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貧困需要“愚公”精神
【人物】“雲嶺楷模”李華明
【故事】李華明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西灑鎮岩頭村村民。岩頭村,因地處大山深處的懸崖峭壁之上而得名。從鄰村到岩頭村的最後一公里一直被大岩石擋住,通不了路。作為村民小組組長的李華明,組織動員村民集資並出勞動力修路,但因工程艱難,這條路一修就是12年。2014年1月,岩頭村終於修通了最後一公里的進村路。如今,村裏家家蓋起了新房、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全村養殖近4000隻烏骨雞,開辦了農家飯莊,貧困戶全部脫貧。李華明被評為“雲嶺楷模”,並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點評】
歷時12年,終於修通了進村公路;缺設備、缺資金,都沒能阻擋李華明和岩頭村人修路的腳步……“要想富,先修路”,正是啃掉了交通不便這塊“硬骨頭”,破解了“困”,岩頭村才有了致富路。如今,三七種植、烏骨雞養殖、農家飯莊,曾經靠天吃不飽飯的岩頭村,有了自己的脫貧産業。
為何非要打通進村道路?這是因為,對發展的強烈意願喚醒了岩頭村這片土地。李華明説,“嫁進來的姑娘走了6個,孩子上學來回要走兩個小時山路,村民生病得靠擔架抬下去”。群眾的現實需要,倒逼著他成了一名鑿山“愚公”,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現在路通了,年過60歲的李華明依舊勁頭不減,還在打聽直播帶貨怎麼做。李華明帶著群眾修路的執著攻堅也告訴人們,“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面對脫貧攻堅之難,不能等靠要,而要團結村民通過拼搏實幹闖出一片天地。
戰勝貧困,需要更多像李華明一樣的“愚公”。一方面,政府資金有限,不能完全坐等政府投入,不妨先把能做的、該做的工作準備紮實;另一方面,貧困地區的發展,歸根到底還要靠群眾自己,培育內生動力,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扶貧,説到底是“扶”不是“替”,只有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他們心熱起來、行動起來,才能真正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剩下的全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黨員幹部必須勇於直面問題、善於攻堅克難,各地貧困群眾也要有志氣、有信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戰勝貧困需要“愚公”精神(暖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