事跡

焦鳳軍先後在安徽省政府4個部門工作、任處長15年,並且有國務院機構、縣區政府挂職和國外培訓經歷,連續兩屆被確定為後備幹部。2017年4月,他以“省裏不缺我一個處長,但村裏可能缺我這個扶貧隊長”的情懷,主動申請駐村扶貧。他秉持“脫貧有期、發展無限”理念,有效落實到村到戶扶貧項目5000多萬元,自籌項目7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從駐村前的2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50多萬元;創建的扶貧工廠從當年産值60萬元增加到1000多萬元;組織農産品銷售200多噸。推動成立村級企業聯合會,推進企業産品出口;個人無償為企業發展提供應急資金,聯合隊友捐款1萬多元支援公共事業;在省司法廳和原法制辦支援下,先後組織捐款100多萬元、捐物價值100多萬元,為馬莊村脫貧出列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糜林

男,漢族,57歲,中共黨員,生前為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果樹研究室主任。

主要事跡

糜林同志是新時代獻身脫貧攻堅事業的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一生追求科技富農、致力於脫貧攻堅。自參加工作以來,他33年如一日紮根“三農”一線,把科技興農、科技富農作為畢生奮鬥目標,積極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服務,幫助茅山老區上千戶農民掌握應時鮮果先進栽培技術,實現脫貧致富。他把科技成果陸續推廣到中西部地區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7個縣,累計培訓農民16萬餘人次,為農民增收10億多元。四川綿竹、重慶銅梁、貴州沿河、新疆克州等國家重點貧困地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2020年6月,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追授他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奉獻獎(共25人,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明哲

男,漢族,65歲,中共黨員,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馬明哲同志自1988年創建中國平安以來,時刻關注國家發展、積極回饋社會民生。作為“三村工程”的設計者、發起者和主導者,他帶領中國平安積極響應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聚焦貧困地區産業、健康、教育三大領域,2018年,啟動了面向村官、村醫、村教的“三村工程”。他帶領中國平安各子公司協作打造了綜合金融扶貧閉環,通過貸款等多種形式,共發放扶貧資金227.84億元,惠及73萬貧困人口;通過消費扶貧完成扶貧農産品銷售2.36億元,今年還將採購1.5億元的扶貧農産品。他主導升級鄉村衛生所949所,培訓村醫11175人,開展移動健康檢測車巡診554場。教育扶貧方面,升級鄉村智慧小學1054所,培訓村小教師11826名。

王堃

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山東省濟南市環境保護産業協會副秘書長。

主要事跡

王堃同志1984年入伍,因公致殘,退役後積極投身扶貧公益事業。2014年,他設立“環保助學金”,個人出資108萬元,資助54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2016年,與濟陽區仁風鎮高家村結成幫扶對子,資助11戶貧困戶,並通過協會平臺幫助銷售農産品。2019年,他向遭受洪澇災害的濟南市章丘區捐款10萬元及生活物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協會積極籌集40噸生活物資捐贈湖北黃岡。近年來,協會已累計向扶貧眾籌“光明扶貧工程”、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濟南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海興縣捐款110萬元,組織會員單位安置貧困退伍軍人和軍人家屬近百人,組織醫療專家到貧困村開展義診活動,為1500余戶貧困戶發放慰問金及物資近百萬元。

王煜

男,漢族,50歲,中共黨員,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2018年以來,在王煜帶領下的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實施了教育扶貧、就業脫貧行動、旅遊援貧行動,每年受益師生達600余人次。第一批紅河32名客艙乘務員月平均收入8000余元,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2019年,組織30架次援疆包機,向喀什地區輸送遊客超過5000人,佔上海援疆飛機班次50%以上。2020年,提出無接觸招聘、雲招聘、定制“扶貧空乘班”等,積極創造就業,聯合推出紅河“藍天築夢計劃”,招收18名貧困山區學員,開創“學歷教育+技能培訓”模式。同時,他和集團股東捐資1900萬元,在張家口康保縣種活28萬棵樹,成活率90%。公司還連年資助江西贛州210名建檔立卡高中生,為井岡山四所山區中小學校捐建廚房設施等。在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策勒縣積極購買30萬元當地葡萄乾等進行消費扶貧。

尹建敏

女,滿族,60歲,群眾,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伊東羊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尹建敏用自己的積蓄投資成立東鄉縣伊東羊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東鄉族自治縣伊淼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創新發展了“鄉鎮+行政村+基地+農戶”的“東鄉模式”。公司成立3年來,在東鄉縣建成430畝肉羊繁育場,引進湖羊、澳洲白種羊、杜泊種羊進行品種改良,打造“東鄉貢羊”品牌,為建檔立卡貧困戶5000余戶投放種羊2萬餘只,帶動12個村、6個合作社、1萬多戶貧困農民穩定脫貧,建成200畝日産6萬袋的黑木耳菌棒加工及種植基地,年培訓1500人次,吸納200多名東鄉族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每人平均日收入200元、月入5000元目標。打造伊淼高原黑木耳品牌,帶動3個鄉鎮、20個合作社、3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熱心助學助教和慈善事業,累計在東鄉縣捐款捐物達3298850元。

甘啟斌

男,漢族,44歲,中共黨員,安徽聯河集團董事長。

主要事跡

甘啟斌創新推出“聯河五大扶貧模式”,即“公司+農戶+農技”的綠色稻米訂單産業扶貧模式,“一自三合”的金融扶貧模式,“擴大就業”的就業扶貧模式,貼牌銷售電商扶貧模式,“1+X”村企對接幫扶扶貧模式,帶動10個鄉鎮10254戶增收4553.6萬元,免費幫助貧困村銷售農産品,直接給予26個貧困村現金幫扶330萬元。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作為應急保供協作重點企業負責人,他正月初四就帶領員工復工復産,及時向湖北省供應大米4336噸,向安徽省及其他省市合計供應大米30960噸,為確保大米市場穩定作出貢獻。甘啟斌還向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捐贈27.29萬元資金和抗疫物資,並向湖北省咸寧市捐贈15.78萬元抗疫物資。

石麗平

女,苗族,54歲,民建會員,貴州省松桃梵凈山苗族文化旅遊産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石麗平是貴州省松桃梵凈山苗族文化旅遊産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松桃苗繡品牌創始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8年12月,松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石麗平帶領3名繡娘創辦貴州省松桃梵凈山苗族文化旅遊産品開發有限公司,至今培訓繡娘1萬多名。2016年以來,石麗平積極參與“一企扶一村”計劃,與當地村寨結成幫扶對子,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實行“計件為主+效益+産品提成”的薪酬模式,實施“公司+易地搬遷扶貧工坊+搬遷戶”聯結培訓,在易地扶貧搬遷點開設了100個扶貧工坊,實行“一人一工坊”居家就業模式,解決了4000多名留守婦女居家就業問題,幫助3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創造年産值6000多萬元。同時,先後捐資60多萬元修建10多公里鄉村公路,資助17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為扶貧開發、貧困救助、貧困學生等累計捐資200多萬元。

盧效平

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陜西億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陜西億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盧效平先後投資6700萬元在水口街道和長祿村建設貧困戶安置房、危漏房搬遷房、特困戶捐贈住房234戶;捐資460多萬元用於資助貧困大學生上學、改善敬老院設施、捐資公安英烈基金、資助困難家庭和失獨家庭,為170名老年人發放免費就餐卡,為16戶貧困戶購置彩色電視機,為鎮村購置校車、便民服務車,開展疫情防控等。帶動19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204戶村民土地入股分紅,貧困戶直接分紅126萬元。2016年4月,總投資9.4億元佔地32400畝的“絲路天臺産業扶貧基地”動工建設,項目建成後可帶動周邊5000余人實現就近就業,每人年收入可突破4萬元。

劉長安

男,漢族,53歲,群眾,北京凱達恒業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主要事跡

在劉長安的帶領下,凱達恒業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促當地産業發展,助貧困人口脫貧”為目標,用真金白銀、真幫實幹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把企業自身優勢和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種植特色農業相結合,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投資32.15億元,建設以馬鈴薯種植為基礎、以農産品深加工技術創新為依託,兼顧倉儲、生産、交易、物流等一、二、三産業相融合的産業園——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現代産業園,帶動50萬畝種植基地、3萬名種植農戶、5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讓馬鈴薯産業成為助力當地脫貧攻堅的大産業。

李小紅

女,漢族,48歲,民進會員,湖南佳惠百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李小紅踴躍投身武陵山片區扶貧事業,她超前佈局,建成700畝佳惠農産品(冷鏈)物流産業園,大膽探索農産品冷鏈流通全鏈條産業扶貧模式。目前,包括武陵山片區在內,佳惠集團開辦連鎖超市162家,安排就業員工18000人,其中,安排貧困人口就業6800余人,年銷售扶貧産品33億元,簽訂農業訂單92個,引導建設標準化果蔬基地30萬畝,農産品冷鏈流通全鏈條帶動2萬貧困人口就業和20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2020年上半年,幫助購買銷售因疫情滯銷的蔬果2000萬斤,雞、鴨和鵪鶉等30萬羽,為農戶挽回損失5000多萬元;近五年來,投入捐資助學、扶貧幫困、福利募捐等資金逾3000萬元。

陸寶蘭

男,壯族,82歲,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原副廳長、巡視員(退休)。

主要事跡

今年82歲的陸寶蘭,退休後深入貧困山村,成為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他利用自身農業技術專長,在來賓市興賓區五山鎮聯興村古村屯指導鄉親們種植優質水果,當地農民年每人平均收入從2000年前不足1000元漲到如今的近10000元,徹底擺脫了貧困。截至2019年底,古村葡萄種植面積617畝,實現經濟收入372萬元;紅心柚種植面積約384畝,經濟收入增加約210萬元。他捐資10余萬元設立“古村助學基金”,為村裏考上高中和大學的學生發放升學獎勵和生活補助。為改善村屯生産生活環境,陸寶蘭爭取到上級部門投資150多萬元實施舊房改造,修建排水溝和垃圾池、硬化道路等基礎設施。他帶頭捐款5000與村民一起籌資30萬元,建起籃球場和文化娛樂室,組織籃球賽等各種文化體育活動,改善村民娛樂方式,樹立文明新風。

