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牽住産業“牛鼻子” 走出致富新路子
初秋時分,進入高圪垯村,映入眼簾的是平整的梯田、整齊的廠房,不遠處豬群羊群裏傳來嬉鬧聲,迎面而來的村民忙碌而喜悅,幸福小院文化廣場上的孩子們歡愉地玩耍,黃土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光。
2016年,榆林市農業農村局開始結對幫扶橫山區響水鎮南塔辦事處高圪垯村。駐村工作隊扛起幫扶的責任,用心用情開展幫扶工作,探索出了脫貧攻堅的“高圪垯模式”。
目前,高圪垯村擁有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總投資140萬元的光伏電廠、投資80萬元的村種羊場、農産品加工廠……在4年的時間內,各級各部門累計投入資金3538.43萬元,全村水、電、路、4G信號全覆蓋、太陽能路燈、村衛生室等基礎設施條件極大改善。經過一系列的扶持措施,高圪垯村全村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退出。實現了從深度貧困村到“脫貧攻堅工作示範村”“農村綜合改革先進村”、再到“鄉村振興示範村”的轉變,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今日的高圪垯村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收入翻番,已經變成了“金疙瘩”村。
開出脫貧處方 蹚出致富新路
高圪垯村距縣城76公里,總土地面積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38畝,全是山坡地,有7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共220戶840人,在冊貧困戶44戶136人,其中五保戶3戶4人,低保戶12戶21人,一般貧困戶29戶111人,村裏沒有主導産業,沒有集體經濟,群眾靠幾畝山旱地過生活,這裡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降水量少、品种老化、收入低下,可以説是橫山區乃至榆林市最為貧瘠的地方之一,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
脫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為了不辜負組織特別是廣大村民的期盼,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走訪調研,了解村情民情,召集村兩委、黨員和村民代表開展大討論,通過反覆論證,找準了高圪垯村貧困的病根,針對這些困難和問題,給高圪垯村開出了脫貧處方,結合高圪垯村實際,制訂出了“遠抓果業、近抓糧畜、種養結合、三産相融”的發展規劃,就是確立主導産業,發展以蘋果為主的林果業和羊子為主的養殖業兩大主導産業,著力構建生産生態協調、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耕地産出率大幅提高的産業佈局。
截至目前,該村利用果業項目新栽種蘋果1100畝、梨樹700畝,每人平均2.14畝;利用退耕還林項目新栽核桃、花椒、油用牡丹、李子、藍西梅、杏等4608畝,每人平均5.49畝;利用中藥材項目種植中藥材150畝;利用扶貧整合資金新建羊圈27個,新增羊子2500隻,達到4500隻,每人平均5.4隻;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壓縮到1100畝,調減2000畝,每人平均保有1.3畝口糧田,改“廣種薄收”為“少種多收”。在種植業上,種子更新了、引水上山了、梯田平整了、農技改革了,全村的糧食産量穩步提升。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免費為高圪垯村提供了3000多畝農作物種子。在全市創新推廣了高圪垯村的蘋果幼苗地套種低稈淺根農作物技術。
産業發展了結構調整了,但是沒有村集體經濟的壯大,貧困戶今後的發展就沒有底層動力。於是在全村推行“三變”改革,土地確權後,打破地界,統一規劃,以村組為單位,設置耕地股、資金股、扶貧股、全體村民發展納入了大盤子,共擔風險、利益共用,這樣,脫貧發展的路上就沒有一人掉隊。作為全省首批“三變”改革示範點的高圪垯村,目前已完成清産核資、人口認定、股權設置等工作。按照這一脫貧處方,一步步落實,村子裏,基礎設施改善了,産業結構合理了,村民短期收入有保障、長期收入有盼頭,扶貧工作隊和村民都對村子的發展充滿信心。該村的産權制度改革還被省農業農村廳領導總結為“深度貧困村産業脫貧與産權制度相結合的模式”。
特色産業“造血” 築牢脫貧根基
駐村工作隊有了扶貧工作思路後,高圪垯村就成立了橫山區綠冠升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村幹部和村民共同出資24萬元,利用橫山區每戶6000元的産業扶持資金和榆林市農業農村局幫扶的每戶4000元資金為10戶貧困戶注資10萬元,建起了黑毛土豬養殖場。又動員農業企業給村裏捐贈10頭種豬,這10頭綠色有機豬成為了高圪垯村脫貧致富的起點。
