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陜西平利:移民搬遷群眾有了“夢想園”

雨後初霽,秦巴山區天藍山綠水清,一幅幅江山麗景圖在雲霧中緩緩鋪開。

走進陜西省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一棟棟安置樓房整齊排列,一家家社區工廠滿負荷運作,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康士利毛絨玩具社區工廠內,張運弟指間針腳飛舞。她笑著説:“以前住山上,種地靠天,即使遇到好年成,一年下來,也難有存錢。現在搬到了錦屏社區,孩子上學方便,醫院也近,樓上居住,樓下上班,一月能掙2000多塊。”從她手中誕生的毛絨玩具,不僅銷往全國,還走出海外。

地處秦巴連片特困區的平利縣,137個村中有79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40%以上的村超過50個,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達75.41%。彼時,44811名貧困群眾居住在高山深溝危險地段,縣財政收入不足1個億……

近年來,平利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走出了一條具有秦巴山區脫貧特色的路子,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六次全省領先,連續三年全省優秀。如今,山上興起産業園,群眾搬進新家園,工廠變為增收園,業興家旺奔小康。

山上興起産業園

蔣家坪村,清涼世界,千畝茶園,蒼翠欲滴。

“這是總書記來過的地方,我必須得來看一看!”遊客王曉原從長沙來,一路漫步一路拍,相機“咔嚓”聲不停。放眼,“雲約平利 暢遊茶鄉”八個大字嵌在茶山之上。

“這片茶山是全村的主要産業之一,漫山遍野的‘樹葉子’,成為了群眾奔向小康的‘金葉子’。” 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羅顯平説。

羅顯平介紹,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蔣家坪村引進女媧鳳凰茶業公司,對1200畝茶園進行改造提升,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年産茶葉15噸、産值400多萬元。村民憑藉這片茶山,鼓起了腰包。截至2019年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74%,實現整村脫貧。

平利縣老縣鎮黨委書記楊居僑告訴記者:“我們還拓寬車道,購置遊覽車,新修廁所停車場,今年我們已經接待了遊客五六萬人次,不僅茶葉‘飯碗’端得牢,以後‘旅遊飯’更香!”

來平利縣蔣家坪村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範園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龔仕建攝

因茶而富,蔣家坪村不是個例。臨近的長安鎮中原村三星寨産業園,也處在較高海拔區域。通過引進企業,進行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産品回購等形式,群眾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自2016年以來,公司幫扶貧困戶24戶80人,每年配股分紅5.6萬元,流轉貧困戶土地300余畝,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9.5萬元,為貧困戶長期提供就業崗位20余個,年支付勞動報酬15萬餘元。

山大山多沒有擋住發財路,讓貧困群眾靠山脫貧,把“産業”放上山,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群眾的“金山銀山”。

平利縣蔣家坪村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範園一角。張昊 攝

一邊引“園”上山,一邊強化“生態”,按照“一村一品、一戶兩三業、長中短結合”的原則,平利建設了一批高水準的特色産業園。做到短期抓絞股藍、畜牧、富硒糧油,中期抓中藥材,長期抓茶葉,形成了當下能脫貧、中期穩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産業格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平利人的“綠色錢包”鼓囊囊。截至目前,平利縣累計建成標準化茶園20萬畝,標準化絞股藍基地5萬畝、道地中藥材3萬畝,産業基地總規模達到27萬畝,實現了“每人平均1畝園,戶均增收1萬元”的發展目標。

群眾搬進新家園

多年在外漂泊的陳緒宏終於在集鎮有了家。

現年47歲的陳緒宏,家住平利縣老縣鎮木瓜溝村二組,家中有個多病的母親,兩個上學的孩子,沉重的生活負擔一度讓他喘不過氣,因沒有收入來源,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按照政策,陳緒宏分到一套三室一廳100平米的房子,總共花了不到3萬元,世代居住在大山中的他沒想到“家”在他這一代旺了起來。

