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市場經濟先河 深圳實踐引領中國擴大開放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特區成立後,建設者們以“拓荒牛”的精神開拓創新,“殺出一條血路”“大膽試、大膽闖”,通過發揮特區經濟改革“試驗田”和對外開放“窗口”作用,推動了許多重大改革實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經過40年的實踐,深圳在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建設等方面的“先行先試”取得成功,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形成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市場經濟新格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的奇跡。
這些重大改革實踐,有的已經成功推向全國,為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圍繞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圳特區40年的經濟改革史,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精彩縮影。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勇當改革“先鋒”
我國曾很長時間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産要素的活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嚴重制約了生産力發展。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進程。
1979年深圳被確定為我國最早的4個經濟特區之一。深圳經濟特區從創建之日起就勇當改革“先鋒”,率先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在多個領域“破冰”,創造出1000多項“全國第一”,打響了改革開放的“頭炮”:率先改革勞動用工制度、率先打破電信壟斷、率先建立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率先放開價格取消票證、敲響了新中國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第一槌”、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多家公司率先發行和交易股票、設立深圳證券交易所……
在改革實踐的基礎上,深圳還探索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十大體系”,主要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种經濟成分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所有制體系,以市場為基礎的價格體系,以商品市場為基礎、要素市場為支柱的市場體系等,標誌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從所有制、價格機制到分配製度、勞動用工等領域,一個個“禁區”被打破,建立商品市場、生産要素市場和現代企業制度等改革任務一項項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馬當先”引來“萬馬奔騰”。深圳的成功實踐起到示範帶動效應。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從經濟特區到全國各地,市場經濟的大潮很快席捲整個中國大地。深圳也憑藉著市場化機制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僅僅用40年時間,就從一個30多萬人口名不見經傳的邊陲農業小縣,一躍發展成為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達到中等發達水準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躍升為區域金融中心、中國經濟中心和全球技術創新中心,創造了人類大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可以説,深圳經濟特區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制度的轉型試驗與示範,完美地履行了“先行者”和“探索者”的歷史使命。
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認為,深圳作為中國典型和成功的經濟特區,對中國改革開放做出的最重要的歷史貢獻是率先探索、示範、實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中國實現現代化驗證了一條“新道路”——中國道路。
體制機制創新為經濟發展助力向創新要生産力
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後,相對滯後的産業佈局、逐漸減少的外商投資和外貿出口持續下降等多因素綜合作用,深圳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許多人開始擔心深圳特區面臨著缺乏發展內生動力的局面。
伴隨著1992年南方談話的春風,深圳通過産業不斷躍升,找到了一條奮發圖強、超越自我的道路:在“三來一補”産業還很吃香時,深圳就主動擁抱高新技術産業,從製造業最低端的“三來一補”出發,深圳經濟走過了勞動力密集型的代工製造過程,踏入了位於産業鏈頂端的産品設計、技術研發領域。從“深圳加工”到“深圳製造”,再到“深圳創造”;從簡單的加工製造,逐漸到設計加工,再到自主品牌;從最初的“山寨”,到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從“世界工廠”到“科技創新中心”,再到“世界創新創意之都”,一大批科技企業在深圳崛起並蓬勃發展,高新技術成為深圳經濟的主心骨和第一推動力,有力地推動了深圳經濟高速發展,也帶動了其他産業共同發展。
曾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的高尚全是當時深圳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和親歷者,他認為,按市場規律行事,短短幾十年,深圳就匯集了千萬級的人口,出現了數家世界一流的大公司。觀念改變世界,觀念産生財富,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法治經濟。縱觀世界上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無不以良好的法治著稱。法治不僅僅保障著經濟發展秩序,更保障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效率。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説過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深圳有著良好的法治化、市場化環境,為華為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在很多深圳企業家眼裏,法治化和市場化已內化為深圳最顯著的城市特色,是他們選擇深圳、紮根深圳、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自1992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以來,這座年輕的城市共制定出臺了地方性法規200多件。今年以來,《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條例》正式實施;《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施行;個人破産條例等多項全國首創的立法即將通過……
可以説,深圳特區是按照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積極探索制定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和市場投資“負面清單制度”,劃定了權力邊界,規範了權力運作,讓“看得見的手”依法行事、受到約束,讓“看不見的手”受到規範、迸發活力。而符合國際規範的現代化、法治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説話”“規則説了算”,在深圳這座城市深入人心,又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更大動力。
深圳市委原書記厲有為回憶説:“當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句話:政府培育市場,市場解放政府,市場解放企業,企業解放生産力。企業解放了,深圳就發展快,沒有300多萬的商事主體,就沒有深圳的今天。”
走上法治快車道的深圳,在疫情面前展現出極強的發展韌性。今年上半年,深圳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負6.6%“大逆轉”至上半年的正0.1%。剛剛公佈的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深圳表現亮眼,共有8家總部位於深圳的企業入圍,且以深圳本土成長起來的市場化企業為主。深圳用最生動的法治建設實踐,印證了“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良好的法治和營商環境,也讓深圳持續幾十年來堅持的體制機制改革形成了“制度洼地”,各方稀缺資源不斷向深圳流動,逐漸匯集了創新所需的要素,也奠定了深圳的創新特質。體制機制的創新成為推動深圳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而市場經濟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向創新要生産力。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教授袁曉江認為,深圳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是深圳發展的永恒動力。而創業、創新、創投、創客等聯動起來形成的“四位一體”,又實現了資本與創新的緊密結合,維持了要素市場的開放流動,把創新鏈、産業鏈和資本鏈無縫銜接起來。
40年始終如一“跑步前進”向先行示範區再出發
深圳是我國最大的移民城市,多元化、包容性是創新必不可少的要素。深圳每年舉辦國際創客周、全國雙創周,建設全球創客中心,舉辦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打造華強北電子一條街,同時還建立了前海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深汕特別合作區等新的試驗區,作為改革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探路者”,深圳40年來始終堅持“跑步前進”。並以開放的姿態,成為中國的窗口。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深圳的定位從新中國第一經濟特區跨越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再到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深圳,從此擔負起更高的國家使命。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不是要做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單項冠軍”,而是要做全方位、各領域的“全能選手”。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奇跡的這片改革熱土,正瞄準全球標桿城市,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勇往直前。(記者 李曉玲)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開市場經濟先河 深圳實踐引領中國擴大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