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西安鐘樓迴響歷史鐘聲 承載文明記憶

中華文明與帝王有關的歷史,有一半是在西安上演的。自西元前十一世紀周王朝第一次在此建都,其後更疊的朝代中,12個王朝的帝君在此統治中國長達千年。千年的歷史長河,天悠悠,水長流,流盡了興衰成敗,蕩盡了豪傑英雄,也留下了韆鞦故事,以及那沉澱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

在西安市中心,有著600多年曆史的西安鐘樓,是眾多遺存中的經典。它是中國現存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建築規模和藝術價值居全國同類建築之首。歷史上,它曾在明清時期用於報時,曾是辛亥革命時清軍的陣地,也曾是抗戰時日軍轟炸的目標,還曾是城市的警報臺。

歷經600多年滄桑歲月,西安鐘樓華麗莊嚴、巍然屹立,故有詩云“長安城內大街中,勢入雲天寶閣雄”;經世事變幻,于風雲激蕩中屹立不摧,亦有詩云“風雨流連容貌換,春秋斗轉回聲融”。如今的西安鐘樓,已成為城市的坐標,展示著這座城煌煌千年流傳下來的威儀和氣韻。

8月26日,經過兩個多月的搶險加固修繕,西安鐘樓揭開“綠紗”,重新“面世”。古樓碧穹,鐘號蒼鳴,鐘樓600多年,故事在繼續……

▼一度曾為皇家苑

西安明城墻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會處,川流不息的車輛,隔開了歷史與現代兩個世界。

西元1384年,距此處不遠,一座鐘樓建造而起。

彼時的明太祖朱元璋,雖身在都城應天府(今南京)接受文武百官的覲見,但遷都的心思已落到長安(今西安)。

朱元璋雖在南京登基稱帝,但並不看好南京,幾次召見大臣商議都城建立之事。最初,朱元璋想把都城遷至開封,後來又想以鳳陽為根基建立都城,均不了了之。後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長安,朱元璋聽後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長安實地考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製陜西地圖。太子朱標細細考察一番後,向朱元璋呈獻了地圖,並詳細介紹了長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長安。

在遷都的背景下,西安鐘樓被建造起來。“西安鐘樓的建築形制、級別之高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國都南京,是按照皇家建築等級建成的,如描龍畫鳳的和璽彩繪只使用於皇家建築。”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文物管護部工作人員張清三介紹。儘管後期遷都之事作罷,但作為皇家建築等級的西安鐘樓被保留了下來,遺存至今。

然而,西安鐘樓今日所在地並非其始建地。鐘樓初建時是在西大街廣濟街口的皇家道觀景龍觀(後改名為迎祥觀),後期進行了遷建。為何遷建?民間有一段傳説:明萬曆年間,關中發生大地震,死傷慘重。迎祥觀的道士高承之向知府進言:鐘樓東遷半裏,地動必然消除,因有鰲魚在此地作怪。知府聽聞,命士兵用镢頭刨開地面,搬開石塊,果見下面有一深井,水流嘩嘩作響。不一會兒,水柱噴涌而出,鰲魚頭伸出井外。高承之用寶劍鎮住鰲魚,命士兵用鐵鏈將其鎖住,沉入水底。知府又令人將鐘樓東遷至此,從此鰲魚被鎮壓,再也不能興妖作怪。

民間傳説為笑談,實際上,鐘樓的遷建與城市發展有關聯。“鐘樓初建時的位置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市的中心。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工作人員任靜介紹,在其後的兩百年間,城市不斷擴建,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由陜西巡撫龔懋賢主持,鐘樓整體被遷移於今日所在位置,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

▼天地鐘音鳴盛衰

既言“樓”,必説“鐘”。

在明代,鐘樓承擔著司晨報時的職能。早上敲鐘,鐘鳴百里,整個長安城開始活躍起來,所有的坊門打開了,上朝的官員、做生意的商賈,人來人往,開始新一天的生活作息。

此時被敲響的大鐘,為“天下第一鐘”——景雲鐘。景雲鐘鑄成于唐景雲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書銘文。此鐘高2米,直徑達1.5米,重達萬斤,鐘身鶴飛龍翔,一直為迎祥觀所用。相傳唐玄宗曾欲在民間大選宮女,聖旨一下,便有迎祥觀道士來報告,説景雲鐘敲不響了。玄宗大驚,思前想後,醒悟到是自己觸怒了上天,急忙收回成命。是夜,玄宗夢見一個3尺多高的白鬍子老頭,自稱是玄宗的先祖,現居終南山中,靈魂就寄託在景雲鐘內。玄宗醒後即派人入山尋找,在樓觀臺挖到一尊漢白玉的老子像。玄宗將石像迎入興慶宮,齋戒3日,再去敲鐘,鐘聲又響徹雲霄了。於是玄宗將景雲鐘視為神物,決定在迎祥觀內修建鐘樓,懸挂景雲鐘于其上。隨後安史之亂,迎祥觀和鐘樓皆蕩為寒煙,景雲鐘也廢棄不用,及至明代鐘樓重建,景雲鐘得以再度面世。

重新面世的景雲鐘,響徹了兩百多年,但在鐘樓東遷後,卻怎麼也敲不響了。一時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最後另換他鐘。更換的鐵鐘建造于明成化年間 (1465—1487年),重5噸。民國初年,鐘樓白天不再打鐘,只在晚上按更點報時,報時人蕩起用兩根繩子吊著的直徑約8寸、長丈余的橫木,用力撞鐘,頓時全城響起洪亮、悠遠的鐘聲。辛亥革命後,鐘樓改為按點報時。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不再撞鐘。

