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生 陜西這樣做 讓老人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的環境,安詳的生活,需要養老服務保障工作做實做細,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近年來,陜西的養老事業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類養老機構13839個,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960個,農村幸福院12132個,養老床位21.5萬餘張。
社區
家門口的“養老驛站”
敬老院裏,工作人員定期為老人進行身體檢查。
“袁叔、王叔,你們慢點走,下臺階一定要注意……”6月13日中午,西安市雁塔區華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廚師余光蘭一邊收拾著桌上的碗筷食具,一邊對兩位老人叮囑著。
如今,在一些小區特別是老舊小區裏,由於兒女工作忙等原因,不少老人成了“空巢老人”。如何讓老人不離家,在小區裏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養老驛站”安心養老,就能享受到較好的養老服務?陜西省出臺多項政策,鼓勵關注養老産業發展的民營企業開展“老年餐桌”之外的各類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他們的健康指數和幸福指數。
家住西安市雁塔區電視塔社區明德門小區的王高勝,今年已經90歲了,雖然有兒有女,但孩子們住得離自己較遠且各自有事忙著。因此,王高勝經常一個人獨居在家,有時做一鍋面分好幾次吃。
“華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來小區後,不僅有營養豐富的飯菜,還經常性地開展各類文化娛樂活動,在這裡,一日三餐有保障,也認識了不少年齡差不多的朋友,相互間聊聊天,感覺心情舒暢多了。” 6月13日,正在棋牌室裏下象棋的王高勝説,每天早上,他還會到小花園打打太極拳呢。
同在養老服務中心的袁文閣,今年93歲。2019年5月因保姆有事請假,偶然來到這裡試吃了飯菜。“不試不知道,一試的確很可口。飯菜種類豐富、乾淨衛生、物美價廉,我當時就下定了決心。”袁文閣説,讓他感到滿意的,還有這裡工作人員高品質、無微不至的服務。“每年秋冬換季的時候,我都要去醫院打針進行調理,養老服務中心會派出一名護理員像家人一樣全程陪護。”袁文閣説。
“每到雨雪天氣,我們對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還開展到府送餐服務。袁叔和王叔雖然住得離養老服務中心不遠,但需要過一條馬路,我們擔心路滑老人過來不方便,就提出到府送餐,但袁叔和王叔為了見見‘家裏人’,堅持要相伴過來,我們就讓工作人員在路邊等著,把他們攙扶過來。”華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任陳盛玲説。
如今,陜西省日間照料中心堅持養老不離家、朋友不疏遠、親情不缺失的原則,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讓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實,給老年人提供一個充實知識、陶冶情操、享受健康、促進交流的精神樂園。
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不僅設有餐廳、休息室、繪畫閱覽室、多功能室、健身區、棋牌區、聊天區,還成立了助老志願者隊伍,定期為老人提供家庭醫療服務、老年健康教育等服務。76歲的李玉會説:“日間照料中心特別好,為我這樣的老人提供了很多方便和服務,有時候子女去上班我們就可以到這裡吃飯活動。我時常腰疼,在這裡進行理療後,腰疼減輕了很多。”
餐廳裏,志願者們正在和面、拌餡、包餃子,為老人們準備可口的飯菜,幫廚的老人們説著家常話,談論著年輕時的理想,不時傳出陣陣歡笑聲……中午時分,一盤盤餃子端上桌,老人們有説有笑,日間照料中心裏滿是溫馨、祥和。
農村
集中供養幸福長享
閒暇之餘,老人們在棋盤上“鬥智鬥勇”。
6月14日,在寧陜縣中心敬老院裏,老人們正聚在一起悠閒地聊著天,探討著象棋比賽的結局,一個個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60歲的五保老人李金香,每天穿得乾乾淨淨,熱飯熱菜有人送到面前,定期洗澡剪指甲,生病了也有專人照顧,平時還能看電影、玩遊戲,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過得這麼好。
現在的她,是個開心的人;但曾經的她,也是個苦命的人。幼時落下了聾啞殘疾,十幾年前又不幸遭遇車禍,導致左腿截肢,丈夫去世後,她的生活問題成了一個大難題。一個人住在家裏時,雖然鎮村安排同村的一位婦女每天給她送飯,不定時去探望,但她的生活環境和生存品質仍然無法保障。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寧陜縣將特困供養對象的“兩不愁三保障”作為重中之重,建成了“一中心六區域”7所大型敬老院,將全縣80%的特困對象集中供養,讓這部分困難群眾真正實現了“生存有保障、生活能幸福”。
入住敬老院後,李金香坐上了新輪椅,衣食起居每天都有專人照顧,她長胖了,臉白凈了,手上的老繭也退了。雖然她不會説話,但從她臉上的笑容就能看出她現在的幸福。
敬老院裏的康復訓練中心,老人和有需要的人們正在進行運動訓練。
“公建民營”模式是陜西省將農村養老事業推向市場化的一種嘗試,政府在“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從設計、規劃、執行和配套等多個方面推進養老服務,這樣不僅有利於養老服務業做得長遠,也有利於養老服務品質的提升。
