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劉玉珠:“雲展覽”開啟“網際網路+”時代博物館服務新形態

編者按: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藝戰“疫”,凝聚起磅薄力量。受疫情影響而推遲召開的2020年全國兩會,必將承載人們更多的期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文娛部推出原創訪談欄目“兩會‘藝’起聊”,邀請文化藝術領域的代表委員,分享他們的議案提案,與網友“藝”起聊兩會。

劉玉珠。受訪者供圖

本期做客兩會“藝”起聊的嘉賓,是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

“後疫情”階段 “雲展覽”將成為新常態

人民網文娛:能否與大家分享一下今年兩會您帶來的提案?

劉玉珠:我的提案聚焦大力發展博物館“雲展覽”。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文物局指導各級各地博物館,積極拓展文物線上服務,“雲展覽”成為“網際網路+”時代下,博物館對傳統展覽方式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標誌性事件,成為特殊時期博物館服務的新形態。

據不完全統計,閉館防疫期間,全國各地博物館共推出2000余項線上展覽,訪問量突破50億次,極大豐富了公眾的文化生活。博物館“雲展覽”依託數字網路和融媒技術,多維度展示傳播絢麗多姿的文化遺産,是當下和未來創新融合文博線上線下服務,更好滿足公眾需求,推動文物資源活起來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人民網文娛:“後疫情”階段,“雲展覽”還能否成為一種觀展新常態,此種方式還有哪些提升空間?

劉玉珠:“後疫情”階段,國家文物局將著力從以下四個方面繼續加大“雲展覽”推進力度,使“雲展覽”成為一種觀展新常態。

一是盤活存量。借助資訊化、網路化手段,實現傳統展覽資源數字化採集和加工,打造“永不落幕”的數字展廳。

二是擴大增量。搭建“二度創作”的雲上平臺,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將新技術、融媒體與博物館知識生産充分結合。

三是聚合海量。虛擬聚合全國文物海量資訊資源,形成文物知識“雲平臺”,有機融合線上線下系列服務,實現文物價值從“窄播”到“廣播”的轉變。

四是激發變數。以文物IP賦能新文創,對文物資訊實施線上編碼和IP構建,為億萬館藏文物提供更大的活化利用空間。

人民網文娛:5月22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等事業。您如何看待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發展文物事業?

劉玉珠: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文物事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這説明黨和國家對文物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極大地鼓舞了文物系統幹事創業、砥礪奮進的決心和信心。文物系統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落實兩會有關要求,持續推動《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落實落地,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築牢文物安全底線,推進文物合理利用,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上發揮應有作用,使文物事業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抓手。

文化遺産保護 為中外文明交流注入活力

人民網文娛: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時説,雲岡石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目前,我國在文化遺産保護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劉玉珠: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文物事業取得豐碩成就。目前,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到5058處;全國備案登記博物館5535家,年舉辦展覽2.86萬個,接待觀眾超12億人次/年。

文物安全形勢大為好轉,打擊文物犯罪、火災隱患整治、文物法人違法案件整治等專項行動取得重要成果。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加大,長城、大運河、抗戰和長征文物等一批文物保護重點工程深入實施,文物保護狀況明顯改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豐碩。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穩步推進,革命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公佈。文物工作更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搭建,文物流通領域登記交易試點成效漸顯,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取得實效,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多方合作、多措並舉、收穫頗豐的新階段。文物國際合作成為外交“重頭戲”,文物展覽成為國事活動“金名片”,跨國聯合申遺、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和境外合作考古項目成為“一帶一路”文化領域重要收穫。總體説來,文物工作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文物事業融合發展平臺日益拓展。

人民網文娛: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産公約》以來,我國在申遺的道路上已經走過30餘年。作為世界遺産大國,我們應如何看待世界遺産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劉玉珠:三十餘年來,中國在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推進公約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我國世界遺産總數增至55項,其中文化遺産37項,自然遺産14項,混合遺産4項,與義大利並列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遺産大國。

這些文化遺産,為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強大支撐,極大提升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辨識度,得到各國人民的廣泛關注和喜愛,為我國各族人民提升文化自信、堅定信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也為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注入了重要力量。

推動了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整體發展。中國文物保護的理念和方法在相容並蓄中完成了發展與進步,逐漸總結摸索出一整套既符合國際規則、要求,又適應我國國情的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的理念和實踐經驗。

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全面健康發展提供動力。世界文化遺産申報和保護管理提升了遺産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供新模式、新思路。

“世界遺産大國”的稱號不僅意味著榮耀,更意味著責任。國家文物局將按照“有利於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有利於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於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要求,不斷深化各項工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國際社會全面樹立負責任遺産大國的形象。

人民網文娛:2019年文物外事工作成績斐然,在中外文物交流、流失文物追索、文化遺産合作修復等多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今年國家文物局在國際合作方面還將有哪些行動?

劉玉珠:今年,國家文物局在國際合作方面將繼續推進多項合作。推進“亞洲文化遺産保護行動”,推進中法聯合在巴黎聖母院與秦兵馬俑開展保護修復與研究合作,推進援助柬埔寨、尼泊爾等國家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遺産保護與交流合作,協同辦好第4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

整治火災隱患 完善文物安全標準化管理

人民網文娛:一些文博單位相繼開放復工。對於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的文物安全工作,國家文物局有著怎樣的安排?

劉玉珠:國家文物局專門印發《關於加強文物安全有序推動文博單位開放復工的通知》,要求全國文物系統切實增強安全意識,一手抓人員防疫,一手抓文物安全,建立健全疫情防控領導機制,制定實施切實有效的健康檢測和預警防控措施;要求各文博單位要全面開展安全檢查,整治安全隱患問題,進行安全設施設備維護保養和運作測試,有效提升火災預警防控能力。

人民網文娛:在法國巴黎聖母院、日本首裏城等著名世界文化遺産發生火災的形勢下,2019年我國文物消防形勢總體平穩。未來,國家文物局還將在哪些方面發力,進一步提升文物消防安全水準?

劉玉珠:文物火災防控既是當前緊迫工作,也將是一項長期任務。文物火災防控既是當前緊迫工作,也將是一項長期任務。國家文物局深刻汲取法國巴黎聖母院、日本首裏城等火災事故教訓。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改進文物消防安全工作:

強力督導文物安全責任落實。積極參加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産和消防考核巡查,繼續督導各地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落實文物安全主體責任;推動實施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示公告制度。

全面排查整治文物火災隱患。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全國安全生産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在全國文物系統部署開展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動。

著力推進文物消防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應用;實施精準化管理,強化日常檢查巡查和消防演練,切實增強應急處置和初起火災撲救能力。

推動完善文物安全標準化管理。進一步完善文博單位風險管理、文物建築電氣火災防控、文物火災隱患排查整治、文物保護工程安全檢查督察等制度標準,指導各地實施標準化、規範化、精準化管理,不斷提升文物安全整體水準。(黃維 郭冠華 韋衍行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劉玉珠:“雲展覽”開啟“網際網路+”時代博物館服務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