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渭南大荔:金字“棗”牌打造特色現代農業標桿

編者按: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陜西省委網信辦、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陜’耀小康路 放歌讚三秦”——第四屆“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暨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陜西分站賽,旨在深度挖掘、全面展現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進程中涌現出的積極探索、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傳遞陜西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本次活動渭南段由渭南市委網信辦、中國網資訊中心和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

“千年河西地,關中米糧川”。8月27日,第四屆“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採訪團走進渭南市大荔縣。奔騰的黃河在這裡留下寬寬的河灘地,萬畝冬棗大棚鋪向天際,又是一年豐收時,距離黃河岸邊7公里的安仁鎮小坡村,65歲的村支書薛安全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時段。

圖片1

大荔縣萬畝冬棗産業園區。

地處關中平原東部的大荔縣是知名棗鄉,大荔冬棗連續五年蟬聯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棗類第一名。依靠冬棗,曾經窮得叮噹響的小坡村,經過20多年的探索創新,已經蛻變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現在的生活比棗甜,但老支書薛安全忘不掉曾經的“苦澀”。

萬畝鹽鹼地長出“金蛋蛋”

“咱村的地,曾經是遠看水一片,近看全是鹼,種啥啥不長,群眾真恓惶 。”薛安全回憶,二十多年前,小坡村還是種啥賠啥的鹽鹼地,全村4000多口人守著萬畝鹽鹼地過著窮日子。“當時,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村民花錢租其他村子的地種,三分之一的村民留守村裏。”薛安全説,老百姓只能指望土地過日子,種糧不行就試著種樹。

圖片2

薛安全講述種棗歷程。

“從2002年開始,幹部帶頭承包了沒人耕種的500多畝土地種植棗樹,修渠引水灌溉棗田,頑強的棗樹活了下來。”薛安全説,雖然棗樹長勢良好,但是賣價太低讓村民提不起精神。後來,村幹部去學習技術,請專家給棗樹搭棚,嫁接能賣上價的新品種——冬棗。

逐漸地,小坡村的冬棗成了規模,種植面積以每年1000畝的速度迅猛增長,到2014年,曾經的萬畝鹽鹼地變成了冬棗園。因為品質好,銷售旺,畝均收入過萬元,村民迅速脫貧致富。

55歲的王念紅,是小坡村一名資深棗農,他從2003年開始種棗。“當時只種了3畝地,3年後見到了效益,一畝地收入一萬六七,那個時候可不是小數目。”嘗到甜頭的王念紅,先後承包了十幾畝土地,擴大冬棗種植規模。2010年,王念紅家裏買了小汽車,生活邁上新臺階。如今,王念紅種植冬棗近20畝,年收入約30萬元。

圖片3

剛從示範園摘下來的冬棗。

如今,安仁鎮成為大荔縣冬棗主産地,小坡村建起了萬畝有機冬棗現代科技産業園,輻射帶動周邊安仁鎮、朝邑鎮、趙渡鎮、范家鎮發展冬棗15萬畝,已成為全縣最大的冬棗生産銷售集散中心。

三産融合拉長産業鏈

每逢收棗季,看著村民一車車拉著冬棗出去賣,薛安全高興之餘又琢磨起新問題:村民把冬棗摘下來運到地頭,客商收貨再拉到縣城轉運,成本高不説,也不利於保鮮,長此以往對産業發展不利。

喜歡琢磨的薛安全想出了新辦法,將物流公司引進村裏,為冬棗建設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場。沒成想,這一招很快讓這裡成為周邊村鎮的農産品集散地。采收時節,載重幾十噸的大貨車每天來來往往就有幾十輛,賣貨、收貨、裝卸,車來人往熱鬧非凡。為了解決往來人員的吃飯問題,村裏的飯館越開越多,現在村有大大小小的餐館10多家。

圖片4

小坡村冬棗物流中心。

隨著冬棗産業不斷壯大,小坡村先後配套建設了貯藏冷庫、交易市場、物流中心和電子商務平臺,村裏人幾乎都被調動起來,採摘、包裝、運輸,還有人做起了冬棗“經紀人”。此外,安仁鎮與趙渡鎮一起建成3萬畝中國棗文化博覽園,開啟了“旅遊+農業”的創收模式。

圖片5

棗文化博覽園引進其他品種的棗。

如今,小坡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2.4萬多元,960多戶人家就有600多輛小汽車。村裏又有了新的順口溜:“站在小坡向東望,小坡一片新氣象,萬畝冬棗在田間,家家戶戶十幾萬。”(劉彬)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