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黃河岸邊岔峪村: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一二三,走……”伴著動感音樂,7位婦女聚在客廳,整齊的碎步,擺手扭腰,一場小型廣場舞就這樣在黃河岸邊的民居裏跳了起來。6月18日,“脫貧攻堅奔小康 高品質發展譜新篇”——合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百良鎮岔峪村,採訪整體搬遷村的變化。

1

岔峪村搬遷後的徽派民居。

整村303人全部搬遷

岔峪村東臨黃河,是黃河晉陜段支流合陽徐水河進入黃河的最後一個村。以前的岔峪村,大多是磚木結構的老房子,背靠土崖,常年雨水沖刷,屬於滑坡地質災害點,居住環境惡劣,被省上列為整體搬遷村。

2015年1月,合陽縣將岔峪村列為移民避險解困項目重點村,選定原村址以西的一處多級臺垣作為新村址,分兩期實施整村搬遷。當年9月,大型工程機械車開進了新村址,建起了開闊的三級臺地,為鄉親們建設未來家園。

55歲的雷風簪,在2017年初,作為第一批搬遷群眾,率先領到了新房的鑰匙。

“以前住在高崖上,房子也不結實,經常有流石啥的,很危險。搬下來關鍵是交通方便了,環境特別好。”雷風簪説,跟以前相比,搬遷後的生活變化太大了。

2

岔峪村村民雷風簪(左中)在搬遷後的新家跳廣場舞。

雷風簪介紹,搬遷之前,家裏種了一些花椒,完全靠天吃飯,一年下來收入才1萬多元。現在出行方便,也有了就近工作機會。附近灘塗地一有活,她就出門打工。“在蓮菜地裏割草,收蓮菜,啥活都幹,一年能收入4-5萬元。”眼下有了閒時,雷風簪和鄰居們在自家跳起了廣場舞。

三年時間安置移民,全村303人全部入住新房,告別了艱苦環境的岔峪村,宛如新生。

沿黃公路帶來的契機

岔峪村全村耕地只有500畝,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3人,一個貧窮的小村莊,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從根本上改變村子的命運?

契機很快出現。2017年,北起榆林,南至渭南的沿黃公路開通,這條貫通黃河西岸的公路,串起了岔峪村與沿線城鎮,大大縮短了村裏人出行時間。

“2017年8月28通的車。”時隔兩年多,岔峪村支部書記雷武義還記得清清楚楚,沿黃公路開通的日子,對於岔峪村意義非凡,解決了鄉村旅遊交通瓶頸問題。他説,“以前進縣城一條路,得一個小時,現在半小時就到韓城”。

3

岔峪村支部書記雷武義。

同年,岔峪村開展了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流轉土地180畝,認定全村人為股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發展鄉村旅遊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8年,岔峪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就已實現分紅,增加了村民收入。

新村走上産業振興路

黃河邊上的岔峪村被譽為“仁義古渡”,屬徐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綜合利用區,依託沿黃公路和洽川景區的帶動,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大力發展鄉村生態遊。

以前的岔峪村以花椒為主導産業,到2019年,民宿農家樂、觀光采摘園、稻田蟹體驗園、伊人湖遊樂園等,都是該村的創業項目。此外,為解決全村土地流轉的問題,村裏建成了“岔峪有我一塊田”的20畝生態採摘體驗園,由村民自由種植。

如今,行走在搬遷後的岔峪村,巷道寬敞整齊,兩排整齊的徽派風格民居坐落在半山坡上,門口綠樹成蔭,遠處湖光水色環繞,村頭文化大禮堂也是該村的文化旅遊服務中心,一個旅遊休閒小村莊初具雛形。

4

岔峪村觀光湖邊的“河燈祈福”雕塑。

雷武義:“目前村裏有4個農家樂,2個民宿,主要起一個引領示範作用。”2020年初,在生態觀光園一側又建了一個生態稻田蟹遊樂園,預計年收入15萬元。未來的岔峪村,神駝山,龍居寺遺址,抗戰碉堡遺址等,都具有開發潛力。

“如果三五年間,我們村的小夥子能回來,村裏的旅遊發展可不得了。”雷武義説,村裏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年輕人來串聯起文化故事。未來的岔峪,將建成集旅遊休閒、民俗文化、田園度假、生態體驗等一體的沿黃旅遊文化村莊,以自然之美吸引旅人,探索農旅結合新模式。(劉彬)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