邵勇

男,漢族,51歲,中共黨員,青海可可西裏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邵勇長期致力於當地脫貧攻堅工作,立足青海牦牛、青稞産業優勢,大力發展青海高原特色扶貧産業,取得了顯著成效。近3年來,收購加工青海牧區牦牛肉9910噸,幫助牧民增收991萬元,戶均增收800元。建設6條青稞産品生産線,年收購青稞5萬噸、加工産品3.6萬噸,開發出“可可西裏”品牌系列青稞産品。帶動青海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233戶7794人,增收1353萬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向青海省紅十字會、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等捐贈價值113.7萬元的物資。

周勇

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羊羊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周勇積極落實蘇尼特右旗旗委和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成立了公司“羊羊牧業脫貧攻堅指揮部”,助力蘇尼特右旗脫貧攻堅。他發揮公司自有的市場、技術、資金等優勢,採取“龍頭加基地、基地帶牧戶”幫扶模式,通過“訂單收購、貸款幫扶、抗旱救災、資産收益”等多種舉措,幫助牧民解決生産銷售問題,與2100多戶簽訂訂單,共加工蘇尼特羊50余萬隻,生産出30多種、1.07萬噸的牛羊肉産品。不斷強化與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累計投入1840余萬元,用於牧民價格補貼、貸款貼息、購買飼料、兌現分紅、返還銷售資金等,帶動牧民穩定增收,7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幫扶,減貧帶貧成效顯著。

趙海伶

女,漢族,32歲,中共黨員,四川青川海伶山珍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主要事跡

趙海伶汶川地震後回到家鄉四川省青川縣,開淘寶店賣山貨,實行公司+貧困戶+其他農戶抱團發展、共同發展的模式,將藏在深山的優質農特産品銷往全國各地。11年來,趙海伶將“小網店”變成了“大産業”,從一家網店轉型成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帶動全縣發展電商1100多家,年銷售6000余萬元,惠及貧困群眾2萬餘人,實現了青川農特産品由“賣掉”到“賣俏”的華麗轉變,譜寫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青川之歌。

婁競

男,漢族,57歲,群眾,瀋陽三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婁競帶領三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積極投身脫貧攻堅,2013年,發起公益捐助項目,救助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患者。截至目前,共捐助患者37979例,捐助藥品123003支,金額1.23億元。2015年,在公益捐助項目中,累計捐助人民幣6.7億元,使108053名貧困人口受益。2019年,他參與國務院扶貧辦牽頭的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捐款1.8億元,對貧困患者在醫保報銷後20%的個人負擔進行全額資助,惠及全國832個貧困縣近2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先後在內蒙古、遼寧、新疆等省份發起“愛心百分百扶貧項目”,贈藥價值超過6000萬元,200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資助。另外,他還持續關注提升貧困地區醫療水準,組織專家舉行基層醫生培訓120余場。

姚小青

男,漢族,55歲,民革黨員,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姚小青秉承醫者仁心,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扶貧,制定“五依託五帶動”扶貧模式。先後投資近10億元,實施甘肅省渭源縣、湖北省英山縣、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河南省宜陽縣、河北省承德市多個中藥産業扶貧項目。通過規模定制化種植、全産業鏈帶動、高科技靶向引領,直接幫扶帶動貧困人口18000余人。實現産業車間就業1530人,220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550余人受益,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項目全部投産年産值可達30億元,為貧困地區貢獻稅收超3億元,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醫藥助困,各類捐贈累計6000余萬元。近10年,策劃公益活動超1500場,全國700余個縣鄉村15萬人次受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帶領全體員工保障抗疫藥品供應,同時捐贈價值超1400萬元的藥品物資。

袁守根

男,漢族,79歲,中共黨員,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老科協顧問。

主要事跡

袁守根1941年7月出生。1970年底,他引進156株臍橙苗,經過3年的精心管理,結出了第一批果實。從此,他馳而不息50年,在贛南紅土地上默默耕耘、揮灑汗水,長期致力於贛南臍橙的種植、推廣、管理,致力於把贛南臍橙發展成為老區人民的“搖錢樹”。他的辛苦努力,換來了贛南臍橙的“果甜”、老百姓日子的“蜜甜”、群眾交口稱讚的“嘴甜”。2019年,贛州市臍橙種植面積達到162萬畝,幫助25萬種植戶、70萬名果農增收致富,果農年每人平均收入9360元,臍橙産業解決了100萬農村勞動力就業。“贛南臍橙”商標估值50億元,品牌價值達到668億元,“贛南臍橙”發展成為全國産業扶貧典範之一,累計帶動贛南老區100萬人脫貧增收。

徐咏梅

女,漢族,53歲,無黨派人士,海南天地人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徐咏梅帶領公司將就業扶貧、産業扶貧有機組合,由天地人(20%)+村委會(60%)+農戶、貧困戶(20%)組成熱帶水果專業合作社,通過主導“合作社+”的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産業發展,在種苗、技術、標準、管理、採後處理、行銷和品牌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有效提升了貧困戶的參與度並激發其內生動力。截至2019年底,共計帶動7137戶、31328名貧困人口脫貧,實現分紅2214.74萬元,103戶貧困戶206人長期在公司務工就業,臨時用工25萬多人次,其中貧困戶3.75萬人次,扶貧規模佔臨高全縣精準扶貧總盤子的戶數和人數比例分別為47.2%和46.1%。

黃久生

男,漢族,55歲,中共黨員,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駐鄭州流動黨員工作委員會書記。

主要事跡

他致富不忘鄉梓,依託流動黨支部,建立勞務輸出基地,組織實施為農民工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的“金橋工程”,自2004年以來,累計帶領40萬人次農民工實現務工增收,每年為家鄉帶回6億多元勞務收入,幫助220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他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投入1800萬元,支援流動黨員返鄉創業成立合作社,建立茶葉、油茶扶貧基地,採取務工增收、旅遊扶貧等幫扶措施,帶動126戶貧困戶順利脫貧;籌資260萬元發展大棚蔬菜、草莓等産業,無償幫助520戶易地搬遷貧困村民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可致富。多年來,他累計捐款3000余萬元改善貧困鄉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堅持24年贍養700余位貧困孤寡老人,資助20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黃文仔

男,漢族,67歲,民建會員,星河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黃文仔帶領星河灣集團積極投身扶貧事業。整體幫扶的廣州市從化獅象村被評為精準脫貧典型,精心打造的荔枝蜜公園成為鄉村振興名片,捐資重建的汶川第一小學獲評全國優質工程。他在貴州省畢節市幫扶深度貧困村、改善當地醫療衛生條件,在粵東革命老區捐建藝術中心,在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設立獎教獎學基金,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資助幼兒教育事業。他還在雲南怒江、甘肅臨夏、新疆喀什等地開展精準扶貧,推動當地發展,得到社會各界認可。星河灣集團獲第十屆“中華慈善獎”、廣東扶貧濟困紅棉杯金盃獎等榮譽。黃文仔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

黃薇

女,漢族,34歲,群眾,雲南婭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主要事跡

黃薇(別名:薇婭viya)是昆明發展“網紅經濟”,依託雲南“青創”平臺引入的淘寶主播、“全球好物推薦官”,為雲南綠色食品銷售推廣、旅遊目的地打造發揮了積極作用。2016年起,開始投身公益助農直播,創建“以買代捐”公益模式助農幫困,發力精準扶貧。近一年累計公益直播超過50場,累計引導成交額超過4.6億元,多次幫助雲南建檔立卡貧困戶銷售農特産品。2019年9月,薇婭“魅力中國行”公益助農首站在雲南開展,引導銷售額超3056萬元。2020年5月,薇婭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中為昆明鬥南花市花農帶貨,助力當地農戶走出疫情影響。近期,已在昆明落地直播電商實訓基地,培養當地主播,為推介昆明、助力消費扶貧貢獻個人力量。

閻志

男,漢族,48歲,中共黨員,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閻志時刻不忘兒時夢想,始終將扶貧的責任扛在肩上,通過多種方式投身扶貧事業。他將産業發展與土地、良心、農民的快樂聯繫在一起,與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結成和諧發展共同體,創立産業投資促進就業創業、電商平臺打造一村一品、資源嫁接培育特色産業、扶貧基金托底教育醫療的四位一體精準幫扶機制,並通過以“文化+旅遊”形式帶動貧困地區産業發展。截至2019年底,為貧困地區提供5000余個就業崗位;開展技能培訓3000余人次,幫助25個村實現農産品線上推廣銷售;建設5座卓爾美好生活館並投入使用。目前,結對幫扶的50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2018年,卓爾企業獲評“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

蔣思海

男,漢族,54歲,中共黨員,金科地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蔣思海在經營發展企業的同時,帶領企業投身精準扶貧事業。他把産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提出以商業思維運營扶貧項目,以産業發展引領供給側改革。2016年至今,累計投入2億元打造産業扶貧項目8個,輻射帶動2萬名群眾脫貧致富。他推動構建“從田間到餐桌”供應鏈最短的消費扶貧服務網路,將金科150萬戶家庭500萬名業主與消費扶貧直接聯通,4年累計消費扶貧農副産品超2000萬元。他將基礎設施作為脫貧的根基,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忠縣等13個重點扶貧區縣投資超300億元,拉動就業50萬人;捐款1.38億元,助力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風貌改造;堅持推進智志雙扶,4年累計投入1500余萬元開展校企聯合和愛心慰問,阻斷貧困代際傳播。

傅光明

男,漢族,67歲,中共黨員,福建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傅光明始終不忘老區蘇區人民脫貧奔小康,30多年來,帶領企業深耕閩北山區,實施兜底幫扶助學工程、醫療保險助困工程、養蜂産業助農工程、充分就業助培工程、帶動農戶助富工程“五大民生工程”,輻射帶動省內外3.5萬貧困農民增收致富,戶均年增收4000余元。捐助300萬元用於扶持1000余戶貧困戶發展養蜂産業,戶均實現增收3000余元。實施民企帶村“1+1”模式,因地制宜,投入5000余萬元,幫助中坊村、十里鋪村和上屯村打造1個以上産業幫扶項目,村年均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100萬元。實施兜底幫扶助學工程。連續13年專項捐助100萬元用於幫助貧困學生。出資3600萬元,兜底解決全市6萬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醫療補充保險,全額資助全市白內障患者治療,併為殘疾人配備輪椅。