等到沉寂已久的鐘聲再度響起,是在1997年。西安市仿製了唐景雲鐘,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鐘裙外徑1.65米,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1997年1月30日,古城西安聽到了久違的鐘聲,讓人恍惚間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唐朝。

而之前的景雲鐘和明代鐵鐘均被作為文物保護了起來,不過,它們並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雖然國寶級文物景雲鐘已被移藏至今天的西安碑林博物館,禁止出境展覽,但是我們時常能聽到它的鐘聲。”任靜告訴記者,20世紀50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對景雲鐘進行過錄音。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來自景雲鐘,且所有老西安人所熟悉的西華門報話大樓的整點報時,也來自景雲鐘。

“當、當、當……”2020年1月1日零時,西安城響起清脆雄渾的鐘聲,西安鐘樓跨年鐘聲響起,鐘鳴蕩蕩,萬人齊聚,共同祈福未來。

▼巍巍雄樓經風雨

600多年裏,西安鐘樓經歷了風吹雨打,也經歷了改朝換代,更經歷了炮火洗禮。盛世的繁華和亂世的飄零,讓今天的它,矗立成一座完整無缺、巋然獨存的宏偉建築。

西安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構建於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構樓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由臺階踏步上至基座的平臺可進入一層大廳,大廳四面有門,周為平臺,頂有方格彩繪藻井,二層四面有木格窗門與外廊相通。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由鬥拱支撐。“鐘樓整體呈典型的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築藝術風格,其構造顯示出明代建築技術的革新。”張清三介紹,重檐三滴水攢尖頂不只是增強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鬥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使建築穩固結實,渾然一體。

改朝換代,西安鐘樓穩固如常,史料記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均對西安鐘樓進行了大範圍及大規模整修。然而辛亥革命後,古老的建築開始歷經磨難。1917年12月10日,西安警備軍統領耿直乘虛刺殺陜西督軍兼陜西省省長陳樹藩未遂後,攻佔了東、南城樓和鐘樓,與陳軍展開了三天三夜的激烈巷戰。此後,護國運動,陳樹藩從鐘樓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1927年,鐘樓開設了有聲電影院,然而沒多久,一次失火,差點燒掉鐘樓。抗戰時期,鐘樓因地勢高拔,成為預警日軍空襲的報警臺,也成了日軍轟炸的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鐘樓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維修。1953年和1958年先後兩次進行了整修,1996年進行了墻體除鹼、寶頂維修、海墁及勾欄更換工程,2004年開展了屋面、外檐彩畫清洗、加固維修工作,2011年對屋面進行了保養維護工程。”張清三説,今年的維修是第6次,對鐘樓寶頂、屋面、檐口、飛椽、外金柱進行了修繕。其中,維修難度最大的是寶頂,主要對寶頂的金箔進行了修繕。“寶頂最裏面是木芯,木芯外面用銅皮包裹,銅皮外面刮膩子,膩子外面貼金箔。”張清三介紹,這次貼金箔用了3800余張金箔紙,讓昔日寶頂重放光彩。

8月26日,修繕一新的西安鐘樓開門迎客,再度迎來往日的輝煌。

▼歷史瑰寶“走”四方

自1984年鐘樓對外開放後,越來越多的遊客登上鐘樓,鳥瞰古都繁華。“2019年,鐘鼓樓遊客達到330萬人次,比上年增加了50萬人次。”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館長王磊告訴記者。

“西安鐘樓是西安標誌性建築物,曾成功舉辦過齊白石畫展、明清名人字畫展、倣秦樂府編鐘錶演、于右任字畫展、鐘樓館藏文物精品展等大型展覽,‘晨鐘暮鼓’倣古儀仗表演也吸引了眾多遊客。”王磊説,鐘樓在吸引遊客“走進來”的同時,也積極“走出去”,通過一些教育方式向公眾傳播博物館的資訊,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鐘樓的屋頂上整齊站著一群小動物,就是我們屋頂上的‘怪獸’。這些神奇的‘怪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站在屋頂上,又有什麼作用?”6月13日,在周至縣樓觀新鎮小學,來自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的講解員正在給小學生們講述“怪獸”的故事。從古建築的屋頂形制到建築屋檐上的脊獸,再從“晨鐘暮鼓”的時間管理方式到流光溢彩的瓦片形制,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把古建築的藝術魅力帶到了小學課堂上。這些濃縮著中國傳統建築構件的傳統文化,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

7月31日下午,武警西安支隊執勤一大隊執勤二中隊,軍營裏的兵哥哥們正在認真聆聽一場傳統古建知識的文化公開課。明代城市管理的“晨鐘暮鼓”、老建築的藻井天花、鐘鼓齊鳴……這場鐘鼓樓傳統文化的宣講,讓士兵們沉醉其中。

“近年來,我們組織了各類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軍營、進社區等宣教活動,將傳統文化與小學生、年輕人的距離逐步拉近。”王磊説。

或許,還可以再近點。

這兩年,故宮走出了宮墻,走進了“朋友圈”,動動手指頭,宮殿的大門隨即開啟,會“動”的門神在一旁神氣十足。數字手段讓博物館的傳播方式、傳播項目變得既好玩也有趣。據了解,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藏有字畫、瓷器、明清傢具、景泰藍、漆器等多種類型的藏品450余件(套),還有擁有600多年曆史的鐘樓本身,它們是歷史文化遺産,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它們離我們有多遠,關鍵在於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通過數字技術、資訊技術把文物的三維資訊採集下來,實現文物資訊的數字化,再通過數字創意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出去,可以讓更多人感受歷史、走近歷史、尊重歷史。

鐘樓600多年,歷史與現代,正在交融,走向未來。

本報記者 汪曼莉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西安鐘樓迴響歷史鐘聲 承載文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