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矩陣

此心安處是吾鄉——陜西百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走上幸福路

昔日在深山艱難度日的記憶,已被如今的幸福美滿取代。

商洛市鎮安縣雲蓋寺鎮花園社區55歲貧困群眾卜明清心裏的天平,已經完全從老屋傾斜向新社區了。

當初説要搬遷的時候,她的心裏一邊歡喜一邊也在打鼓:“以後收入靠啥呢?”“買菜也得花不少錢吧?”“家裏的地可咋辦呢?”……

如今,當初的煩惱都不是事,生活比卜明清想像得更美好。

“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4.9萬戶84.4萬人,加上避災搬遷、生態搬遷和其他搬遷等與易地扶貧搬遷統籌推進、同步搬遷的16萬戶54.2萬人,共計搬遷40.9萬戶138.6萬人,建設了2116個集中安置區。為確保搬遷貧困群眾實現“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陜西省出臺了就業保障、産業配套等7方面配套文件,形成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1+7”政策體系。目前,全省2116個集中安置區水、電已經全部達標,周邊公共教育、醫療基本實現全保障,全省21萬戶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實現每戶至少1人就業或創業,有發展條件和發展意願的貧困戶基本實現産業扶持項目全覆蓋。

幸福,不只是住進新房

“走!上我的菜園子轉轉!”10月13日,小雨霏霏。在桂花飄香的花園社區,卜明清神采奕奕地拉著記者的手,熱情地給記者介紹著她的“後菜園”。

“前些天剛收了玉米,地裏有卷心菜和茼蒿,長勢可好了!等天晴了我要拔草翻地,種些青筍,來年開春,再種些馬鈴薯……”在去往菜園子的路上,卜明清不顧地上的雨水,腳步飛快,“反正不能讓地閒著!”她説。

卜明清當作寶貝的菜園子有50平方米,離住處不遠,從社區後面的一條小路上去,走路不過十來分鐘。雨中的卷心菜看起來青翠又新鮮,一旁,每家每戶的菜地邊界處插著姓名牌,代表著搬遷戶對本塊地擁有使用權。

“‘小菜園’是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題。社區根據自願原則,把附近村民的土地流轉過來,再以低廉的價格分給願意耕種的搬遷群眾。”小區物業部部長惠德鑫告訴記者,儘管小區裏有專門賣菜的門店,但搬遷來的群眾考慮支出,不是都能接受買菜。現在一塊地一年50元錢,足以滿足有種菜習慣的搬遷戶全年的吃菜需要。

為了明確每塊“小菜園”的界線,社區對 “小菜園”進行編號,提前預留生産道路,便於搬遷群眾耕種、採摘。小區裏還有簡易工具棚房,勞動工具免費供搬遷群眾使用。

揮別大山,換個活法,是卜明清曾經最大的期盼。

過上新生活的卜明清,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子幹勁。“我是社區裏的保潔員,每月有1100元的工資。除了種菜,我還養了兩頭豬,日子好得很呢!”幸福印在卜明清臉上,儘管屋外濕冷,但在場的人都被卜明清的笑容溫暖了。

幸福,不只是住進新房,養老、醫保等服務也跟著群眾一起 “搬”進了社區。在花園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警務室、衛生室、超市、健身廣場應有盡有,社區裏的笑聲常常從這頭傳到那頭。

心安,“致富路”越走越快

白色瓷磚鑲面的4間新房子,是榆林市橫山區九川府村貧困戶雷庭忠2016年蓋起的新家。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雷庭忠住上好房子的多年夢想成了現實。“一萬元就住進來,你想不到吧。”他臉上的笑容透露出他對如今的生活非常滿意。在他的家裏,4個房間寬敞明亮,其中2間他老兩口住,另外2間供兒子一家住。家裏臥室、客廳、灶房一應俱全,彩電、冰箱、沙發、暖氣、自來水應有盡有,這讓老雷感到很滿足。

“以前的家,沒有一件像樣的東西。取暖靠柴火,門和窗戶都是用木棒固定著,連糊窗戶用的麻紙也買不起,一到冬天和颳風天氣,只能用一些破舊衣服堵上來遮風避寒,下雨天房子四處漏水,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全家人提心吊膽。現在,光景變化真大啊!”他感慨道。

搬遷,不只是換了新家,更開啟了雷庭忠的新生活,他的心境和日子都大不一樣了。

在扶貧政策的引領和扶貧幹部的幫扶下,他通過發展養殖業走上了脫貧新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看著羊圈裏100多只羊,撒上幾把苜蓿草,雷庭忠整日都是喜氣洋洋的。“天天圍著轉,看不夠,愛不夠!這些羊就跟我的娃兒一樣,我所有的心思都在它們身上!”這個50歲的農民笑起來有著陜北人與生俱來的豪爽,“這兩年養羊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今年至少收入四萬元,我覺得我有能力繼續擴大養殖嘞。”

隨著養殖經驗越來越豐富,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雷庭忠成了遠近聞名的“養羊達人”。

據統計,全省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條件和發展意願的貧困戶已基本實現産業扶持項目全覆蓋;21萬戶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實現每戶至少1人就業創業;公益性崗位向安置社區傾斜,解決就業2.75萬人;全省組織6.52萬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參加免費技能培訓。

易地扶貧搬遷像一粒火種,燃起了搬遷群眾的希望之火,他們飽經風霜的臉上,寫滿了歡樂。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此心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