儲呈平

男,漢族,57歲,中共黨員,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

主要事跡

儲呈平帶領公司創新傳統繭絲綢行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領軍企業的新路子。2002年,他從鄉鎮黨委書記的崗位轉至國有企業海安繭絲綢集團擔任總經理,2004年,完成企業改革,掛牌成立鑫緣繭絲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8年的建業深耕,他將一個經營困難的蠶繭初加工企業發展成為全國繭絲綢龍頭企業。同時,他響應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部署,積極投入産業扶貧,結合“東桑西移”戰略,先後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德保縣等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蠶桑産業,以點帶面實施産業扶貧,因地制宜、精準幫扶。在全國貧困地區建有桑園蠶業基地30.4萬畝,帶動貧困地區5.8萬戶蠶農增收,帶動1.3萬名建檔立卡低收入蠶農就業。

訾桂信

男,漢族,56歲,中共黨員,新疆皮山縣方圓綠色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主要事跡

訾桂信紮根邊疆16載,堅守深度貧困地區,真心付出、無私奉獻,彰顯時代使命擔當,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模範個人等榮譽稱號。轉觀念,建立皮山縣第一個農業綜合科技示範園,引導當地群眾轉變觀念,發展現代農業。傳技術,建設實訓基地,進行優良品種試驗推廣170余種;培養技術骨幹百餘人,大力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讓群眾在産業發展中少走彎路。辦實體,先後投資上億元成立多個公司,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和發展産業增收。建基地,探索“公司+基地+農戶”扶貧模式,統一流轉搬遷點生産資料,讓基地變工廠,把羊圈和大棚當車間,使農牧民成為産業工人,實現“貿工農一體化”“産供銷一條龍”,直接幫扶304戶1117人脫貧,帶動1354戶4374人實現增收。

創新獎(共25人,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樹友

男,漢族,46歲,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主要事跡

為了讓笤帚苗這一傳統産業實現産業轉型升級,馬樹友立足當地笤帚苗産業發展現狀,創新組織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帶領群眾找到了一條發展笤帚苗産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的新路子。他深入調研,跑遍全旗每一片種植基地、每一個加工企業、每一戶加工戶。他研究市場規律,從創新良種推廣方式入手,解決了笤帚苗原苗産量低的問題;他認真分析市場供給,創新産品研發方式,實現了笤帚苗就地加工轉化增值。目前,他已將全旗8萬農牧民帶動到笤帚苗産業鏈上,佔全旗農牧民總數的1/5以上。巴林左旗笤帚苗産業已經帶動4459戶、9363名貧困人口實現每人平均年增收4800元以上。

韋永勝

男,漢族,39歲,中共黨員,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坪壩村第一書記(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駐村幹部)。

主要事跡

韋永勝創新踐行“三三聯動”,抓黨建促脫貧,使村黨支部的凝聚力顯著增強;探索踐行“四點半課堂”,20余名農村留守兒童加入學習,志智雙扶成效顯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改擴建公路22公里,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引領群眾走出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建立壯大了集體經濟組織;探索踐行鄉村社會治理,工作成績得到幹部群眾的一致認可。2018年,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坪壩村整村脫貧;2019年,坪壩村獲市級“文明村鎮”稱號。

旦增稱來

男,藏族,29歲,群眾,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年堆鄉尼瑪藏式卡墊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主要事跡

為了傳統藏毯文化不失傳、實現更多的貧困群眾“不離鄉不離土”的就業機會,旦增稱來把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研發了藏毯的紙樣實用技術,促使江孜縣藏毯文化轉型升級,拓展了産業發展空間。在推動藏毯文化繼承和發揚的同時,他提出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培訓就業+無償對無勞動力貧困戶分紅”的産業發展模式,帶動65名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名、殘疾人4名)穩定就業、增收致富。合作社每年向135名無勞力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平均幫扶1500元,累計23萬餘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朱震宇

男,漢族,41歲,中共黨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原肝膽外科二中心移植外科副主任。

主要事跡

朱震宇作為軍隊醫療專家和藏區包蟲病救治團隊骨幹,牢記軍人初心、踐行醫者大愛,5年內16次帶隊前往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青藏高原行程2萬餘公里,克服高原缺氧、路途艱險等困難,進氈房、入帳篷,篩查救治包蟲病患者1.1萬餘人次。發揮精湛醫術、矢志創新攻關,牽頭承擔全軍藏區包蟲病救治“樣板工程”任務,帶領醫療隊對口支援西藏丁青縣人民醫院,幫助該院開設首個肝病門診,率先在昌都地區啟動B型肝炎母嬰阻斷工程,成功開展首次B型肝炎病毒定量檢測,完成海拔3800米以上高原包蟲病救治手術,首創的“整體剝除技術”讓235名貧困患者擺脫病魔。傾心傳授幫帶、培養技術骨幹,協調推動西藏第二人民醫院成立第一家藏區包蟲病救治中心,牽頭舉辦全軍包蟲病診療技能培訓,幫助培養醫護人員1100余人,為當地群眾送去幸福安康。

向輝

女,土家族,43歲,中共黨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主要事跡

向輝依託來鳳縣農業資源優勢,整合縣農廣校資源,實行全員、全科、全産業鏈培訓,實現“員工變教員、基地變課堂、學員變社員”的轉變,融合創新了“産業扶貧+職教提升”脫貧攻堅模式,建成1.2萬畝扶貧實訓基地。承擔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她先後培訓5430人次農民,其中貧困戶1791人次;吸納585戶貧困戶為合作社成員,215名貧困人口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直接帶動667戶貧困戶奔向致富路,輻射5個貧困村發展特色産業。她在扶貧路上的創新探索得到社會各界肯定,先後獲得全國農業勞動模範、農業部“農業科教興村傑出帶頭人”、農業農村部“全國十佳農民”等稱號;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首批創業創新園區、全國第二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和全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

李光輝

男,羌族,52歲,中共黨員,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縣脫貧攻堅辦主任。

主要事跡

北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境內山高坡陡,基礎設施落後。李光輝分管扶貧工作7年來,迎難而上,敢於創新,帶領全縣2萬餘名貧困人口于2019年全部脫貧。他立足本地資源,創新産業扶貧模式,建設“五大農業園區”基地75萬畝,帶領北川連續6年獲評四川省“農民增收先進縣”;他創新打造“網際網路+精準扶貧代理記賬”平臺,破解扶貧資金監管難題;他動員全縣幹部職工開展“結親幫萬戶”結對幫扶活動;他推動實施改廚、改廁、建入戶路、硬化院落等環境提升項目,惠及11000余農戶;他利用“三羌共治”,有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肖正強

男,苗族,39歲,中共黨員,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平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要事跡

2016年10月,肖正強擔任平元村黨總支書記。面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戶403人、貧困發生率8.9%、“地平、村弱、人窮”的現狀,肖正強敢闖敢試,勇於創新,用在部隊學到的管理經驗和軍人思維治村,以作戰方式做事、治軍方式治貧,搭班子,抓工作,補短板。他革新村委管理,激活幹部幹事創業激情。他組織全村39名退伍復員軍人組建“特戰隊”,在全區率先成立老兵調解室;四處奔走爭取資金項目、走家串戶協調糾紛。創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制定村規民約,帶領群眾決戰脫貧攻堅。2019年底,平元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11360元,首次突破了萬元大關,實現全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平元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平元村委2018年榮獲“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肖正強先後獲得“第六屆貴州省道德模範提名獎”“貴州省最美退役軍人”等榮譽稱號。

吳夢秋

男,漢族,58歲,中共黨員,上海蔬菜(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主要事跡

吳夢秋借助農批流通行業的實踐,探索了“簽約基地”産業扶貧、“搭建平臺”銷售扶貧、“打造品牌”消費扶貧、“設立項目”公益扶貧等精準扶貧的“上蔬模式”。他牽頭對接雲貴24個産業扶貧基地,組織當地農副産品進上海,開闢扶貧專位和綠色通道,減免各項費用;他帶領團隊開展“雲品進社區,萬家幫萬戶”系列活動,銷售各類愛心扶貧大禮包;組織“百縣百品”項目評選,致力於更多渠道消費幫扶,助力更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相關項目先後被評為2018、2019年上海市精準扶貧十大典型案例。上蔬集團年累計銷售對口幫扶地區農産品12.5萬噸,銷售額近8億元。今年,他積極組織各市場有效對接,1-5月累計銷售雲南等地菜、果、肉等7萬餘噸,銷售額近4億元。

張華

男,漢族,54歲,群眾,甘肅中盛農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主要事跡

2011年開始,張華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發展肉雞産業,帶動當地農民年增收1720萬元;安排1500多人就業,年發放工資5400多萬元;物流運輸及三産帶動500多人就業,年收入2000萬元以上。2016年以來,公司通過“331+”扶貧模式,已帶動全市建成“331+”合作社686個,17789戶入社貧困戶累計獲得收入2400多萬元。通過公司代養方式,為21109戶貧困戶(15119戶已脫貧)提供收入3622.32萬元,戶均1700元。同時,貧困戶通過自主養羊,戶均收入16403元;通過訂單種草,戶均收入6700元;累計吸納貧困勞動力2100多人入場務工,每人平均年收入3.6萬元以上。通過“五位一體”模式,建成合作社352個,帶動貧困戶11966戶,年收入1477.6萬元;帶動貧困戶種植青貯玉米13萬畝、苜蓿(燕麥草)5萬畝,通過提供飼草年收入1.8億元;吸納貧困戶就業272人,每人平均年收入3.6萬元;吸納當地未就業大學生1200多人,其中,貧困家庭大學生300多名,年工資收入5萬元以上。多年來,累計向社會捐助1.68億元。

張金霞

女,漢族,65歲,九三學社社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事跡

張金霞從事食用菌科研40多年、産業科技扶貧33年。育成食用菌新品種19個,在全國推廣應用。積極參與國家食用菌産業規劃和菌種法規政策的制定,常年奔波在産業扶貧第一線,足跡遍佈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燕山—太行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等連片特困地區,甘肅省舟曲縣、四川省雅江縣、西藏自治區亞東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等40余個深度貧困縣。建立了“首席+團隊+縣主管幹部+技術經濟明白人”聯合扶貧攻堅模式。為主産縣制訂發展規劃、提供政策建議、設計技術模式,建立研發基地,送菌種、送技術、做培訓,指導食用菌生産,在河北省承德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省畢節市等地産業扶貧成效顯著。

張琦

男,漢族,57歲,中共黨員,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黨總支書記、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主要事跡