隨後又建起了小雜糧加工廠,確立了非貧困戶“利益共用、風險共擔”和貧困戶“負贏不負虧、保底分紅”,兩年內每年分紅不低於20%的利益分配原則,實行“社財鄉管”的財務管理制度,用制度規範合作社的發展,貧困戶生活有了保障,發展産業的勁頭更足了。
今年49歲的封偉,是榆林市橫山區南塔辦事處高圪垯村的産業貧困戶,過去祖祖輩輩靠天吃飯,幾乎沒有收入,現在既搞養殖,又種雜糧,一年收入3萬多元。説起他的致富經,其實來源於村裏這幾年發展的産業。封偉高興地説:“4年前大隊辦起了合作社,政府為我們貧困戶入的1萬塊錢股份讓我變成股民,每年下來分紅。推了寬幅梯田,我推了30多畝。從去年我分的幾十隻羊,現在發展到有90多只,目前羊上收入也有1萬多元。”
目前,合作社生産經營良好,養殖肉豬383頭、種豬21頭,年出欄150頭,年銷售收入約140萬元,利潤可達65萬元。同時,合作社註冊了“農南山”商標、認證了有機豬和有機小雜糧,積極參加市農業農村局舉辦和組織的各類農産品展銷活動,借助蘇陜扶貧和榆揚協作機制,全面推銷農産品,豬肉和小雜糧遠銷北京、上海、揚州等地,市場漸漸打開了,村民的信心更足了。合作社還為貧困戶提供農機、良種、技術培訓等服務。合作社也被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省級示範合作社。
自從到了高圪垯村,駐村工作隊就沒有停止過對脫貧致富這一命題的思考,“如何能讓貧困戶徹底脫貧,就算工作隊今後離開了,村民們也能一直富裕。”
只想,都是問題;肯幹,才有出路。在榆林市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援下,高圪垯村創新性地實施了“以貧困戶為主體入股合作社”的農業産業扶貧模式,探索財政資金折股量化,完善合作社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可以深度參與合作社的利益分配。一改過去“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使脫貧致富措施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
“扶貧資金成了股金,比發了強。”變成股民的貧困戶們對這一舉措高度讚賞。如今,財政資金折股量化的做法被市農業農村局總結為“南塔模式”,成為市農業農村局的亮點工作,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市、區領導的高度認可,先後有2000多人前來考察學習。
不走的工作隊 脫貧致富領頭人
黨建引領,合力助推脫貧致富奔小康。榆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非常重視駐村扶貧工作,多次專題研究扶貧工作,安排了專項駐村扶貧項目經費,建立了黨組成員和各科室負責人結對幫扶制度,局長李懷珠多次深入到村到戶,調研指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叮囑駐村工作隊一定要當好村民脫貧致富的領頭人。
初見榆林市農業農村局駐村第一書記楊文舉,戴著眼鏡,滿臉淳樸,大中午還在為村裏的事跑前跑後。他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提起高圪垯村,楊文舉傾注了深厚感情。隔三岔五跑縣城、跑市裏,到扶貧辦爭取寬幅梯田和危房改造項目、水務局爭取飲水和水利工程項目、畜牧局爭取養殖種草和羊圈項目、農業農村局爭取果業和産業發展項目、林業局爭取退耕還林和綠化項目、發改委爭取太陽能路燈及光伏電廠和羊圈項目、交通局爭取通村道路項目、國土資源局爭取土地整理項目、電力局爭取照明改造和動力電項目、婦聯爭取“母親窖”集雨窖、財政局對接資金、招標辦走資金使用程式,只要能給高圪垯村項目的他就找,三番五次,不厭其煩。
駐村第二年春季,正是栽培山地蘋果的關鍵時期,由於項目資金秋季才能到位,村裏急得沒有辦法,第一書記楊文舉和另一名駐村幹部共同向銀行作擔保,給合作社貸款30萬元,又借款10萬元,購買了604拖拉機、旋耕機、打坑機和灑水車各一台,抓住了有利時間,栽植蘋果600畝、核桃400畝,調回仔豬165頭。對此楊文舉欣慰地説道:“我不怕擔風險,不是我自己有多富裕,而是我對高圪垯村有真情。看到高圪垯村從‘深度貧困村’到‘脫貧攻堅工作示範村’‘農村綜合改革先進村’再到‘鄉村振興示範村’的變化,我覺得1500多天的堅守和付出是值得的。”
2019年在榆林市農業農村局的關懷下,高圪垯村爭取到了市級鄉村振興示範資金300萬元,目前,高圪垯村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實施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美好藍圖已繪就,相信在各級部門的努力下高圪垯村一定能全面建成全市鄉村振興示範村。 (惠秀燕)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牽住産業“牛鼻子” 走出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