住上新樓房,陳緒宏又開始謀劃新“事業”,通過養豬脫貧致富,成了當地的帶貧人。如今,豬場廠房已達到300余平方米,生豬存欄110多頭(其中母豬20余頭),年出欄豬仔300余頭、肥豬200頭,事業蒸蒸日上。

在平利,像陳緒宏這樣的搬遷群眾還有3萬餘人。

平利縣洛河鎮蓮花臺村移民安置點。

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平利縣圍繞“一城十鎮一百個移民安置區”,搬遷一戶、脫貧一戶,堅持一手抓搬遷安置,一手抓産業培育,著力在發展産業、支援創業、解決就業上下功夫。

2016年對於老縣鎮萬福山村的張運弟來説,是難忘的一年。她們一家從“山垴包”搬進城裏住樓房。以前買一袋肥料,要背幾面山,步行進城要一天。自從住進了社區,出門就是國道,商店、衛生室、社區服務中心樣樣有,閒來無事,還能在廣場跳一曲。

為切實解決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問題,平利縣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提出了建好小管家、小配套、小平臺、小庫房、小餐廳、小課堂、小廳堂、小市場、小菜園、小公墓的“十小工程”,補齊安置區基礎設施短板、解決搬遷群眾生産生活難題、提升搬遷群眾管理服務、推動新民風建設,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有力有效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工廠成為夢想園

安徽滁州人洪玉桃經過多方考察後選擇在平利縣老縣鎮開辦了玩具公司,主要承接海外訂單生産毛絨玩具。經過兩年的努力,玩具廠規模由小變大, 2019年産值達1000多萬,解決近百人的就業。

説到來平利辦廠的原因,洪玉桃説:“這邊勞力多,交通方便,鎮政府還有優惠政策,廠房免房租,水電還有補貼……”

洪玉桃口中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很多企業家來平利投資辦廠。楊居僑介紹,僅老縣鎮就有8家社區工廠,覆蓋450多個就業崗位,真正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一人進廠,全家脫貧。”

在電商銷售區,工作人員正在直播帶貨。龔仕建 攝

“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平利縣努力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近年來,平利縣制定出臺《進一步推進全民創業促就業的實施意見》、《加快家庭手工業新社區工廠發展的若干意見》、《扶持新社區工廠發展工作辦法》等優惠政策,從領導包廠、部門聯廠,再到幹部駐廠;從規劃立項、選址建設、登記註冊,再到工人招聘、市場開拓等各個環節,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店小二”式服務,為社區工廠發展創造一流環境,努力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近就業。

暑假,錦屏社區的社區工廠依舊紅火,石順香與兒子、女兒都在這裡,賺錢帶娃兩不誤。兒子吳松正在家等著出高考成績,便也來家門口的社區工廠賺些錢,“工作很輕鬆,計件拿工資,爸媽很不容易,我也想給賺點錢補貼家用。”

8歲的小女兒也有去處,社區工廠的“兒童空間”就在旁邊,不僅有老師輔導寫作業,生活老師也盡職盡責維持秩序。

“為了照顧老人孩子,只能丈夫一個人出門打工,我一直都沒收入。”石順香説,“現在好了,家門口掙錢,政府把啥都幫我們想到了。”

平利在全縣11個鎮發展83家社區工廠,提供就業崗位6000余個。這種社區工廠就業門檻不高、工資相對穩定,婦女和稍有勞動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參與,群眾每個月在家門口上班有2000元以上收入。

平利縣大貴鎮社區工廠工人正在工作。

如今,社區工廠已經走出了平利,在西北地區蓬勃發展,成為秦巴山區可複製、可推廣的就近、就地就業扶貧模式。這一模式先後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搬遷後續脫貧典型案例,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全國典型扶貧案例,入選國家人社部典型扶貧事例,並作為安康脫貧攻堅“五大工程”之一在全市實施。2019年底,僅安康市就累計培育和發展社區工廠587家,吸納就業2萬餘人。社區工廠已然成為秦巴山區群眾增收的“夢想園”。(記者 龔仕建 周舒藝 馬原 原韜雄 吳超 張昊

來源:人民網-陜西頻道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陜西平利:移民搬遷群眾有了“夢想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