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

甘孜山裏菜 走向大灣區

廣東攜手甘孜“西菜東送” 打通産業扶貧“最後一公里”

9月的理塘,萬里無雲。濯桑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康藏陽光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康藏公司”)位於康呷村種植基地的2397畝高原蘿蔔,在經過70多天的生長後即將破土而出。

基地裏,來自附近村莊的30多名工人忙得不可開交,挖蘿蔔、撿蘿蔔、去苗、清洗、打包、裝車……一車車高原蘿蔔將被運往成都、重慶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大市場,擺上老百姓的餐桌。

在距離理塘300多公里的瀘定縣,該縣的羊肚菌協會會長李忠琴正在為第二天的江門之行忙碌。她將帶著到産自高原的羊肚菌、花椒、野生木耳等農特産品赴江門參加展會,這是她近兩年來第5次去廣東。

自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甘孜工作以來,廣東通過補貼降低物流成本、幫助企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等措施,突破重重困難,實現在高原上種蔬菜,一批批獨具高原特色的農特産品跨越高原,走出山區,被送往2000公里之外的大灣區千家萬戶,實現“西菜東送”。

困難一個個攻破

荒山上建起萬畝高原菜地

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理塘縣,有著“世界高城”之稱,由於氣候高寒,果蔬難以生長。

如何選擇適合高原的蔬菜品種?2016年,第一個入駐濯桑現代農業産業園區後,康藏公司董事長楊帆率領員工從基礎做起,2017年完成了基地全年氣象數據的收集。在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深度合作後,楊帆團隊最終確定推廣種植主打的拳頭産品——花葉白蘿蔔。

此後,難題接踵而至。“耕地長期荒棄,剛開始整地時,滿地全是石頭。”康藏公司農場總監蘇永根回憶,公司只能專門雇人撿石頭,一共花費了50天左右,耕地才達到播種的要求。

當地農耕文化不濃,村民大多不識字,沒什麼技術,怎麼辦?“我們從零開始培訓,因為我們要在這裡紮根,必須依靠當地工人。”蘇永根説。

珍它原是理塘縣藏壩鄉信乃村人,作為到府女婿來到濯桑鄉汗戈村,今年28歲,他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以上山撿松茸、挖蟲草為生,此前從未種過地,在信乃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康藏公司把他和同村的降央作為培養對象,從外面請來農藝師,手把手教他拖拉機搭載裝備的使用、保養、檢修等技能。

如今,降央成了拖拉機隊的隊長,在園區裏負責操作智慧播種機;珍它主要負責蘿蔔裝車工作,平時還負責開拖拉機。“技術不斷成熟,我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2019年年收入有五六萬元。”珍它臉上洋溢著笑容。

隨著困難一個個攻破,康藏公司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公司已在當地流轉10837畝土地,計劃發展萬畝生態蘿蔔種植基地。在廣東的援助下,這裡成為直供港澳極地試點基地建設縣,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高原蔬菜産地。

和理塘濯桑現代農業産業園一樣,在甘孜各縣市,一大批蔬菜、水果、中藥、畜牧等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規模化示範基地在廣東的援助下拔地而起。據統計,截至目前,廣東累計在甘孜投入53912萬元,實施産業發展項目35個,建成貧困村特色農業産業基地2萬畝。

“大市場”對接“大基地”

打通高原農産品出山路

淩晨1點,康藏農産品商品化處理中心燈火通明,珍它和幾名村民正在裝車,約30噸蘿蔔將被發送至成都、重慶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市場。

為將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大市場”和甘孜藏區“大基地”對接起來,廣東把農産品的全鏈條打通。市場對接、産品加工、冷鏈運輸……圍繞著高原山裏菜,一整條産業鏈動起來了。

農産品商品化處理中心便是由廣東援助資金建立起來的,在這裡,真空預冷、低溫冷凍和保鮮冷鏈設施配備齊全,主要農産品預冷率達90%,冷鏈運輸率達80%,實現了全産業鏈機械化“耕、種、收”和冷鏈“加工、倉儲、運輸”。

倉儲解決了,市場的對接也要跟上。廣東通過在大灣區城市設立集展示展銷、商貿交流、文化體驗的“前店”消費平臺和網路,使甘孜農特産品在粵港澳地區的銷路一步步打開。

一到瀘定,江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挂職瀘定縣委常委、副縣長的翁國泉便帶領李忠琴一起到各大藥材市場和農貿市場去了解情況。如今,廣東人對瀘定羊肚菌越來越喜歡,全縣50%的羊肚菌都被廣東人買完了。

從甘孜到廣東,約2000公里,物流成本太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農産品走向大灣區市場。為此,廣東通過適當物流補貼有效促進“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聯動。廣東省對口支援四川省前方工作組運用廣東對口支援産業資金,通過適當補貼運費、收購價等方式,扶持培育一批農牧産品銷售企業,促進受援地特色農牧産品遠銷粵港澳,帶動當地青稞、蘿蔔、黑花生、藏藥桔等産品市場價格上漲10%。

消費扶貧多點開花

實現“大山”變“金山銀山”的夢想

濯桑現代農業産業園區今年的訂單已有厚厚一沓。2018年公司基地運往珠三角市場以特色白蘿蔔為主的各類果蔬共計3000噸,其中銷往港澳市場940噸,佔全川供應港澳蔬菜的70%;2019年運往廣東的果蔬達到4000噸。

近年來,在珠海、廣州、東莞、佛山等地也開設了甘孜州扶貧産品展銷點並積極開展消費扶貧專場展銷活動,廣東各界採購銷售“聖潔甘孜”農特産品近10億元,助力消費扶貧。

“要用消費扶貧打通産業扶貧‘最後一公里’。”廣東省對口支援四川省前方工作組組長,甘孜州委常委、副州長李興文説,通過深化兩地合作,讓甘孜更多農特産品走出去。

今年2月18日,四川宣佈甘孜州雅江縣、爐霍縣、色達縣等12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加上此前已經退出貧困序列的6個縣(市),甘孜藏區實現了整體性脫貧“摘帽”。

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上,來自高原的農産品源源不斷。然而在李興文心裏還埋藏著一個更大的夢想。“我們要把甘孜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菜籃子’基地,真正讓這一座座大山變成‘金山銀山’。”望著眼前的大山,李興文憧憬著未來。

數讀

7年來,廣東投入財政資金23.9582億元、實施項目275個。同時,投入計劃外資金6億元,籌集社會捐款2.0486億元,助力甘孜州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培育特色優勢産業,為全州22萬貧困人口有序脫貧、1360個貧困村成功退出、18個縣(市)順利“摘帽”作出了貢獻。

投入72202萬元,實施農牧區危舊房改造、鄉村道路建設、安全飲水提升、環境整治等項目70個;新建改建貧困家庭住房24552戶、貧困村安全飲水77個、貧困村環境綜合整治239個。

廣東累計在甘孜投入53912萬元,實施産業發展項目35個,建成貧困村特色農業産業基地2萬畝。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甘孜山裏菜 走向大灣區)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