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中國西部科技“江海口岸”的高光時刻

29個研究院、80余場高端論壇、數百場高端報告、數百家企業匯聚......2020年9月,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拉開序幕。西遷的種子在這個智慧學鎮生根發芽,培育出絢爛的科技之花,也在這個集約的科技平臺交叉融合、肆意綻放。

孟秋之際,作為我國第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300多個科研平臺將集中向全世界展示科技成果、科研團隊和科研進展,拓展深化與社會各界的合作,開啟全球合作新模式。

這場涉及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校地合作、國際交流等多個領域的活動,也讓社會各界熱切期待,而關注的背後,則是對現代教育發展、科技創新創業、産學研融合等寄予的厚望。

中共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趙一德

高校的聚力

作為科教大省,陜西將與各方一起努力,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的重要要求,聚力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用,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新平臺,促進創新資源配置、管理、服務、監督、評價有機銜接。聚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聯合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大科學工程,努力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上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聚力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金融、産業、人才深度融合,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208坊説

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成為科創時代“被遺忘的角落”,也沒有哪個地方會拒絕創新創業的重大機遇。以陜西為窗口,管窺科創中國的廣闊天地,會發現“大有可為”是秉軸持鈞的關鍵詞。

從迅速確定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並分離得到病毒毒株,到首艘國産航母“山東艦”正式交付使用;從5G商用正式啟動,到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從“小”到“大”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的涌現,道出了科創是推動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變數,更標注出我國科創實力佔據全球“重要一極”的現實高度。

科技創新,從來都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科技戰“疫”、消除貧困、環境與健康、青年與未來、創新與教育、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創著眼未來,必然是要在全球語境下書寫。因此,陜西也應以更高的站位、更寬闊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努力推動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生動局面,打造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科創月”,釋放“重要一極”的磁場效應,讓精英人才“心嚮往”,讓合作項目“身前往”,這是該活動的初心和落腳,也表達出擁抱各方的積極態度——為加強與人才交流和項目合作搭建平臺,“我們是認真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

開路先鋒

科研是一個非常艱辛的旅程,科研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勇於承擔國家的科技和産業創新,做開路先鋒。

相信“科創月”會帶動創新港將來成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範圍,甚至輻射世界響亮的品牌,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推進巨大的步伐,相信陜西西安在人工智慧等項目將走在全國甚至世界的前列,發揮“一帶一路”起點的重要作用。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印彪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西安交通大學關注創新發展,打造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勇當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排頭兵。

目前,華能等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已開展深入合作,“科創月”活動必將推動産學研合作進程,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將為國家科技進步育新機、開新局、寫新篇,為推動科技進步做出巨大貢獻。

208坊説

科技創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從科研樓、實驗室走出來,把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這是以科創促進創業創新的著力之點,也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念茲在茲。

有統計顯示,迄今為止影響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70%誕生於研究型大學。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是“第一生産力”的發源地和“第一資源”的集聚地,是創新活動的重要主體。正如有的學者所説:“人類的智慧至今尚未設計出任何可與大學相比的機構。”高校的組織特性及其特殊地位和功能,決定了它應該而且能夠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巨大作用。

實際上,改變生活、改變世界,科技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使命感。但是如何把科技用好、如何讓科技向善,是人類的共同課題。這就要解決科技創新路上的各種“梗阻”,比如怎麼疏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如何跨越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營造何種健康的科技創新生態、産學研如何瞄準國家需要並回應社會關切,等等。

這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應該直面的大課題、真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重要責任。能夠預見,隨著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的開展,一個生機勃勃、生氣盎然的科創畫卷正徐徐展開。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蔡長華

示範引領

面對新的形勢,需要創新的活力,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主動面向國際科學前沿,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探索了新路徑,為現代大學與經濟社會統籌融合提供了新模式。黨和國家對交大人寄予厚望,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勇於探索,攜手社會各界,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美好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閻立

校地融合

“科創月”活動是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面向全球展示新時代高校擔當的新範例和新標桿,西安交通大學在江蘇建設了蘇州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學等,江蘇省政府與西安交通大學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增強互動,拓寬合作領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為推動校地高品質發展共同努力。

208坊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的重要舉措。

在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在服務社會中獲取發展根基,進而實現自身價值,已是不容回避的現實。高校必須充分利用人才、科研優勢和長期以來形成的辦學特色,積極創建服務社會的動力機制,在參與地方發展、服務經濟社會中綻放華彩,實現“反哺”社會。

不難發現,高等教育的佈局關係到國家發展大局,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以來,紮根西部,服務國家,艱苦創業,培養出28萬多名各類人才,其中近50%留在西部發展。另有數據顯示,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自內涵建設以來,共計與超過500家企業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交流合作,合同金額超25億。

從共同拓荒創業,到尋求融合發展互利共贏的“最大公約數”,交大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正在全面“提速”,講好科創陜西好故事,牽出創新創業“美姻緣”,讓校園裏也有了“産值”。

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

科研高地

通過“科創月”給社會各界傳遞釋放出創新港是全國重要的科研文教中心平臺,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一流科研高地,創新港全面開放與全世界的合作,創新港還將擴大更大空間,創新港管理、制度、政策、條件、措施、服務一流等信號。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

“雙迴圈”

西安交通大學堅持“三個面向”,打造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將大學深度融入社會,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研實踐、人才培養方面推動産學研融合發展,推動中國科技進步,用實際行動踐行“雙迴圈”發展決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交大力量和交大智慧。

208坊説

從黃浦江到黃土地,“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浸潤著交大校園裏的一草一木。那些西遷而來的梧桐,從低矮的小苗成長為參天大樹,讓每一個走在梧桐大道上的人,都能從鬱鬱蔥蔥中感悟“西遷梧桐擎天枝”的深意。

如今,鋪就愛國奉獻精神底色、助力西部發展的交大,作為“國家級”學鎮,又增添了新的使命:國家使命擔當、全球科教高地、服務陜西引擎、創新驅動平臺、智慧學鎮示範。

灃河之濱,渭河之畔,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拔地而起。這個沒有圍墻的校園,已入駐理、工、醫、文四大板塊29個研究院、8個大型儀器設備共用平臺和300多個科研基地、智庫,匯聚院士、領軍、青拔等3萬名科技人才,開啟了科技攻堅的“壯美航程”。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腳踏實地拼出來、幹出來的。當然,科創有其客觀規律,往往需要久久為功方能有所斬獲,而可觀可感的物化成果則是最直觀的檢驗。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月”是最有説服力的:共同商議前沿科技和未來産業發展趨勢,共同探討科技創新政策和規則,共同交流創新思想和發展理念,共同建設全國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

創新港作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創新驅動及西部大開發國家戰略的重要平臺,承載著增強西部、國家乃至世界科技創新水準的責任和希冀。

坊上也期待,透過“科創月”的一項項合作,使之成為區域和國家戰略發展的新引擎、産業和行業創新升級的新動力、中國西部科技的“江海口岸”,為世界科技進步源源不斷輸出優質成果。

來源:208坊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中國西部科技“江海口岸”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