張琦積極倡導“綠色減貧”理念,首次構建“中國綠色減貧指數和指標體系”,在綠色減貧理論與科學評估方法上取得創新,被國內外普遍認可和肯定。2011年創立高端智庫中國扶貧研究院,直接服務國家脫貧攻堅重大戰略決策部署,主持課題研究100多項,20多項成果獲國務院扶貧辦、2項獲教育部採納和批示。2016年以來,主持多省貧困縣考核和退出第三方評估,曾擔任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定點扶貧考核專家組組長,為脫貧攻堅考核制度的制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阿布都沙拉木·牙生

男,維吾爾族,36歲,群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巴楚縣色力布亞鎮拜什吐普村村民。

主要事跡

勤學善思敢試,青年農民變身發明家。初中畢業的阿布都沙拉木·牙生參加新疆畜科院“訪惠聚”工作隊的科技興趣小組,發明瞭“瓜開溝平地覆膜一體機”,已銷往全國各地163台,獲利近50萬元。此後不斷創新,以科技助力農村農業産業發展。開設工廠培養工人,指導農機服務。創造近200個就業崗位,帶領村民脫貧增收。榜樣示範帶動,更多年輕人成為創業能手。他積極參加扶智扶志活動,激發更多年輕人學習科技和創業就業熱情,親自授課,帶動1000多個勞動力就業。先後獲得“新疆喀什地區農村致富帶頭人”“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等榮譽。

陳燦平

男,漢族,47歲,中共黨員,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西南民族大學挂職幹部)。

主要事跡

西南民族大學扶貧幹部陳燦平博士,2018年在長沙主持建成全國第一個縣域經濟離岸孵化器——安化黑茶離岸孵化中心,聚才引智,使安化黑茶線上銷售額擴大到3.3億元以上。2019年負責安化黑茶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為扶貧支柱産業資訊化、標準化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他躬身入局,開闢了資訊化扶貧助農新路徑。疫情發生後,為解決農産品滯銷問題,利用抖音平臺直播帶貨1500萬元,幫助近千人脫貧,帶動本地扶貧助農産品網路銷售超過1.8億元,引領全國基層幹部直播帶貨潮流,為全國多個産茶縣提供了資訊化扶貧助農“安化模式”。

孟守東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安徽省扶貧辦産業指導處處長。

主要事跡

為完善扶貧小額信貸工作機制、提升金融扶貧效果,孟守東深入省內外調查研究,創新提出了扶貧小額信貸戶貸戶用自我發展、戶貸戶用合夥發展、戶貸社管合作發展、戶貸社管合營發展“一自三合”模式。對有自主發展意願和發展條件的貧困戶,通過一家一戶戶貸戶用“自我發展”扶貧産業,實現增收脫貧;對自主發展能力弱和條件欠缺的貧困戶,通過合夥、合作、合營方式,貸款後“抱團發展”,聚合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群眾勤勞之手,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從“貸得到”到“貸得準”“用得好”的轉變,走出一條具有安徽特色的“金融+産業”融合發展、帶貧減貧之路。截至2019年末,安徽省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37.5億元,“貸”動了89.4萬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侯桂森

男,漢族,65歲,群眾,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組長。

主要事跡

2015年9月,侯桂森受聘成為河北省阜平縣食用菌發展專家組組長、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長。致力於科技扶貧30餘年,探索出一條發展食用菌産業扶貧新路徑。常年紮根太行山區,把100多項新科技、新成果引入阜平縣,通過制定科學規劃、創立發展新模式、解決技術瓶頸問題,阜平縣食用菌産業從零起步發展至今已覆蓋全縣13個鄉鎮140個行政村(全縣有209個行政村),建起菌棒基地6個、高標準産業園98個、出菇棚室4610棟,年栽培香菇黑木耳7500萬棒,年産鮮品菇耳5.5萬噸,實現産值9億元,群眾增收2.55億元。

婁可偉

男,漢族,47歲,中共黨員,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縣委副書記(中國工商銀行挂職幹部)。

主要事跡

2016年被中國工商銀行委派參加脫貧攻堅工作,他矢志創新,用心血和汗水深耕每個扶貧扶志項目,以精準減貧帶貧助推南江縣2019年4月順利脫貧摘帽。他探索創新的“借羊還羊”産業扶貧模式被評為“全球減貧最佳案例”,吸引社會各界投資3000萬元,設立基金支援推廣,帶動4000多戶貧困戶穩定脫貧;他探索實施的“駐村工作隊工作法”,深度破解金融扶貧好政策難落地問題,協調發放各類扶貧貸款16.5億元,惠及群眾66萬人;他示範推行“鄉村道德銀行”機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並被列入《中國減貧奇跡怎樣煉成》一書。他被評為“全國鄉村扶貧扶志典型人物”。他的務實創新得到社會各界點讚,更得到當地幹部群眾廣泛讚揚。

姚佩君

女,漢族,50歲,民盟盟員,海南正和職業培訓學校校長。

主要事跡

2017年,姚佩君創立貧困村集體企業創業輔導中心,通過打造貧困村基層黨建引領、村民民主自治監督與現代企業管理相融合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構建了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三權分置的現代村集體企業管理體系“本號模式”,指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22個行政村創辦村集體企業,直接帶動全鎮貧困戶2807戶11403人脫貧,取得了較好示範帶動效應,先後指導全省132個村(含81個貧困村)創辦集體企業,受益貧困群眾3.5萬人。該創新做法被國務院扶貧辦作為典型經驗轉發。

袁相鼎

男,漢族,37歲,中共黨員,寧夏固原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貸管理部總經理。

主要事跡

西海固地區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為發揮金融扶貧的撬動作用,袁相鼎結合農村金融工作實際,創建了“銀行+涉農企業+貧困戶+訂單”的金融扶貧模式,通過銀行給企業降低貸款利率,由企業和貧困戶簽訂訂單,並以高於市場價格的保護價收購貧困戶産品,受益貧困戶和企業分別達到1.48萬戶、74家,促進貧困戶增收500萬元,企業年凈利潤收入1000萬元,不斷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産業脫貧致富。他建立了以村級為單位的農戶經濟資訊檔案,對所有行政村農戶普惠建檔、評級、授信,實行30萬元以內免抵押、免擔保純線上信用貸款支農新模式,通過整村授信,已完成有效農戶資訊採集16409戶,完成評級15290余戶,授信金額7.97億元,為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大動力。

徐萬年

男,漢族,63歲,中共黨員,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馬坳鎮黃溪村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跡

2009年,52歲的徐萬年懷著“讓村民們共同富起來”的責任和情懷,放棄做得風生水起的生意,回到黃溪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他把創業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村莊的建設發展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業産業化、土地園林化、耕作機械化、住房城鎮化、農民工人化”的“五化”發展理念和“家家有資産、戶戶有股份、人人有就業、年年有分紅”的“四有”發展目標,帶領村民們發展蠶桑、蔬菜、花卉苗木、茶葉、有機葡萄五大主導産業2800多畝,年創收1200余萬元,其中,蠶桑産業輻射到全縣13個鄉鎮70多個行政村,帶動4000余名貧困群眾從業,為每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3萬元。2019年底,黃溪村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成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江西省美麗宜居村莊”“江西省AAA級旅遊村”。

徐冠巨

男,漢族,59歲,無黨派人士,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事跡

徐冠巨堅持真情實感、真金白銀、真抓實幹的“三真”扶貧理念,帶領傳化集團在中西部地區投資130億元,建設智慧物流平臺,創造了通過小微物流連接千家萬戶的物流扶貧模式。該模式有效打通了貧困地區農産品出山的“最後一公里”,年運輸農産品達2000萬噸,實現了産業扶貧、消費扶貧雙輪驅動。實施“安心驛站”公益扶貧項目,幫扶56360名貧困卡車司機。捐贈30億元,成立傳化慈善基金會,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發起“健康扶貧行動”,援建千村傳化“安心衛生室”,探索了“建室、助醫、扶醫”全鏈條參與方法,實現了村衛升級、村醫賦能增收雙向推進的健康扶貧新模式,服務村民116多萬人。徐冠巨將企業的主要業務伸展到扶貧領域,同時瞄準健康扶貧的短板,創新出了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的雙創模式。兩年來,累計捐贈2億元,惠及逾28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就業200萬人。

高岩

男,漢族,45歲,中共黨員,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主要事跡

高岩常年致力於生物質資源利用與鹽鹼地改良研究,在吉林省通榆縣實施“快速液化農業廢棄物改良鹽鹼土壤綜合利用技術”,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品,採用近臨界水技術,將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在水作用下製備得到固、液態有機肥料,進行鹽鹼地改良,解決了傳統有機肥生産週期長及秸稈燃燒、畜禽排泄物亂棄對環境産生的污染問題,為建設生態農業、迴圈農業、低碳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技術選擇,在全國具有推廣價值。累計引入扶貧資金1500萬元,改良鹽鹼耕地1300畝,玉米最高增産3265斤/公頃,增産率19.8%,每公頃凈增收1000元以上,累計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為深度貧困縣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力量。2019年,他獲得吉林省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高春艷

女,漢族,56歲,中共黨員,黑龍江省穆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

主要事跡

牡丹江市優秀中青年專家,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13年,高春艷挂職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下城子鎮懸羊村第一書記,任服務“三農”工作站站長,進村後,她充分發揮自身的農業技術專長,和村委會班子就懸羊村發展黑木耳産業達成一致意見,推行“科技推廣+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産業發展模式。以科技示範引領,解決資金、品牌、市場、用工等問題,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發展廢棄菌袋迴圈利用,推動食用菌産業升級。創辦田間技術學校,激發自主脫貧動力。全村已有400多農戶從事黑木耳生産,年産量2000多噸,年産值1.2億元,戶均年收入15萬元以上,轉移周邊農村勞動力5萬餘人次。

常明昌

男,漢族,57歲,九三學社社員,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主要事跡

35年來,常明昌致力於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扶貧,發表論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培育新品種2個,授權專利6件,創立黃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完成技術標準19項,建立省食用菌産業標準體系,承擔26項國家省級項目,3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在40多個縣進行科技扶貧,培訓農民4萬多人次,推廣優良品種300多個,帶動3萬多農戶脫貧致富,經濟效益約36億元。探索出從庭院技術到産業化技術再到工廠化技術的産業扶貧模式,僅香菇栽培技術推廣就在臨縣、廣靈縣等形成5個産值過億元的基地縣。他的先進事跡入選科技部彙編出版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科技扶貧100個典型案例》。

