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這雙手,就是他們的世界——聚焦勞動者們的雙手

每天,我們都會和不同職業的勞動者們擦肩而過。他們奔波在不同的崗位上,用他們勤勞的雙手構築著這個社會的基石與秩序。

那麼你可曾細細觀詳過他們的雙手?只看這雙手的話,你能猜出他們主人的身份和其從事的事業嗎?勞動者的手,承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見證著他們對社會的改變與創新。從手腳不分到直立行走,從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勞動者們用雙手編織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接續著人類文明的薪火傳承。

對於勞動者們而言,這雙手,就是他們的世界。在五一即將來臨之際,讓我們一同從勞動者們的雙手中一窺他們的世界吧!

4月17日,重慶市南岸區,雕塑,是振奮人心的藝術。雕塑家們用沾滿泥巴的雙手,將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凝固成可視化的“紀念碑”,並以此來鼓舞人們的心靈。圖為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正在對抗疫題材大型群雕作品《冬去春來》進行最後刻畫。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17日,重慶市南岸區,作為藝術工作者,焦興濤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雖然不能直接為抗疫或者經濟恢復帶來作用,但卻可以從心靈方面鼓舞人們的內心,讓大家重新振作起來面對明天。“這一點,我覺得是藝術工作者特有的,並且只有我們才能夠做得更好的一件事。”焦興濤説道。 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21日,重慶市渝北區,助産士,這雙手每天都會迎接新生命的到來。39歲的魏琳娜從事助産士這份工作已經有20年了。她仍清楚地記得當時在選擇專業方向時,在護理與助産間選擇了助産。“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助産士經常會面臨新生命的誕生。你在見證人類誕生的那一刻,心裏涌現的感情始終是感動而欣喜的。”魏琳娜説道。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21日,重慶市渝北區,魏琳娜正在鼓勵與引導孕婦順産。儘管每年要接生近800余個嬰兒,但魏琳娜在每一次手捧嬰兒時依然會覺得非常感動:“他們每一個對於母親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次看到母親看見自己孩子時疲憊但又幸福的神情,我就會覺得這份職業是神聖而具有價值的。”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15日,重慶市兩江新區,今年30歲的馬翔寧是一名年輕的軌道列車司機。徹底瞭望,確認信號,高聲呼喚,手指眼看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工作,馬翔寧始終牢牢記在心裏。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15日,重慶市兩江新區,作為軌道列車司機,馬翔寧在夜班交車前總會仔細檢查列車車體重要部件的情況,以做到安全交車。每次在駕駛列車時,馬翔寧都會油然而生一種職業自豪感:“你知道嗎?像重慶軌道交通這樣穿梭于山水樓宇之間的,全國也沒幾個,我們重慶的軌道列車可是有名的網紅呢!”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13日,重慶市南岸區,電,對於生活在現代鋼筋水泥城市叢林的人們來説,是一切現代生活的基礎與來源。沒有了電,許多人的工作與生活都會停擺。而電力搶修工,則在電力供應保障上扮演了“救火員”的角色。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13日,重慶市南岸區,供職于南岸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的楊孟從事電力搶修工作已經有十餘年了。用他的話來説,幹他們這行更多是一個“保”字——就是保障居民能夠安全穩定用電。為人們帶去電與光,便是他們工作的原動力。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24日,重慶市江北區,技術工人,是一個既傳統又新穎的職業。90後的陳思良在技師這條職業之路上已經走過十余個年頭了。回想起當年跨入技術工人這個行當,陳思良依稀記得曾有長輩覺得讀書坐辦公室才是出路。而當自己真正“浸”在技術工人的領域之後,陳思良發現其實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的。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24日,重慶市江北區,對於現今技術工人與幾十年前技術工人的區別,陳思良認為更多是體現在知識儲備與思維框架上:“現代化下的技術工人更多時候要求你跳出自己所在的領域,更多從上下源頭來解析自己的工作,儲備更多上下游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面對更複雜的挑戰。” 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23日,重慶市江津區,郵差,曾是許多人在80、90年代時的記憶。而如今的郵政派送員,為人們送去的不僅僅是信件,更多是一份便利與溫暖。生於1978年的李永紅已騎著摩托車在鄉村郵政投遞的路上走過了第18個年頭,為居住在山區的村民們帶去便利,便是他的工作宗旨。新華網 彭博 攝

4月23日,重慶市江津區,由於嘉平鎮地處山區地形崎嶇,很多村民的住所通行不便,李永紅便騎著摩托車跋山涉水為村民送貨。在忙的時候,他往往每天都要搬運3-4噸貨物,跑上80余裏山路。但用他的話來説就是“只要能為鄉親們又幫上了一點忙,就是值得的。”新華網 彭博 攝

(彭博)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