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扶貧一線“父子兵”

返鄉創業的李鵬博(左)與産業工人聊一天的收穫。

“咚咚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農業大戶李宏的門外響起。去年冬天,屋外正下著大雪。李鵬博在屋外等了一個小時後,李宏才氣呼呼地把兒子讓進家門。“我家裏就這麼一個兒子,”李宏怎麼也想不明白,兒子為什麼想要放棄穩定的公務員工作來當“新型農民”。

“能實實在在的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這樣的生活更充實。”李鵬博的“算盤”裏,新型農民和傳統農民最大的區別是“改變”二字。用科學種植方法提高農業生産效率、降低農業成本;讓機械化作業代替傳統種植模式;線上銷售農副産品……在他眼中,土生土長的自己在村裏大有可為。

父子兩人在觀察苗圃種植情況

父子間的“博弈”以李鵬博脫掉工作制服,換上膠底鞋踩在大田裏而宣告結束。他把宏野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産業化經營模式背得很熟、做的很實。“我們採用統一種植品種、統一育苗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産品銷售‘四個統一’的新型經營體系,”李鵬博説,現在宏野農牧業已經聯動漫水塘村、馬場井村等周邊地區800多農戶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宏野農牧業生産的綠色有機認證小西瓜,一顆能買到30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只有讓貧困戶的産業跟著動起來,才能貧困戶實現真脫貧、脫真貧。“改變種植的觀念,掌握實踐操作技術後,咱們的國家綠色標識也認證了,”李宏指著藤蔓上沾有露珠的小西瓜説,咱賣瓜“論顆不論斤”,一顆瓜在一線城市就能賣到30元。

李宏所在的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漫水塘村每人平均種植面積大約在1.5畝左右。宏野農牧業有限公司進駐後,村民拱棚承包有“租金”、基地就業有“薪金”、勤勞致富有“獎金”。創新的産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穩穩地保障了貧困家庭能脫貧增收。

自動育種機前,急性子的李宏正在指導兒子調整機械的方法。

面對未來農企利益聯結機制的發展方向,父子兩人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想法不謀而合。李鵬博希望通過新零售和消費扶貧把優質農畜産品銷售的路子打開,帶動當地農民做強企業。李宏則希望,再建一座蔬菜加工廠,通過延伸産業鏈條繼續為村民謀一條致富的新路子。

智慧溫控大棚內,可以隨時調節大棚的濕度、溫度。

“兒子看我辛苦回來幫我,確實也給我打開了很多新思路,”李宏表示,現代農牧業發展最缺的是年輕的技術人才。自己十多年實踐中摸索的經驗只能解決田間地頭的事兒,對農業發展新理念和未來發展方向仍沒有定盤心。李宏説:“真心希望當地的職業學院能給鄉村振興和現代農牧業發展,培養、輸送更多懂技術的年輕人,讓他們服務鄉村振興,愛上農業和農村。”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扶貧一線“父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