謝俊鋒

男,漢族,49歲,中共黨員,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副縣長。

主要事跡

2016年4月至今,謝俊鋒任柞水縣副縣長,分管農業農村、扶貧等工作。他堅持把産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充分挖掘柞水本地資源,經考察研究後選定木耳作為扶貧産業,圍繞“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建設基地、培育主體、帶動農戶、打造品牌”六個環節,牽頭制定木耳産業規劃和扶持政策,創新推行的“借袋還耳、借棚還耳”利益聯結模式被列入全國十大産業扶貧案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建立健全風險防範保障機制,形成了從菌種研發、菌包生産、精深加工、終端銷售、倉儲物流、廢棄菌包利用到資訊服務的柞水木耳全産業鏈條,帶動全縣67.6%以上的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柞水縣連續3年在省級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位居前列,均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先進縣”和“綜合評價好的縣區”。2020年2月,柞水縣實現脫貧摘帽。

樊志勇

女,漢族,36歲,群眾,雲南納喜文化創意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主要事跡

樊志勇返鄉創業13年,創建納蘇品牌,以“非遺文化扶貧”帶動300多名繡娘脫貧致富。樊志勇對全國18個縣的36個點進行彝繡講座培訓,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13年間,樊志勇不斷創新商業模式,讓繡片變産品;創新扶貧模式,變輸血為造血;把事業做成産業,讓公益和效益共發展。用商業運作的方式幫助大山裏的繡娘居家就業、造血脫貧,為彝繡産業的發展探索了新的模式,為減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活化村寨生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樊志勇發起公益扶貧項目的4年時間裏,圍繞“文化傳承、手藝變現、造血脫貧”3個重點投入200多萬元資金,從一個人發起到一個團隊的建立,再到全國性非政府組織的助力,堅持“手藝傳遞美好”的理念,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捐資助學、産業扶貧,通過一針一線繡出一幅藍天白雲下繡著花、養著家、帶著娃的美好生活畫卷。

組織創新獎(共49個單位)

組織名稱: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

主要事跡:2017年,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匯聚232位以北京協和醫院為主的北京21家三甲醫院知名專家,聯合貧困地區696家醫院4500名基層醫生,通過遠端會診,共同免費為貧困患者診治,將黨的溫暖送到貧困患者身邊。截至目前,累計免費診治貧困患者11734名,覆蓋28個省份、439個縣市區。同時,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借助網際網路技術,依託實際病例在遠端會診時對貧困地區醫務人員進行臨床經驗傳授和技術培訓,實現“授人以漁”的可持續發展目標。2019年的隨訪數據統計顯示,基層醫生的臨床水準提升率達98.5%。

組織名稱:天津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主要事跡:天津食品集團將扶貧工作列入集團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産業、技術、品牌、渠道優勢,成立10家産業扶貧企業、10余個消費扶貧公司,實施“産業扶貧+消費扶貧”雙輪驅動。投資超過10億元,先後在新疆、河北打造兩個“百萬隻”肉羊養殖項目,在西藏建設阿旺綿羊胚胎技術中心等。在甘肅投資發展食品加工業,打造現代畜牧養殖和食品加工産業集群,將千余種扶貧産品帶入天津,累計採購額超過1.3億元,推動受援地區産業升級。堅持黨建引領,開創了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希吾勒”扶貧模式,堅持扶貧扶智,成立下鄉技術服務隊,培訓貧困戶6000余人次,為40余名當地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有效帶動近1.75萬貧困戶增收,為受援地區留下紮根當地的工作隊伍,留下健康長久的脫貧産業。

組織名稱: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

主要事跡: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是“人民楷模”“全國脫貧攻堅模範”李保國同志生前為之奮鬥的地方。近年來,內丘縣傳承“李保國精神”,做大做強做優蘋果産業,並以蘋果産業為抓手,不斷探索創新新機制、新模式、新舉措。聚焦機制創新,探索建立了“龍頭企業+入股”、“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土地流轉+入股+打工”3種帶動機制,讓果樹變成“搖錢樹”;聚焦模式創新,探索出一套治山經驗、選準一批致富帶頭人、開闢出一條致富新路,讓荒山變成“花果山”;聚焦組織創新,講好一個故事,成立一支技術服務隊,培養出一批職業農民,讓科技變成“金鑰匙”。內丘縣2017年底實現脫貧摘帽,到目前已建成優質蘋果生産基地10.6萬畝,蘋果産業年産值近17億元,帶動2萬多名農民實現穩定增收。

組織名稱: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

主要事跡: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把“網際網路+産業扶貧”作為重要突破口,借助京東電商平臺優勢,積極探索“政府引平臺、平臺聯合作社、合作社聯農戶”的“一引雙聯”模式,走出了一條電商扶貧新路徑。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引導資金,設立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建立武邑縣特色産品電商平臺,2019年,電商交易額近60億元,增長70多倍,零售額突破30億元,連續三年在全國百個貧困縣中蟬聯第一。政府與電商企業搭平臺,合作社與農戶唱主角,保險公司降風險,政企社戶保五方合力實現産業項目對貧困戶的多重覆蓋,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以電商扶貧為示範,形成“1+X+1”産業扶貧機制,4000多貧困戶通過入股、租賃、勞務等形式主動參與産業項目,成了穩定脫貧的“三金”農民。

組織名稱:山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扶貧移民處

主要事跡:山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扶貧移民處強化整體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出臺各類政策指導性文件37份,蹚出了精準識別對象、新區安置配套、産業就業保障、社區治理跟進、舊村拆除復墾、生態修復整治“六環聯動”閉環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的山西路徑。圓滿完成36.2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11萬同步搬遷人口和335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整體搬遷任務。2017年、2018年、2019年連續三年獲得國務院通報表彰。

組織名稱: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

主要事跡: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經過探索實踐,形成了“2355”扶貧資産規範化管理制度體系,實行雙向追蹤、三級定責、五權明置、五化運營模式,解決了扶貧資金從哪來和到哪去問題,解決了按層級分責和怎麼管、怎麼用的問題,實現了突泉縣扶貧資産底數清晰、運營風險可控、收益有效提升,為鞏固脫貧成果、防致貧返貧提供了資金支撐和制度保障。同時,在自治區和興安盟支援下,“2355”扶貧資産規範化管理制度體系積極影響不斷擴大,成功承辦內蒙古全區扶貧資産管理現場培訓班,為基層一線開展扶貧資産管理工作提供了實用範本。

組織名稱: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服務部

主要事跡: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服務部緊緊圍繞國家和省扶貧開發總體部署,對口幫扶7個貧困縣和12個定點扶貧村,充分發揮成果、技術和人才優勢,在全國首創、推廣選派科技副職技政結合開展脫貧攻堅的做法,創新實施“政府+科技+企業+貧困戶”的科技扶貧示範引領基地院縣共建模式,確定“專家四帶”幫扶思路,制定做好“九個一”的工作目標,形成助力産業扶貧的長效機制。2015年以來,共組建33個扶貧工作隊、104個科技特派團,選派18名科技副縣長和43名第一書記(副鄉鎮長)長期工作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實施科技項目270項,建立扶貧示範基地1043個,帶動全省15.4萬名貧困人口發展脫貧産業,科技支撐脫貧攻堅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2019年,實現對口幫扶縣村全部脫貧摘帽。

組織名稱: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

主要事跡:吉林省創建的吉林省駐村第一書記協會,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大型電商平臺,推動全省扶貧産品集中銷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協會自主研發農産品商城APP,全省1489名貧困村第一書記和9340名村書記為會員,每天組織3—5名第一書記和村書記開展網上直播帶貨。截至今年7月初,共舉辦12次市縣專場直播活動,觀看直播人數超過34萬人次,粉絲人數超過7萬人,入庫産品2000多種,銷售扶貧産品13.9萬單,銷售額達到500多萬元。全省第一書記、村書記代言銷售的扶貧産品已超過9000萬元,直接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400多萬元,推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多元。疫情防控期間,協會協調省農科院為貧困村免費提供優質稻種14萬斤,簽訂包銷合同,幫助83個貧困村264戶貧困戶解決難題,拉動扶貧産業發展。

組織名稱: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

主要事跡: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成立縣鄉村三級脫貧攻堅指揮部和14個專項推進組,推動各項扶貧政策措施精準落實。精選後備幹部和醫務人員552人,組建駐村工作隊和駐村醫療隊,覆蓋所有行政村。在村級黨組織和農村黨員中開展奪取“五面紅旗”和爭當“十星級黨員”活動。實施“功能表式”服務,帶動650戶貧困戶就業增收,在全縣105個村打造“百村萬園”,庭院經濟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縣鄉村幹部利用央視直播間、淘寶直播間、抖音等載體推銷特色農産品,銷售額達2700余萬元。2019年,樺川縣5804戶1171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5月,樺川縣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10月,榮獲黑龍江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組織名稱:上海尋夢資訊技術有限公司

主要事跡:拼多多(上海尋夢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充分發揮消費扶貧優勢,2019年,農副産品成交額1364億元,其中,貧困地區農産品上行372.6億元,來自國家級貧困縣商家36萬家,其中,註冊地為“三區三州”的商家15.7萬家,依託平臺脫貧人數超50萬人,累計帶貧人數超百萬人。拼多多創新扶貧模式,建立“平臺+新農人”體系,發揮“多多大學”扶智功效,累計觸達貧困地區農業經營者49萬人,帶動近20萬貧困戶脫貧。2019年,通過“豐收節”“農貨節”等系列扶貧活動,為133個貧困縣開闢綠色通道,實現銷售收入67億元。提出直播扶貧,截至目前,直播帶貧銷售貧困地區農産品超6億斤,覆蓋超30萬貧困戶,2020年5月20日與國務院扶貧辦共同啟動“百縣直播行動”。

組織名稱:福村寶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事跡:2017年開始,福村寶醫療科技圍繞“為中國村民共用安心醫療”目標,充分運用數據、演算法和服務模式優勢,打造了醫療互助一站式服務平臺。採取村民議事會民主協商、群眾自願參與模式,通過“村民個人出一點、村集體支援一點、社會贊助一點、政府引導一點”多渠道籌集資金,全部用於轄區群眾大病住院二次報銷,切實減輕群眾尤其是相對貧困群眾的重大醫療支出負擔,有效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目前,已在7省50多個縣區實施推廣,覆蓋人群500余萬人,群眾平均參加率75.3%,累計籌集資金4.29億元,有36.6萬人次享受補助金2.8億元,住院群眾醫療負擔平均減少27.1%,其中,低保等困難群體平均減負37.4%。

