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

翻閱世界歷史,我們會發現,當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中落和消亡時,只有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從未間斷,並且翔實可考。

那麼,中華文明為何能綿延不絕?文字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説文解字》中的這段記載,將倉頡造字的故事娓娓道來。

6月12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夕,記者慕名來到了倉頡故里白水縣,對倉頡造字的傳説和倉頡廟的現狀進行了探訪。

文明之光照耀華夏

關中平原向東北延伸,進入白水縣便是黃土垣,這裡層層疊疊,溝溝壑壑。倉頡廟就位於距離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鎮。

記者還未進廟,就已被它的古老建築所吸引。據倉頡廟景區講解員鄭雨昊介紹,史載倉頡廟“不知何年何月所建”,但從東漢延熹五年(西元162年)的倉頡廟碑可知,那時的倉頡廟已初具規模。宋元時期均曾進行過維修,現存建築佔地17畝,主要建築以明清時期的為主。倉頡廟依中軸線由南向北排開,分別為照壁、山門、前殿、報廳、獻殿、寢殿,兩側又有東西戲樓及鐘鼓樓、配殿和廊房等,佈局對稱,錯落有致。

倉頡廟內,48棵千年古柏,冠蓋如雲,鬱鬱蔥蔥。“倉頡廟古柏群與黃帝陵古柏群、山東曲阜孔廟古柏群並稱中國三大古柏群,而且倉頡廟古柏平均樹齡是3個古柏群裏最長的。”鄭雨昊指著一棵柏樹驕傲地説,“這是傳説中倉頡親手種植的柏樹,距今已經5000多年了,完全可以和黃帝陵的軒轅柏相媲美。”

與古柏併為奇觀的還有廟裏眾多的古碑。其中倉頡鳥跡書碑更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名貴實物。28個象形文字令人遐想萬千,即使不識一二,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字之初的神奇和美妙。鄭雨昊説:“這28個文字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有學者根據當地民間傳説及有關資料,認為這篇鳥跡短文記述了黃帝和炎帝聯合別的部落,籌謀與蚩尤開戰,並一舉打敗蚩尤及慶祝勝利的過程。

站在倉頡鳥跡書碑前,鄭雨昊向記者講述了倉頡造字的傳説。

相傳,倉頡因“龍顏四目,生有睿德”被黃帝選中,擔任史官,沿用結繩記事法記載史實。但時間一長,大大小小的繩結連他自己也難以辨認。因此,倉頡決心要找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他向黃帝請求辭職後,出遊天下,遍訪智者,尋求錄史記事的辦法。3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縣陽武村,躲進西頭溝裏,孤身一人沉浸在創造文字的寂寥之中,倣照世間萬物的形態,用樹枝勾勾畫畫,把“字”寫在山洞裏,一個山洞寫滿了,挖出第二個山洞繼續寫……

當倉頡造字成功,發出第一縷文明之光時,天地也為之動容。“天雨粟,鬼夜哭,龍亦潛藏。”於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穀雨”誕生了,而這一天也就成了祭祀倉頡的日子。

滿懷抱負的倉頡遍遊天下,將文字和文化播撒到了華夏各地,使先民不再蒙昧。因為倉頡造字最初的靈感來自鳥足的印記,後人稱倉頡所造的字體為“倉頡鳥跡書”。

此後,繩結被火焰吞去,萬物換上符號的衣裳,電光衝破了愚昧的柵欄,華夏兒女啟智奮進。

紅色印記彪炳韆鞦

在倉頡廟內有一棵名為“二龍戲珠柏”的古柏。樹下立有一方石碑,碑文作者為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彭德懷元帥。

“倉頡廟是國家文物。凡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的全體指戰員,均須切實保護文物古跡,嚴格禁止攀折樹木,不得隨意破壞。切切此令。彭德懷一九四九年元月三十日”

那麼,彭德懷元帥為什麼會下達這個命令呢?

原來,1948年冬,正值解放戰爭時期,西北野戰軍司令部在白水縣整訓幹部,部隊駐紮在史官鎮,而指揮部就設在倉頡廟內。有一天,為了取柴燒火做飯,一名炊事班戰士爬到樹上將“二龍戲珠柏”中間那塊形似“珠子”的圓樹頭給鋸掉了。彭德懷知道後非常生氣,在廟內舉行的軍民聯歡會上嚴厲地批評了這名戰士,並親筆題寫了這道“倉頡廟古柏保護令”。

倉頡廟不僅“目睹”了人民軍隊保護文物古跡的優良傳統,還是西北野戰軍唯一一次黨代會的見證者。

鄭雨昊告訴記者:“1949年1月11日至23日,中國共産黨西北野戰軍第一次代表會議在白水縣武莊村(倉頡廟附近的村子)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彭德懷、賀龍、習仲勳、張宗遜等113人。由於1949年2月1日起西北野戰軍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所以這次黨代會是西北野戰軍第一次黨代會,也是唯一一次黨代會。”

