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館:名碑石經甲天下
沿著西安永寧門東側的城墻漫步,行不多遠,便會遇見一座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築群,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始建於1944年,是陜西最早創建的博物館。其源頭可追溯到具有900多年曆史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保藏唐《開成石經》《石臺孝經》及顏真卿、柳宗元等人的書法名碑而興建,崇寧二年(1103年)遷于現址。經歷代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最終建成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專題性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佔地約3.5萬平方米,形成了前有孔廟、中有碑林、西有陵墓石刻、東有佛教造像的“一軸兩翼”式展陳格局,館藏文物1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組134件。這裡藏品浩瀚,名碑如林,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書法藝術的淵藪”“漢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書庫”。
千年文脈傳承
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西安孔廟舊址。西安孔廟唐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宋代幾經搬遷,後隨碑刻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使孔廟、碑林、府學同在此地。如今我們看到的多為明清建築遺存,磚紅的照壁、高大的太和元氣坊、古樸的泮池、肅穆的欞星門、莊嚴的戟門,讓人浮想孔廟昔日的恢弘壯麗。
邁過戟門,可以看到東西兩側各陳列著一件國寶級文物。東側是一口青銅大鐘,因鑄成于唐景雲二年(711年),故得名景雲鐘。西安碑林博物館講解員白雪松介紹,中國目前有195件珍貴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就有3件,景雲鐘便是其中一件。景雲鐘重約6噸,高247釐米,口徑呈別致的六角弧形,從上到下分成3層18格,格內分別雕刻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等精美紋飾。鐘頂端飾有一隻蹲獸“蒲牢”,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喜愛音樂、善於嘶鳴。鐘身正面292字的駢體銘文,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是李旦鮮有的傳世字跡中的佳作。景雲鐘最初懸挂于唐長安城景龍觀的鐘樓上,歷經千年滄桑,依然有著清亮渾厚的金石之聲。“為保護景雲鐘,現在已不再敲擊。”白雪松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對景雲鐘進行錄音,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鐘聲播放。”
與景雲鐘相對的是大夏石馬,體態勻稱,雄渾健壯。馬前蹄中間刻有“大夏真興六年(即424年)……大將軍”字樣。大夏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在陜北統萬城建立的政權,存世僅24年。據考證,大夏石馬出土位置可能是赫連勃勃長子赫連璝府衙遺址。它是現存唯一有大夏紀年的文物,填補了這一時期文物史料的空白。
沿著中軸線往北,來到碑林的標誌性建築碑亭。碑亭紅綠相間,雙層飛檐,牌匾上“碑林”二字為清代名臣林則徐題寫。亭中矗立著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石臺孝經》。《石臺孝經》刻立於唐天寶四年(745年),碑身由4塊青石組合而成,碑底有三層石臺階。石臺上的蔓草瑞獸、碑首四面的瑞獸浮雕、美輪美奐的卷雲花冠,彰顯著盛唐碑刻藝術的精妙。“這座石碑最為顯貴之處在於它的文字。”白雪松介紹,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以隸書抄寫的孝經,碑側有唐玄宗作的行書批註,正面碑額由太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篆書題寫,融匯兩代天子不同書體于一身。《石臺孝經》以其獨特的形制、經典的內涵、精美的帝王書法,在古代碑刻中獨樹一幟,價值非凡。
名家書法林立
在碑亭之後,依序分佈著碑林的七大展室,展出了碑林所藏的碑刻精品。西安碑林藏有漢代至民國碑刻、墓誌4000余方,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序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展現了中國文字發展和書法演進的軌跡,映射出不同時代的藝術水準和精神追求。
“西安碑林是書法愛好者的聖地,這裡集中了歷史上諸多傑出書法家的傳世名作,字體全、品質精、數量多。由於大部分作品紙本已損毀或遺失,只留碑刻,這些石碑更顯珍貴,成為書法研究、臨摹研習的範本。”白雪松説。
東漢隸書《曹全碑》流宕俊美,是現存漢碑中最為秀美的珍品佳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廣武將軍碑》《鄧太尉祠碑》《司馬芳殘碑》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風格。唐代名家作品最為豐富。歐陽詢《皇甫誕碑》、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同州聖教序碑》、柳公權《玄秘塔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顏家廟碑》等皆為楷書典範之作,張旭《肚痛帖》、懷素《草書千字文》讓人一窺“顛張醉素”的縱逸豪放,李陽冰《三墳記碑》再現篆書風采。唐以後的書法名家,如蘇軾、米芾、趙佶、趙孟頫、祝允明、董其昌等亦有書跡留存。