組織名稱:浙江省赴四川省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工作組

主要事跡:2018年以來,浙江省赴四川省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工作組紮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與對口支援工作。探索園區共建,累計共建産業園區40個、入園企業180家;組織引導426家企業赴四川開展扶貧協作,實際投資額達259.2億元。大力開展産業幫扶,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48.6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40億元,建成304個、80多萬畝農業生産基地。全面推進消費扶貧,多渠道銷售四川農産品、手工藝品等24.85億元,通過線上線下銷售近100億元。全面推進就業幫扶,累計轉移四川2963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到浙江實現穩定就業,幫助38955萬名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就業。深入實施志智雙扶,共派出專業技術人才2293人,組織培訓當地幹部人才8.9萬人次,為當地培養專業技術團隊212個,培訓致富帶頭人1.5萬人。動員全民參與社會幫扶,共組織1055家企業和122家社會組織參與結對幫扶,社會各界累計捐款捐物達7.92億元。

組織名稱:安徽省宿州市泗縣

主要事跡: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7年起,泗縣組織創新實施“旗牌星”精準扶貧聯動新機制,取得突出成效。“村創旗、以旗定位”,築牢脫貧攻堅組織保障。通過扛旗多少比成績、公示效果比貢獻,引導村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比學趕超。2019年,全面消滅集體經濟收入空白村,全縣年經營性收入超10萬元的村達96個,超50萬元的村16個。“戶創牌、以牌定績”,凝聚脫貧攻堅幹事創業合力。全縣168個行政村特色産業全覆蓋,建成“一村一品”專業村30個、千畝産業示範園16個,累計帶動貧困戶2.1萬戶,戶均增收6000元。“人創星、以星定酬”,激發脫貧主體的內生動力。全縣2054名黨員被評為“致富先鋒戶”,1.5萬餘名黨員為貧困戶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服務,2萬餘名貧困戶致富增收,開創了“黨員引領群眾幹,一個帶起一大片”的生動局面。

組織名稱:福建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

主要事跡:福建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為決戰決勝全省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紀律保障。創新責任落實機制,全方位推動“五級書記抓扶貧”。制定監督清單,明確省市縣鄉四級紀委監督責任;建立“1+X”監督機制,整合形成紀委專責監督和部門職能監督合力。創新靶向監督機制,全過程推進脫貧攻堅任務完成。盯重點地區,開展掛鉤監督、蹲點調研;盯重點對象,2017年以來,組織入戶訪查貧困戶23.8萬戶次、71.33萬人次,現場解決問題;盯重點問題,2018年以來,排查處置線索2933條;盯重點環節,推動完善制度20余項。創新資金監管機制,全流程保障資金落實。2018年,推動建立扶貧(惠民)資金線上監管平臺,現已覆蓋11個省直部門37項221億元資金、貧困對象69.6萬人、受益對象740萬人。創新作風保障機制,全覆蓋整治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建立精準查處、集中整治、聯合監督檢查等工作機制,2019年,扶貧領域查處問題數、信訪舉報數分別同比下降54.4%、57.84%。

組織名稱:江西省贛州市扶貧辦

主要事跡:江西省贛州市扶貧辦真抓實幹,積極探索革命老區高品質脫貧的新路。創新實施産業扶貧“五個一”機制、農村保障房建設、健康扶貧“四道保障線”、精準防貧保險等系列政策措施,許多做法在全省全國推廣實施。2019年10月,贛州市“瑞金市廖奶奶鹹鴨蛋案例”“龍南縣楊村鎮車田村脫貧車間案例”入選“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全國産業扶貧、就業扶貧、網路扶貧、網際網路+社會扶貧、消費扶貧等現場會先後在贛州市召開。2014年至2019年,全市實現111.51萬貧困人口高品質減貧、1023個貧困村全部順利退出貧困序列、11個貧困縣全部高品質摘帽,貧困發生率由14.28%下降到0.37%。

組織名稱:山東省曲阜市

主要事跡:山東省曲阜市依託儒家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稟賦,搭建孔子學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等載體平臺,發揮道德文化引領作用,創新實施“育德+扶志+解困”精神扶貧模式,通過國學講授、文藝演出、圖書流轉等活動,弘揚傳統美德、營造鄉村文明新風,教育引導貧困人口立德、立志,激發自立自強、向上向善的思想觀念,實現物質精神雙脫貧。創新搭建“儒家文化+”載體,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為基礎,深化推進精神扶貧“一堂一台、一院一堂、一規一約、一創一評”的“八個一”專項活動,走出了一條以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脫貧攻堅的路子。2018年以來,共舉辦儒學講座1300余期,受益貧困群眾2萬多人次。

組織名稱: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

主要事跡: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中央辦公廳定點幫扶縣。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光山縣大力開展電商扶貧,全縣開設各類網店2.6萬餘家、從業人員超5萬人,年網路銷售額43億元。成立電商扶貧領導機構,出臺優惠政策,設立發展基金,建立電商創業孵化園,建成19個鄉鎮電商服務中心、311個村級服務點,解決鄉村物流配送的短板。注重人才支撐,聘請全國知名電商高級講師授課,引進優秀電商企業和電商人才入園創業,累計舉辦各類電商培訓班133期,培訓1.3萬餘人次。注重品牌培育,結合自身産業優勢,打造“光山羽絨”和農副産品“光山十寶”兩大品牌,擴大市場銷路。注重利益聯結,積極探索“電商企業+貧困戶”“自主創業+貧困戶”“電商達人+貧困戶”“産業基地+貧困戶”等電商扶貧的新路徑。注重直播帶貨,今年以來,利用“易採光山”和直播平臺開展直播帶貨550多場,實現全縣農副産品無積壓。

組織名稱:湖北省紀委監委大數據監督檢查工作專班

主要事跡:湖北省紀委監委大數據監督檢查工作專班創新監督方式方法,建立“扶貧和民生領域政策落實監察系統”,連續5年運用大數據對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40類精準扶貧項目政策落實情況開展監督,從嚴從實查糾問題,堅決斬斷伸向扶貧資金的“黑手”。2016年以來,查實的問題逐年減少,有效遏制了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有力促進了脫貧攻堅政策落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中央巡視辦有關領導給予充分肯定,並在2018年中央巡視工作動員部署會上對“扶貧和民生領域政策落實監察系統”作了演示。

組織名稱:湖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

主要事跡:湖南衛視(湖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著力打造主流媒體參與消費扶貧的“湖南樣本”,攜手芒果超媒建立“芒果扶貧雲超市”,提供“一鍵開店、一鍵直播、一鍵到家”農産品銷售服務,目前,6485名農民入駐網店,完成直播20485場,賣出128萬多組湖南特色農産品,培訓新農人15923人。推出《出手吧,兄弟!》大直播,2小時內賣完全省15個縣的多種特色農産品,直播帶貨1.02億元。創制“一縣一品”扶貧公益廣告,通過晚間黃金檔,投入扶貧廣告資源價值7.35億元推廣貧困地區特色農産品或旅遊産品,2019年,幫助雙峰縣辣醬銷售6億元,幫助麻陽縣銷售冰糖橙帶動農民增收10億元。連續8年開展“新春走基層”直播活動,帶動貧困村寨旅遊消費。開創“節目+扶貧”模式,《快樂大本營》攜手芒果V基金等,幫助湖南、江西等地拓展農産品銷路。

組織名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扶貧協作與老區建設處

主要事跡:廣東省扶貧辦扶貧協作與老區建設處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健全了“高位推動、上下聯動”工作協調機制、“財政主導、社會助力”資金支援機制、“志智雙扶、雙向互動”人才支援機制、“龍頭引領、梯度轉移”産業合作機制、“政府搭臺、企業運作”消費扶貧機制、“精準對接、精細服務”勞務協作機制和“廣泛參與、全面覆蓋”攜手奔康機制,推動廣東省助力廣西、四川、貴州、雲南4省份14個市(州)93個貧困縣脫貧攻堅任務。201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以來,累計向桂川黔滇投入財政援助資金168.8億元,社會幫扶資金110億元,派出黨政幹部1159人次、專業技術人才12923人次,實際投資額達3283億元,幫助4省(區)71個貧困縣摘帽、8663個貧困村出列、379.2萬名貧困人口脫貧。

組織名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主要事跡: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創新實踐“黨委第一書記”“大村長”制,選派12名縣領導任鄉鎮黨委第一書記,123名局長任行政村“大村長”,強化攻堅力量。創新“六聯一帶”模式破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後續管理難題,讓易地扶貧搬遷的群眾真正“穩”下來,能發展、可致富。創新“三園”建設,打造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戶後續扶貧産業園、脫貧戶後續增收産業園、村集體經濟扶貧産業園,鞏固脫貧成果。創新打造“百村千屯辦春晚”品牌,打造民族特色校園,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讓“毛南音韻”藝術團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少數民族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有聲有色。2019年,如期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6.59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19.56%下降到2019年底的1.48%。

組織名稱:海南省萬寧市扶貧工作辦公室

主要事跡:海南省萬寧市扶貧工作辦公室以創新開展扶貧軍訓為抓手,打造“五個一、五提升”模式,即創新一套精神提振體系,提升脫貧致富志氣;制定一套就業培訓引導體系,提升脫貧致富“智力”;完善一套政策獎勵體系,提升生産就業積極性;構建一套職業成長體系,提升持續脫貧能力;打造一套人文關懷體系,提升貧困群眾幸福感。創新“志智雙扶”模式,有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多種渠道推動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將就業穩定性提升到90%以上,培養了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和班組骨幹,讓貧困戶看到中長期職業規劃,有希望、有奔頭。截至目前,共舉辦8期扶貧軍訓活動,727人參訓,其中602人結業後實現了穩定就業,83人發展自主種養産業,帶動了630戶2760人脫貧致富。

