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均衡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不充分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方面表現之一,就是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不平衡問題。經濟發達地區優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市及近郊地區優於鄉村及偏遠地區,致使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障礙,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普及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制約著社會文明程度提升。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尤其要在“協調”“共用”方面下大功夫,實現文化服務保障的普惠、均衡。其次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要求,著力消除阻礙城鄉之間公共文化保障服務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創造公共文化向薄弱環節傾斜的社會環境,促進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服務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
具體來説,第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第二,鼓勵社會資本依法投入公共文化服務,拓寬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來源渠道。第三,在落後地區鼓勵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支援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率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方面的不均衡不充分表現之二就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率不高,出現設施閒置浪費現象。目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率越來越高,城鄉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務硬體建設不斷增強,但是鄉村文化陣地建設需求和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的矛盾比較突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鄉村,這種現象尤為突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解決。
第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動員社會力量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助推,城鄉融合、因地制宜的公共文化設施供給格局。在要素獲取、準入標準、運營管理、政府採購等方面,既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又要堅持實事求是,形成差異化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供給制度和模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結合當地實際需求、財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並調整本行政區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
第二,建立公共文化設施供給資訊雙向互動機制。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設施目錄及有關資訊予以公佈。公共文化設施的選址,應當徵求公眾意見,符合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和特點,有利於發揮其作用。
第三,建立公共文化設施供給科學配比機制,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綜合利用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統籌協調,推動實現共建共用。免費或優惠開放文化服務設施。
第四,探索公共文化設施功能融合新路徑。鼓勵和支援公共文化服務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輻射帶動全體人民的公共文化設施利用意識。
第五,建立公共文化設施道德約束和懲戒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用地或者擅自改變其用途。營造濃重的公共文化設施保護和使用氛圍。
形成全民性公共文化建設局面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方面的不均衡不充分表現之三就是地方財政對文化設施維護運營的成本難以持續,出現有錢建館、無力維護運營的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原理決定了我國公共文化建設也必須是政府投入為主,多種力量參與的基本格局。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鼓勵經營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文化建設事業,形成全民性的公共文化建設局面,培育充滿活力的社會文化設施運營模式,是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渠道。具體説來,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堅持政府主導地位。現代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加強群眾文化設施供給,不斷提高群眾的文化生活水準。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務規範,建立公共文化設施資産統計報告制度和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情況的年報制度,為公共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制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激勵辦法。引導經營主體和社會各界關注社會文化建設,提高各類社會新型主體的文化公益意識。鼓勵社會資本依法投入公共文化服務,拓寬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來源渠道。
第三,建立支援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物質保障機制。鼓勵通過捐贈等方式設立公共文化服務基金,專門用於公共文化服務。
第四,夯實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群眾文化工作基礎。鼓勵和支援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成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社會組織,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創新社會性群眾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參與社會文化建設。
(作者:周其森,係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中國農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依法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