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一個學生都不少
老師背、媽媽托,30多個臺階,歇兩次。9歲的小海婷上學,真不易!
出生6個月時,小海婷被查出先天腦癱、肢體殘疾,生活無法自理。由於家庭不太寬裕,母親敏富梅説:“娃活著就行,上學想都不敢想。”
駐青海西寧市湟中區中溝村教學點26年的校長李德基,一直關注小海婷,到府送教堅持了兩年。每次老師來,小海婷都早早起床,準備好學習用具,豎著耳朵聽那熟悉的敲門聲。
一年級期末,娃考了第一,敏富梅卻開心不起來,村裏教學點沒有二年級,只能去鄉里上。“上學來回怎麼辦?”“老師還會照顧嗎?”兩口子心裏很不踏實。
“讓她每天到我辦公室來,我教她二年級全部課程。”李德基説。
敏富梅偶爾也擔心,女兒求學的路會越走越窄。李德基對她説:“將來我背不動了,還有我的同事。只要有我們在,就有娃的課堂在。”
受傳統觀念、家庭條件等影響,西寧市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曾居高不下,成為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原因。窮了,上不起學;不上學,更窮,惡性迴圈。“西寧市把控輟保學當作教育扶貧的重點工作來抓,確保失學的孩子回得來,複學的孩子留得住,困難的孩子得關愛,堅持的孩子有收穫。”西寧市教育局局長王剛説。
城區學校外來學生流入多,農村學生隨父母務工流出多,少數民族學生分佈廣,是控輟保學的難點。西寧市從最難處著手,向最細處發力,通過部門聯動動態監測、劃片分配任務、責任落實到人、網格化管理等,織密控輟保學大網。改善基層辦學條件、創新教育教學改革、爭取社會愛心幫扶,讓學校更有吸引力。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石山鄉中心學校學生馬星,去年曾偷偷跑到浙江打工。老師嚴永玉聯繫村裏做工作、三番五次去家訪。經過多方努力,馬星終於回來了。人回來了,心也要留住。老師“開小灶”、同學精準幫,如今,“考大學”成了馬星常挂在嘴邊的詞。
看到出路、擁有未來,讓家長和孩子們有了更多信心。西寧打通初中與職業技術教育的通道,實現“職教一人,脫貧一家”,也讓家長改變了觀念,看到了阻斷世代貧困的希望。大通縣邊麻溝村村民高生壽,三個孩子都曾面臨失學,後來在政府資助下讀完技校,“現在都憑手藝吃飯,再也不用像我一樣刨土窩子了。”
“力爭一個學生都不少。”王剛介紹,經過兩年多摸索和努力,2019年秋季開學,西寧市義務教育學生開學報到率99.99%,小升初招生率96.87%,輟學學生應勸返592人、已勸返583人,勸返率98.48%,鞏固脫貧成果有了更大底氣。
“我的夢想,是當個畫家。”採訪快結束時,小海婷小聲對記者説,眼睛裏閃著光。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力爭一個學生都不少(三大攻堅戰各地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