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廣州博物館 歷久彌新的羊城文化地標(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五月的羊城,芳菲盡染,姹紫嫣紅。漫步于廣州市越秀公園內,拾級而上,蒼翠欲滴的樹木間,一座高五層的塔樓映入眼簾。朱墻綠瓦,飛檐重疊,瑰麗雄奇。登樓遠眺,羊城景色盡收眼底。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西元1380年)的鎮海樓,初名“望海樓”,明嘉靖年間改名為“鎮海樓”,寓意“雄鎮海疆”。作為廣州市著名的文化地標,鎮海樓2019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樓”。

廣州博物館的主館址就位於此。1929年,廣州市立博物院(廣州博物館前身)在鎮海樓建成開放,這是華南地區首座博物館,以“救亡圖存,開啟民智”為使命,對嶺南地區文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後,廣州博物館逐漸發展為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宣傳廣州歷史文化的地誌性綜合博物館,館藏文物、藝術品約13萬件(套)。除了鎮海樓展區,廣州博物館還包括以“海貿遺珍”展為主的仲元樓展區、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承載城市文化記憶

走進鎮海樓展區“城標·城史——廣州歷史陳列”,廣州五六千年來的歷史文化進程和2200多年的城市發展軌跡在眼前逐層展開。近千件館藏文物和沙盤、浮雕、視頻等,向觀眾講述廣州這座城市的滄桑歷史與獨特文化。

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珠江三角洲一帶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先秦時期,嶺南地區為越族聚居之地。西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設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首任郡尉任囂在番禺(廣州舊稱)築城,為南海郡郡治。展廳裏展示了一件長橢圓形漆盒,1953年出土于廣州西村石頭崗秦墓,盒蓋正中烙印有“蕃禺”二字,這是秦朝在廣州設置郡縣的重要歷史物證,也是廣州建城2200多年曆史的最早物證。

西元前204年,秦將趙佗趁中原楚漢相爭之際,在嶺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第一個封建王國,延續了93年。展櫃裏的印花方磚、“萬歲”瓦當等建築構件,出土于南越國宮署遺址,讓人遙想2000多年前南越國王宮的景象。

漢武帝滅南越國後,在嶺南設交趾刺史部,東漢時改為交州。三國時期,孫權將交州劃分為交、廣二州,“廣州”地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

作為嶺南政治文化中心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廣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東漢陶船模型、晉代青釉雞首壺、唐代箕形端硯、宋代銅壺滴漏、元代青花船型水注……琳瑯滿目的文物展現了古代廣州的社會文化風貌。兩宋時期,廣州城經過多次修築,形成了子城、東城、西城的基本城市格局,一直延續至明清。

近代以來,廣州得風氣之先,聚集了大批進步知識分子和革命志士。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三·二九”起義、護法運動、廣州起義等重大事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歷史遺跡。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廣州東亞酒店職工連夜趕制了一面五星紅旗,第二天淩晨在酒店頂樓升起,成為迎接廣州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展現千年商都盛景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2000多年來持續繁榮的貿易大港。廣州漢墓中出土不少來自非洲、西亞地區的舶來品,證明秦漢之際從番禺到波斯灣的海上航線已經貫通。”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介紹説。

隋唐至宋元時期,廣州對外貿易蓬勃發展,往來頻繁的商賈和僧侶促進了文化交流,塑造了廣州獨特的港市文明。明代廣州在朝貢貿易體系中作用突出,並成為“地理大發現”後西方航海國家到東方貿易的重要港口。清康熙年間,在廣州設立粵海關,依託十三行商人與海外諸國開展貿易。1757年至1842年,廣州作為中國對歐美國家“一口通商”的口岸,經濟、文化、城建快速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繁華商都。

在鎮海樓內,一幅玻璃畫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畫面上珠江北岸商館林立,各色國旗飄揚,商船如梭。朱曉秋介紹,這是清代十三行夷館玻璃畫,長50釐米,寬45釐米,是一件展示廣州口岸歷史文化特色的藝術精品。