今天的倉頡廟,不僅完整保留了西北野戰軍警衛室、西北野戰軍電訊室、西北野戰軍指揮部等舊址,還專門辟出一間房子作為中國共産黨西北野戰軍第一次代表會議的紀念展館,用大量照片、實物讓遊客重溫那段光輝歷史。

在眾多珍貴史料中,有一組西北野戰軍官兵幫助群眾生産和群眾支援前線的照片。當年,西北野戰軍進駐白水後,發揚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的光榮傳統,積極幫助當地百姓生産生活,而白水人民也踴躍支援部隊作戰。據《一九四九年白水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記載:擔架運輸,共出動人力12172人,畜力12272頭,大車336輛;擴大補充地方兵團新戰士602名;完成軍糧26096石,軍鞋15733雙;年節擁軍慰勞豬羊肉175斤,菜4191斤,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主力部隊。

由於這段歷史,作為中國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白水倉頡廟不僅成為中國同類遺跡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唯一兼有紅色文化的單位。

倉頡文化永續傳承

“在倉頡墓與廟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因特殊情況需要作業或者實施文物保護工程的,應當制定文物保護工程方案,依照法定程式和許可權報請批准,保證倉頡墓與廟保護對象的安全。”

這是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渭南市倉頡墓與廟保護條例》中第十條的具體內容。這部渭南市制定的首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共有28條,從立法目的、適用範圍、保護原則、政府及其部門職責、保護管理、文物利用、科學研究、價值傳播、法律責任等方面,對倉頡墓與廟保護過程中不同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分別進行了規範,強化了倉頡墓與廟的保護、管理和利用。

事實上,關於倉頡廟的保護工作一直在持續。倉頡廟景區管委會主任張延成告訴記者,自從2001年倉頡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景區已經先後實施了圍墻護坡加固工程、中華漢字史館基本陳列工程,建成了微型消防站,購置了文物保護專用消防車,並向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申報了壁畫保護維修方案等多個文物保護的項目計劃書。

在強化倉頡廟保護工作的基礎上,為了使倉頡開拓精神得到有效傳承,每年穀雨時節,白水縣都會按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穀雨祭祀倉頡典禮”九規制舉行祭祀倉頡典禮,吸引各界代表與萬千群眾前來觀賞。自2016年起,白水縣還以穀雨祭祀倉頡活動為載體,舉行“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佈儀式,不斷擴大倉頡文化的影響力。倉頡廟景區管委會也創新發展,開發了與景區資源相融合的“漢字尋根、文明探源”研學旅行課程,包括穿漢服、習漢禮、祭先聖、遊聖廟、寫漢字、誦詩書、體驗古法雕版印刷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近萬名學子前來體驗。

與此同時,白水縣100多位群眾自發組織建立了“陜西白水倉頡文化研究會”;渭南市倉頡傳説非遺傳承人韓文學,創辦了中華倉頡文化網,用“網際網路+”的理念宣傳倉頡文化……在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倉頡傳説”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6月10日,在陜西省航太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一代載人飛船空間科學實驗搭載材料交接儀式上,完成空間科學實驗任務的“倉頡手植柏籽種”被交接給了白水縣人民政府。

“‘倉頡手植柏籽種’此次遨遊太空的意義不僅僅是科研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其背後還承載著中華文明離開地球、飛向太空的夢想。”張延成説。

記者手記

“名人經濟”,合作才能共贏

田錫超

在白水縣採訪時,倉頡廟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倉頡傳説”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不過,申報單位並不只有白水縣一家,而是洛南縣和白水縣聯合申報的。

倉頡造字的傳説流傳在陜西、河南、山東等地,僅在陜西,就有白水倉頡廟和洛南倉頡園等倉頡遺跡。對於倉頡造字的傳説,白水縣和洛南縣合作共用、相互交流,進一步擴大了倉頡文化的影響,達到了共贏的效果。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前幾年,全國許多地方發生了“名人故事”“名人故里”爭奪戰,比如浙江蕭山和諸暨爭奪“西施故里”,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名人故事”“名人故里”的青睞,無非是看中了名人身上的價值,想以此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但“名人故里”或“名人故事”發生在哪,本身是個學術問題,不是誰的嗓門大,名人就是誰家的。還有,由於歷史人物出生、成長、成名可能在不同地方,很難説清楚此人就只屬於某個地方,所以這種非理性的“名人爭奪戰”很多是無結果的。

面對此種情況,如果能像白水縣和洛南縣這樣通力合作,那麼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對於名人文化價值的挖掘,單憑一個地方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合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本報記者 姚志偉 田錫超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