組織名稱:重慶市奉節縣

主要事跡:近年來,重慶市奉節縣探索創新幹部走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農技隨訪“四訪”工作法。通過紮實開展“四訪”工作,奉節縣群眾的致富能力和“幹部扶自己幹”精氣神得到大提升,各級幹部的扶貧工作能力和群眾工作水準得到大提升,脫貧攻堅進一步走深走實。截至2019年底,貧困人口從2014年底的34185戶124425人減少到1013戶3046人,貧困發生率由13.5%降至0.36%。2019年2月,“四訪”工作法入選重慶市30個改革案例。2020年6月,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將“四訪”作為地方標準。

組織名稱: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主要事跡:黨的十八大以來,茅臺集團累計投入14億元,通過組建茅臺生態農業公司、興建有機高粱原料基地、創新“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産業扶貧之路,強力推進工業反哺農業,形成具有茅臺特色的“品牌帶産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農戶”的“三帶”産業扶貧新模式,直接帶動近15萬戶45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輻射帶動近百萬農戶、近三百萬人受益,開創農民增收新途徑。認真履行社會責任,集團60個基層黨組織結對幫扶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48個貧困村,累計投入資金3.2億元,在人才支援、融資貸款、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黨建扶貧、公益助學等方面全力支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發展,該縣于2018年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創新開展“中國茅臺·國之棟樑”“習酒·我的大學”等助學活動,截至2020年,茅臺集團累計捐資10.14億元,資助貧困學子20.28萬名。

組織名稱: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扶貧開發辦公室

主要事跡: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國深度貧困“三區三州”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扶貧開發辦公室創新工作思路和舉措,一是“公路養護+”精準扶貧模式,累計聘用1645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為護路員,每人平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二是組織千余名背包隊員組建“背包工作隊”,開展“背包上山、牽手進城”行動,點對點幫助群眾搬遷入住。三是創立“怒江扶貧暖心基金”,認捐資金達3028萬元,已向78名殉職扶貧幹部遺屬及傷殘患病幹部發放138萬元慰問金。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實現從區域性深度貧困到區域性整體脫貧的跨越。

組織名稱:華電西藏能源有限公司扶貧援藏辦公室

主要事跡:華電西藏能源有限公司扶貧援藏辦公室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0億余元,帶動7377名貧困人口脫貧。累計投資290億元,長年提供就業崗位9000余個,解決群眾就業20089人次,增收3.1億元。投入2.35億元在尼瑪縣建成光伏電站,解決了9000余名群眾民生用電和取暖問題,捐贈2400萬元在昌都市實施安居工程、700萬元實施水渠等民生設施,投資5800萬元建設達古村精準扶貧創業樓,幫助簽訂4000萬元古澤木刻長期供貨協議。組織45名“兩後生”開展“三定培養”並解決就業,捐贈360萬元在江達縣、貢覺縣和芒康縣修建3所“華電希望小學”,捐贈208萬元助學助教,捐贈41萬元對貧困戶開展技能培訓。消費扶貧採購當地建材4.87億元、農副産品3300余萬元。先後派出9批74人次駐村,投入6000余萬元,帶動10個村、1個鄉脫貧摘帽。

組織名稱:陜西省委組織部組織一處

主要事跡:陜西省委組織部組織一處立足職責職能,建立健全扶貧幹部任用、幫扶隊伍派駐、支部書記優選、扶貧幹部培訓“四項舉措”。創新關鍵少數任用機制,充分發揮“鼓勵激勵、能上能下、容錯糾錯”三項機製作用,提拔重用縣區黨政正職13名、免職7名,選派扶貧挂職副縣長110名,推動“優者上、庸者讓、劣者汰”。改進幫扶隊伍派駐途徑,通過因村選人、嚴管厚愛、典型引路,選派210名市廳級後備力量駐村幫扶,表彰省級優秀第一書記268名,實現對貧困村的合力攻堅、拔點作戰。開闢村黨支部書記優選渠道,實行縣級組織部門備案管理,被評為全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先進單位。構建扶貧培訓綜合體系,實行“責任分工+精準培訓+多維融合+優化服務+實踐應用”,省市縣先後舉辦專題培訓班1554期、培訓26.3萬人次,培育了懂扶貧、會幫扶、作風硬的扶貧攻堅隊伍。

組織名稱: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

主要事跡: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開展了“機制創新引領、幹群合力推動、脫貧效應顯現”的生動實踐。創新産業帶貧益貧機制,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能力。堅持黨政推動,突出市場引領,強化投入保障,發動群眾參與,創新産業發展模式,構建了三大帶貧益貧機制,形成了主導産業保收入、新型産業拓渠道、勞務産業促增收新格局。創新扶貧資産管理機制,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動力。強化扶貧資産管理,創新村集體經濟穩定收入機制;強化村集體收入分配管理,創新貧困戶參與共用機制;強化民主管理,創新基層網格化治理長效機制。創新工作落實機制,凝聚幹群攻堅合力。構建了到村到戶抓落實的推動機制、黨建引領促脫貧的保障機制、幹群同心齊攻堅的聯動機制。

組織名稱: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行銷部

主要事跡: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行銷部(農電工作部)作為公司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創新開展藏區電網升級,實現全省縣域110千伏電網全覆蓋,重點解決了深度貧困地區網架結構薄弱、供電能力不足問題。創新打造扶貧“陽光存摺”,建成國內首個新能源領域數字平臺和首個省級光伏扶貧大數據中心,通過集中運作降低電站運維成本40%以上。創新促進生態保護共贏,建成瑪多縣清潔能源示範縣,帶動電採暖、電烘乾、電熱炕等民生項目在三江源地區16個縣逐步推廣。創新實施聯點幫扶機制,實施“教育+就業”扶貧新模式,實施鄉村“光伏+儲能+污水處理+農林灌溉”綜合能源利用示範項目,打造了電力服務鄉村振興的“高原新樣板”。

組織名稱: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扶貧辦公室

主要事跡: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扶貧辦公室創新建設扶貧,持續加大貧困地區鐵路規劃建設和投資傾斜力度,打通“大動脈”、暢通“微迴圈”,新投産鐵路覆蓋274個貧困縣,助力寧夏回族自治區融入全國高鐵網。創新運輸扶貧,優化列車開行方案,將公益性“慢火車”打造為貧困群眾“致富車”,創新“鐵路旅遊+扶貧”模式,保障復工復産等重點物資運輸,打通“最先與最後一公里”。創新産銷幫扶,培育特色産業,強化産銷對接和帶貧機制,惠及20余萬貧困人口;用好鐵路消費市場資源優勢,實施“五項消費扶貧行動”,2018年以來,消費扶貧5億元。創新“五個一批”就業扶貧模式,2020年,“點對點”運送45.4萬人返崗,幫助15萬餘名貧困群眾穩崗就業。創新扶貧工作體系,全員參與、盡銳出戰、強化幫扶,以“鐵軍”作風築牢攻堅堡壘。

組織名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扶貧金融事業部新疆分部

主要事跡:加強信貸投入。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扶貧貸款1599.5億元,輻射新疆14個地州市、72個縣市區,帶動貧困人口119.12萬人次,投放額和餘額保持全區金融系統首位。加強産業支援。大力支援目標企業棉花、糧食、林果、畜牧等産業鏈,推動貧困地區産業結構調整,帶動貧困人口參與優勢産業發展;支援形成萬壽菊、伽師瓜等地域品牌産業,帶動貧困人口受益10萬餘人次。加強模式創新。創新南疆林果托市收購、供應鏈金融、産業扶貧貸款精準服務到戶、“政府增信”模式,支援産業發展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加強工作統籌。統籌做好疫情防控、脫貧攻堅、維護穩定和金融支農等工作,為新疆決勝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

組織名稱:塔裏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

主要事跡:塔裏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聚焦南疆創新育人模式,以脫貧攻堅一線為實踐課堂,60年初心不改,培養了一批批紮根邊疆、獻身邊疆的有用人才。紮根南疆大地科技助力扶貧,推動林果、棉花領域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為生産力,9個團隊38名科技特派員常年活躍在南疆13個縣市27個團場生産一線。立足長遠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教師挂職科技副縣長(副團長)接續幫扶30多年,形成帶貧益貧長效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800多名“一懂兩愛三有”農科人才志願到南疆基層工作,努力讓南疆各族群眾富起來。

組織名稱:北京三快雲計算有限公司

主要事跡:2013年以來,美團(北京三快雲計算有限公司)累計為50余萬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提供“外賣騎手”就業機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美團採取多項舉措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及穩崗幫扶,今年1至5月新入職騎手107萬人,其中7.3萬人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2萬人來自全國832個貧困縣。通過培訓等方式支援貧困地區中小微服務業商戶開展數字化改造和上網經營,2019年,共有44.5萬來自貧困地區的商家在美團平臺開展線上服務,通過5億筆訂單實現262億元線上交易額。

組織名稱:致公黨中央社會服務部社會服務處

主要事跡:致公黨中央在中共中央領導下,充分發揮多黨合作政治制度優勢,紮實推進脫貧攻堅。社會服務處作為扶貧實施主體,廣泛對接致公黨員及海內外資源,助力貧困地區發展;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從教育、醫療、産業、科技等方面,開展“致酉合作”、畢節定點幫扶和對口四川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等工作;利用涉僑工作優勢,積極向海外講好中國扶貧故事。十八大以來,積極為貧困地區引進資金、項目,開展各類培訓,大力倡導消費扶貧。在重慶酉陽縣幫助引進定點扶貧資金2700余萬元,實施幫扶項目70余個,完成培訓3020人次,捐贈教學物資1820余萬元,消費扶貧完成1145萬元。

組織名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四處

主要事跡: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四處具體負責組織實施2018年至2020年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3年來,認真履職盡責,積極擔當作為,創造性推動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創新工作思路,注重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監督、抓常抓長、標本兼治,穩中求進、一體推進、精準施策、形成合力推進專項治理工作。創新方式方法,拓寬反映問題渠道,及時高效處置問題線索,強化督辦督查,定期分析研判工作態勢。創新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溝通協調、問題線索移送、工作督促指導、內部協作配合、以案促改以案促建等制度機制,紮實有序推進專項治理工作向縱深發展,為如期高品質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供堅強保障。

組織名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應急新聞處

主要事跡:中央宣傳部新聞局應急新聞處創新內容策劃、選題設置,統籌全國新聞戰線做好脫貧攻堅宣傳。以“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主題採訪拉開2020年脫貧攻堅宣傳工作大幕,統籌做好扶貧政策成就典型報道,組織製作多部專題片、紀錄片、政論片,《決戰脫貧在今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跨屏傳播。推動減貧領域國際傳播和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國扶貧模式。構建脫貧攻堅大宣傳格局,積極推動媒體刊發扶貧公益廣告,加強消費扶貧報道,引導企業和消費者積極採購貧困地區特色農産品。

