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幹部“匿名化”,基層治理可能“軟骨化”
日常瀏覽新聞,想必讀者常會看到“主要領導幹部”“相關負責人”“相關工作人員”等稱謂表述。這背後多是記者在基層採訪碰到的尷尬:不管是正面報道還是負面新聞,記者經常會被告知“千萬別讓人知道是我説的”“領導可能嘴上不説,但會給我小鞋穿”。不少基層幹部敞開心扉、講真心話的前提就是“不提名字”。有媒體報道,在基層,幹部“匿名化”傾向正在加劇。
梳理幹部“匿名化”的表現,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讓功型”,正面報道或者涉及經驗型調研報告的,多讓領導露臉,採訪對象甘願被“頂替”;一種是“平衡型”,宣傳部門擔心個別領導會因為多了誰或少了誰的名字而“有意見”,故保險起見,所有人的名字都不出現,以“相關責任人”出現;第三種是“自保型”,反映問題的自然希望隱去自己的名字,或者曾經參與建設卻認為正面典型經不起時間考驗的也不想露出自己名字。以上種種都會影響基層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究其原因,是基層幹部對反映問題存在後顧之憂,是地方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前者主要表現在,幹部擔心誰反映問題誰解決問題,就會變成“接鍋俠”,就像“迎風吐口水,吐自己一臉”。還有一種擔心就是問責泛化,一旦具名反映的問題引發輿情,就難免造成相關責任人被問責,為解決問題被問責,並非提意見之人所願,更何況自曝家醜者還可能被“晾起來”。後者主要表現在有些地方幹好幹壞取決於主要領導的評價,於是有這種露臉的機會,不搶領導風頭,把功勞算到領導頭上,給領導“爭光”就成為約定俗成的共識。只要後顧之憂不除、評價機制不健全,幹部“匿名化”選擇就會始終存在。
對於幹部“匿名化”現象,不能熟視無睹,因為這背後折射出一些地方基層政治生態與治理體系的關鍵部位發生了淤堵難疏的情況。從本質上看,基層幹部不管是主動被“頂替”還是被動匿名,都是唯上唯權、不敢擔當,無益於求真務實、動真碰硬的表現,遇事自我考量居多,人民至上的堅持鬆動了。一旦信唸有滑坡、思想有包袱,行動就會瞻前顧後。基層治理“軟骨化”,就愈發加劇基層問題在不良政治生態中“固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匿名化看似小問題,卻會成為幹部作風與政治生態建設的“蟻穴”,侵蝕的是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局,不可不防微杜漸、未雨綢繆。
應對“匿名化”現象,領導帶頭樹立“反映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的理念是先導,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是關鍵,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是要津,創新設計聽取意見建議的方式是重點。惟其如此,上下才能心往一處想,左右才能勁往一處使,激發基層幹部幹事創業的責任擔當,讓更多“硬脊梁”“寬肩膀”“真本領”的幹部在基層治理的關鍵時候、危急時刻站得出來、頂得上去。
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形勢變幻多端,中國正在經歷“壓力測試”。每個黨員幹部不僅要放下心中的“小九九”,正確對待個人的名利、地位和權力,還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切實增強幹事創業的自覺性和使命感,為黨分憂,為黨擔責,為黨盡責,為民造福。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人民網評:幹部“匿名化”,基層治理可能“軟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