6月15日一大早,住在西安養老康復中心的五保老人李有福手裏拿著一根香蕉,看見副院長田衛華後,他一邊走,一邊舉著香蕉大聲喊:“吃香蕉……”田衛華笑著回應:“拿得太低了,舉高點!”李有福顫顫巍巍地試了兩次,終於舉過了胸。田衛華笑著接過香蕉,李有福頓時像得了獎的小孩,笑著一拐一拐地走了。
腦中風患者王福學,在治療腦中風後遺症的康復訓練中,高興地炫耀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誰能相信眼前這個能夠行走、能拿東西、説話能聽清的五保老人,去年是用擔架抬來的。李有福因患腦中風長期癱瘓,手不能舉,腿不能抬,一日三餐靠著鄰居們周濟。送到西安養老康復中心後,院長徐岷利帶著他做了全面檢查,又制訂了詳細的康復計劃。通過物理聲光電治療、中醫針灸、運動作業以及合理的營養膳食,奇跡發生了——李有福語言功能部分恢復,最難康復的上肢也能抬舉過胸了,吃喝拉撒基本自理。早上能做保健操,中午自己走出去曬太陽,李有福見人就炫耀他那仍不太靈巧的四肢,臉上笑出了一朵花。
在旁邊不遠處的棋牌室裏,楊佔軍和秦勝武兩位老人一會兒馬走日字炮翻山,一會兒別腿的馬偷吃卒、沒架的炮轟了車,吃的子往盒子一撂不認賬。圍觀的老人們都哈哈大笑起來。不知道哪位老人的收音機裏,一首《幸福萬萬年》的歌聲飄出了很遠……
硬核舉措
不斷完善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
去年以來,陜西省相繼出臺了《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全省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0年)》等20多項政策性文件,發佈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規範》等5個省級地方養老行業標準,在健全養老服務體系、促進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深化養老服務“放管服”改革等方面有力引導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
積極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推出了“嵌入式家庭養老服務”。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延安、榆林、安康8個市獲批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咸陽市探索的“時間銀行”養老服務新模式入圍“2019中國改革年度案例”。
實施農村敬老院升級改造工程,確保2022年年底全省每個縣(區、市)至少建有1所向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提供專業照護服務為主的縣級護理型敬老院,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床位達到60%,基本形成縣級區域內供養服務設施統一調配、相互銜接,佈局科學、配置均衡、服務完善的農村養老服務兜底保障網路,特困人員兜底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督促基層落實定期尋訪工作制度,並完成農村留守老年人資訊臺賬完善更新工作。
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2020年計劃建設1693個農村互助幸福院,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提出的農村互助幸福院覆蓋80%行政村的建設目標,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難題。
農村互助幸福院由注重建設向建設運營並重轉變,從制度、服務、運營等方面對農村互助幸福院進行規範、監管和扶持。開展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全面核查,核對社會福利院和敬老院供養人員、工作人員數量,及時下撥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機構聘用人員薪酬待遇與運轉維護經費10588.75萬元,全力保障特困供養人員生活。
記者手記
鼓勵日間照料機構在社區“開花”
居家養老是我國的傳統養老方式。隨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蹄疾步穩的發展,居家養老的老人們希望生活品質不受影響,但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面對著4位甚至更多位老人的養老問題,負擔沉重的現實矛盾日益凸顯。
採訪中,一些老人由於各種疾病纏身,視力模糊,腿腳不便,生活不一定能實現自理,因此他們離不開別人的照顧,而老人們的子女往往又因為工作忙等原因無法長期待在老人身邊照顧。73歲的孟婷華生活不能自理成為失能老人,但她最大的心願就是不離開家,能享受到一位老人的基本自尊。“我不願意讓兒女們送我到縣城的敬老院,也不希望花錢請保姆,更不希望在輪椅或者在家的床板上打發時日。”孟婷華心裏非常苦惱。
如果養老服務機構能夠讓老人不遠離家庭就能受到科學照顧,無疑會給老人的子女們解決很現實的問題。
修建和開辦社區日間照料式的養老服務機構,是解決養老問題的一個不錯的選擇。有專家呼籲:希望政府按公益性項目的有關規定進行社區日間照料機構投資,或者給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進行適當的補償,因為這樣既能解決養老的後顧之憂,也能解決企業和社區面臨的現實問題,還能減輕家庭的養老負擔,使老人們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記者 喜順)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保民生 陜西這樣做 讓老人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