組織名稱:國家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組(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公司貧困地區發展處、國務院扶貧辦規劃財務司專項處)

主要事跡:2016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貧困地區發展處會同國務院扶貧辦規劃財務司專項處組建國家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組工作專班,不斷創新政策制度設計、組織動員體系、對象識別方法、資金籌措渠道、後續脫貧路徑、考核督導機制、宣傳引導方式,推動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任務全面完成,3萬多個安置區工程項目落地落實,960余萬名建檔立卡搬遷貧困人口全部入住,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後續扶持政策體系。探索形成了以“政策出臺—解讀培訓—觀摩交流—典型推介—監管巡查—糾錯糾偏—宣傳引導”為主要特點的國家重大扶貧工程推進落實機制,使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創新體制機制、實施國家重大民生工程的成功典範。

組織名稱: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計劃管理處

主要事跡:2018年以來,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計劃管理處積極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通過調查研究、政策創新、規範管理、監測監管等,有效推進各項工作。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把深度貧困地區土地復墾節余的建設用地指標流轉到經濟發達地區,將經濟發達地區土地增值收益轉移到深度貧困地區。在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之外為脫貧攻堅開闢了新的資金來源,助力易地扶貧搬遷和新居建設,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資金資源的雙向流動和優勢互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3年內為深度貧困地區籌集資金超過1800億元。

組織名稱:國家扶貧小額信貸項目組(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扶貧協調處、財政部金融司普惠金融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信貸政策管理處、國務院扶貧辦開髮指導司金融處)

主要事跡:銀保監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扶貧辦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政策設計,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扶貧産業量身定制了“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放貸、扶貧資金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的扶貧小額信貸政策、産品和服務,切實解決了貧困戶“貸不到”“用不好”“還不上”“難持續”問題。通過5年多時間的努力,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6854億元,支援1731.4萬戶(次)貧困戶發展生産。

組織名稱:國家光伏扶貧項目組(國務院扶貧辦開髮指導司産業處、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新能源處、財政部經濟建設司能源政策處、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能源價格二處、國家電網扶貧辦扶貧工作處、國網電商光伏雲事業部、南方電網戰略規劃部農電處)

主要事跡: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光伏扶貧項目組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積極創新探索“新能源+扶貧”模式,構建符合我國脫貧攻堅實際的精準可持續的光伏扶貧模式。經過5年的努力,光伏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國光伏扶貧電站建設規模達到1865萬千瓦,包括建成村級電站8.3萬座、集中式扶貧電站530座,每年可産生發電收益180億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要求各地將光伏扶貧電站收益的80%用於設立扶貧公益崗位,目前,共安排127萬貧困人口實現在家門口勞動增收,為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鞏固脫貧成果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組織名稱:財政部農業農村司扶貧開發處

主要事跡:財政部農業農村司扶貧開發處創新提出“盤活存量資金,推動放權改革,支援開展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的政策思路。2016年4月,牽頭起草並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試點文件,將中央13個部門管理的20大類涉農資金的配置使用權完全下放到貧困縣,由貧困縣根據一線脫貧攻堅需求統籌安排資金。這項政策的實施,實現了資金“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推動形成了“多個龍頭放水、一個龍頭出水”的扶貧資金投入新格局。2016—2019年,全國832個貧困縣統籌整合各級財政涉農資金總規模超過1.2萬億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充足的“糧草軍需”和政策支撐。

組織名稱:審計署農業農村審計司三處

主要事跡:審計署農業農村審計司三處通過探索創新扶貧審計持續助力脫貧攻堅。創新組織方式,加強審計計劃、資源整合,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完成了對832個貧困縣的扶貧審計全覆蓋。創新推動問題整改,通過組織對整改情況進行專項審計、督促舉一反三、編制風險提示清單等方式,累計推動問題整改落實6.7萬多個,督促20多億元到戶補貼及時發放到位。創新利用審計成果,組織起草各類專題報告、專題材料40多篇報送黨中央、國務院,向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移交問題線索280余件,向各級紀檢監察、司法機關移送案件線索2700多件,向主管部門移交問題2600多個。創新審計思路方法,科學調整扶貧審計資金範疇,持續推動扶貧審計方法標準化、規範化。近年來,閒置資金佔抽查資金比例由2016年的17.16%降至2020年的1.08%,審計查出問題金額佔抽查資金比例由2016年的25.8%下降到1.5%,其中嚴重違紀違法問題佔比持續下降至0.19%。

組織名稱:國家煙草專賣局扶貧辦

主要事跡:國家煙草專賣局扶貧辦制定印發《國家煙草專賣局定點扶貧地區挂職扶貧幹部管理辦法》,組織定點幫扶“兩縣一區”以來,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過54761.446萬元,派駐挂職扶貧幹部21名。籌建煙草行業幫扶工作管理系統,組織專家對扶貧項目分類標準進行集中研討。創新培訓工作,通過專家授課和現場教學,學習交流脫貧經驗,培訓基層幹部1073名,技術人員3900名。拓寬消費扶貧渠道,採購貧困地區扶貧産品累計7995.82萬元,開展定點扶貧地區農産品現場展銷活動,通過深入探索教育培訓與消費扶貧有機銜接、消費扶貧與産業扶貧結合等,帶動本土企業發展,形成地方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良性迴圈。

組織名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

主要事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強化理論創新,不斷完善中國反貧困理論體系,編寫或出版專著9部,著名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為全球減貧貢獻中國智慧。長期組織和參與扶貧領域第三方評估,在評估標準制定和實地評估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累計動員師生超過1000人次,走訪逾4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先後參與68個貧困縣退出評估活動。深入實際調研,提供扶貧政策諮詢。利用媒體平臺和企業資源,開展公益捐贈,促進社會公眾對脫貧攻堅事業的了解和支援。

組織名稱:中國建設銀行安康扶貧工作專班

主要事跡:中國建設銀行安康扶貧工作專班堅持總分支行聯動,以黨建引領助力脫貧攻堅。2019年,直接投入幫扶資金1.3億元,精準對接扶貧項目。創新貸款模式,助力帶貧企業發展和易地搬遷貧困戶就業。建設鄉村“裕農通”服務點,下沉金融服務,通過“善融商務”平臺幫助當地銷售扶貧産品1.28億元。援建“安康智慧治理”平臺,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和營商環境優化。依託建行大學培訓基層幹部和技術人員4.5萬人次;培訓貧困群眾在電腦和手機端參與建行“雲生産”實現增收。2019年,建行定點幫扶的安康市漢濱區、漢陰縣、紫陽縣、嵐皋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組織名稱:中國行動通訊集團有限公司扶貧辦公室扶貧管理處

主要事跡:中國移動扶貧管理處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打造“統籌協同、上下聯動、東西幫扶、內外動員、黨建引領”的大扶貧工作體系,凝聚強大扶貧合力。創新“網路+扶貧”模式,投入700多億元建設貧困地區基礎網路,寬頻網路覆蓋全國96%的貧困村,扶貧資費惠及1000萬貧困人口,全面拓展“網路+教育”“網路+健康”“網路+消費”等扶貧新模式,積極應用5G、VR、AI等扶貧新技術,以網路資訊助力脫貧攻堅。近年來,中國移動捐贈扶貧資金近19億元,派出扶貧幹部4425人,目前在崗2200人。2019年以來消費扶貧1.5億元,組織扶貧培訓1萬多人,對口幫扶的7個縣、7個鄉和1068個村實現脫貧摘帽,幫助近100萬貧困人口脫貧。

組織名稱: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扶貧工作處

主要事跡:2018年以來,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扶貧工作處投入扶貧捐贈資金超3億元,引入企業投資及無償幫扶資金超1億元,實施扶貧項目95個,培訓基層幹部和技術人員超7000人,消費扶貧金額突破1.5億元。推動實施網路扶貧行動,推動第四、五批4G普遍服務建設,共涉及1.1萬個4G基站,2019年提前完成第四批4G普遍服務建設,同時實現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的6個縣行政村光纖寬頻、4G均實現雙100%覆蓋。在全國3.5萬個營業點上線扶貧資費套餐,2019年辦理致富包、扶貧優惠套餐超360萬戶,累計讓利超6億元。投入2600余萬元、500余人次全力支撐“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相關資訊化平臺建設。2018年以來,為4個定點縣捐贈及引入産業投資約2億元,落地48個幫扶項目。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的6個縣2020年5月前全部脫貧摘帽。

組織名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定點扶貧與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主要事跡: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定點扶貧與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管理中國石油全系統定點扶貧與對口支援工作。承擔了10個定點扶貧縣、480多個村的幫扶任務,2019年,投入幫扶資金超過4億元,選派挂職幹部128人、駐村工作隊200多支,受益群眾近百萬人。持續深耕産業鏈,2019年,扶持合作社17個,培訓基層幹部、致富帶頭人、專業技術人員3500多人次,援建加工車間、産業基地、扶貧市場等産業升級項目34個,組織各類消費扶貧對接會5場,千種扶貧産品全年帶動貧困地區農産品銷售額超過1.68億元。推動巴裏坤甜瓜、吉木乃麵粉、托裏紅花籽油、橫峰葛根等地域性産品成為社會大眾知名品牌。

組織名稱:貴州省安順軍分區政治工作處

主要事跡:貴州省安順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作為軍分區參與脫貧攻堅牽頭協調部門,積極探索從退役軍人中選拔培育村兩委骨幹的方法路子,協調軍地有關部門將661名退役軍人安排在脫貧攻堅一線,其中擔任村支書166名、村委會主任40名、村兩委委員422名,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健全完善“兵支書”培養路徑,舉辦培訓班21期,組織參觀見學27場次,集訓200余人,顯著提升農村基層黨建水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兵支書”所在的494個村組織黨員突擊隊、志願服務隊24小時輪流值守,帶動群眾復耕復産,動員貧困群眾安全返崗5000余人。目前,安順市85名“兵支書”被推選為黨代表、人大代表,有77人獲得縣級以上表彰,退役軍人創辦的村級合作社達120多個。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9日 08 版)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李玉

(原標題: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