1757年,廣州開啟“一口通商”,清政府在珠江北岸劃出專門區域,供外商居住和貿易。這片區域稱十三行商館區,又名“十三行夷館”。“來來往往的外國商船到達黃埔錨地,經粵海關檢查後,用小船將貨物運到商館區卸貨。外商在這裡談價、發貨、娛樂,購回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織品等。”朱曉秋説。最初,中國行商將已有的店舖租給外國人。1822年大火後,由外國人自己興建商館。畫中的商館有圓拱廊柱和闊大的露臺,充分體現了西式建築風格。

明清時期,隨著海外貿易持續發展,象牙、犀角、水晶、珊瑚、琥珀、酸枝木、硬木等貴重物料源源不斷地輸入廣州,並由廣州工匠製成精美的工藝品。展廳裏的清乾隆鏨胎琺瑯金鼎,是廣東官員進獻宮廷的“廣作”精品,代表了乾隆時期廣州工匠的精巧技藝。金鼎雙耳作雲花式,鼓扁腹,圜底,三獸首柱足,蓋頂嵌有一顆通透碧綠的翡翠,器身鏨出紅黃藍綠多色紋樣及福祿壽字體,流光溢彩,精美華麗。

仲元樓展區的“海貿遺珍”展,匯聚牙雕、刺繡、絲織品、廣彩、外銷瓷、外銷畫等藝術品,再現了18世紀至20世紀初廣州口岸對外貿易的盛況。展覽中有一件精品文物不可錯過,它就是被稱為廣州“清明上河圖”的清代“廣州珠江北岸風情圖”木雕封檐板。封檐板是古建築門楣上的構件。這塊長8.6米、寬約0.3米的封檐板,是清乾隆時期作品,原置於廣州從化太平鎮錢崗村廣裕祠。走近細看,從左到右可以辨認出西炮臺、歸德城門、鎮海樓、十三行商館、琶洲塔等廣州著名景物。珠江上,滿載貨物的帆船和裝飾華麗的花艇往來穿行,岸上挑擔叫賣的小販和江邊垂釣者栩栩如生。“這件封檐板細緻而全面地描繪了清代廣州珠江北岸的自然風光和熱鬧的城市百態,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朱曉秋説。

打造精品社教活動

“博物館通過陳列展覽的推陳出新才能與時俱進。”廣州博物館館長李民涌説,作為展示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廣州博物館依託自身館藏,每年舉辦不同主題的特色專題展覽。2020年1月,廣州博物館推出“字字珠璣——廣州博物館藏有銘銅器展”,展出吉金、銅鏡、璽印、古錢四類有銘銅器208件(套),其中40件青銅器珍品來自近代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容庚的捐贈,如歷經2000多年仍削鐵如泥的戰國越王劍、器型罕見的周代曾大保銅盆、保存完好的東晉周君時六面銅印等。廣州博物館微信服務號“智慧廣博”還上線了“字字珠璣”展的四維雲展,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獲得身臨其境觀展的體驗。

李民涌認為,廣州博物館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推廣本土文化的職責,除了舉辦精品展覽,還要充分挖掘博物館蘊藏的文化資源,建立有影響力的社教活動品牌。

“小廣的奇趣假期”是廣州博物館每年寒暑假舉行的文化教育活動,將趣味體驗與知識學習結合,很受青少年歡迎。2019年“小廣的奇趣假期”文化冬令營“步步為‘銀’”帶領青少年走進廣州制銀非遺工作室,體驗銀飾製作。

2018年起,廣州博物館開展了“漫遊鎮海樓,細數粵童謠”粵語童謠推廣活動,通過參觀展覽、非遺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讓青少年深入了解廣府文化。

在各個傳統節日,廣州博物館都會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讓觀眾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順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趨勢,廣州博物館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文化內容,開展線上活動。“希望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新形式、新手段,做好新時代嶺南文化的傳承,讓老城標煥發出新活力。”李民涌説。(記者 洪秋婷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廣州博物館 歷久彌新的羊城文化地標(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