“懷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聖教序》是頗有特色的一件珍品。”白雪松説,此碑將唐太宗李世民、佛學家玄奘、“書聖”王羲之聯繫在一起,因此被稱為“三絕碑”。碑文內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為玄奘法師翻譯佛經撰寫的序文、答敕,太子李治作的記、答詞,玄奘法師謝表和所譯的心經。唐長安弘福寺僧人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精選出《大唐三藏聖教序》包含的字,有一些實在找不到的字便拆偏旁部首來組合,歷時20多年整合此碑,再現了王羲之秀勁超逸的書風。
除了匯聚歷代書法精粹,許多碑刻文字記載了典章經制、歷史事件、地理風貌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開成石經》是現存最厚最重的一部石質圖書。從東漢靈帝熹平四年所刻的熹平石經起,中國歷史上共有7次刻經,除清代乾隆石經因距今較近保存較好外,其餘6次刻經裏唯有唐開成二年(837年)刻成的石經至今仍保存完好。《開成石經》歷時7年刻成,共114方,282面,65萬餘字,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等12部儒家經典和《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儒經字樣典籍。它被譽為“古本之終,今本之祖”,對研究經學史、政治史、書法史等有著極大的價值。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我們館裏國際知名度最高的碑。”白雪松説,“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景教”指基督教的一個派系。此碑刻立於唐建中二年(781年),較為詳盡地記述了景教的基本教義及其在中國近150年的傳播史,是迄今能夠看到的最早的中國基督教文獻。《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印證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反映了中華文明相容並蓄的氣質,因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的文物目錄。
石刻精品薈萃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不僅可以鑒賞名碑,還能看到形式多樣的石刻藝術品。博物館中軸線左側的石刻藝術室,匾額為陳毅元帥所題,室內陳列的主要是陜西出土的漢代至明清陵墓石刻,聞名中外的“昭陵六駿”便展示於此。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園內的石雕,以李世民開國征戰時騎過的六匹駿馬為原型,馬像藍本由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繪製。每匹駿馬浮雕均由整塊巨石雕琢而成,刀法圓潤,刻工精細。駿馬姿態神情各異,有的踏出儀仗步伐,有的作賓士狀,有的身中數箭,生動表現出戰馬馳騁沙場的壯烈情景,傳達出勇毅忠誠、無往不前的精神氣質。據介紹,“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早年流失海外,館內展示的是複製品。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特勤驃”“青騅”“什伐赤”“白蹄烏”均被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石刻藝術室中還有東漢雙獸、漢畫像石磚、唐李壽石槨及墓誌、唐獻陵犀牛石雕等精品。在一尊造型獨特的石棺前,白雪松駐足介紹:“這尊石棺發現于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格等級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墓。李靜訓,字小孩,她擁有隋與北周兩朝皇室血統,深受寵愛,卻在9歲夭折,皇室只能用隆重厚葬來寄託哀思。”石棺呈面闊三間的殿堂式造型,雕刻逼真精緻。“隋代宮殿沒有存世,李小孩石棺為研究隋代宮殿建築形制提供了重要參考。”白雪松説。
2010年建成的新石刻藝術館以“長安佛韻”為主題,展出150余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體現了長安地區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在這裡,可以看到融佛道形象于一體的北魏造像碑,肅穆優雅的北週五佛,有著“東方維納斯”美譽的唐代漢白玉菩薩殘像等。2011年,“長安佛韻”展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近年來,西安碑林博物館不斷探索活化館藏資源、弘揚傳統文化的新方式。中華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讓孩子們重溫傳統節俗,感受文化熏陶。線上展覽、線上教育課程、AR系列社教讀本等一經推出就備受好評。今年2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在“淘寶直播雲春遊”中人氣爆棚,白雪松也因此“火出了圈”,成為文博領域的“頂流”主播。目前,白雪松的“國寶名碑脫口秀”已進行約30場,總觀看量超過200萬人次。未來,西安碑林博物館將在“網際網路+文博”上持續發力,運用先進技術、新穎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西安碑林博物館:名碑石經甲天下(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