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勞動者
“口罩搬運工”、夜間工作的“動車醫生”、黃河水文測報員……“五一”勞動節前,記者走近這些“看不見”的勞動者。他們“看不見”的堅守,保障我們“看得見”的生活。
“藏”在倉庫的“口罩搬運工”
過去三個月,李效峰的微信運動步數一直是3萬多。每天8時,他和同事們會在3萬平方米的倉庫裏,將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防疫物資,運到一輛輛整裝待發的貨車上。李效峰因此也多了一個稱號:“口罩搬運工”。
李效峰工作的地點在山東臨沂新明輝商城,防疫物資是這家公司常年備貨的商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這些防疫物資被徵調,李效峰便開始專職分揀工作。
時間緊、節奏快,加班也成了常態。
李效峰記得,有一天晚上臨近下班,突然接到通知,需要準備一貨車的口罩並馬上運走。“倉庫裏很黑,我們戴著照明頭燈、開著小叉車,抓緊找出倉庫裏的口罩,再一箱一箱核對,緊急調配任務容不得半點疏忽。”李效峰説。
從1月21日開始,李效峰已經連續忙了3個多月。看著貨車一輛輛地駛出倉庫,將防疫物資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李效峰覺得辛苦也值得。“雖然沒法和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比,但能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我們就很開心。”
據不完全統計,李效峰和同事們已經“搬運”了100多批防疫物資。前不久,庫存的防疫物資“清倉”,這位“口罩搬運工”緊繃著的心弦終於松下來了。
披星戴月的“動車醫生”
21時,“下班”的“復興號”穿過萬家燈火回到了動車所,動車機械師開始忙碌起來。
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青島動車段臨沂北動車所內,檢修機械師岳志強正行走在動車組列車下,用照明設備仔細檢查車底各個部件和螺栓連接情況,並掏出筆寫上“21”。“車下檢查就是對車兩側和車地板下面的各個部件進行檢查,看看有無松脫情況。而‘21’是今天的工作日期。”岳志強説。
動車組車速每小時350公里,相當於1秒跑97.2米。每隔48小時或每運作7000公里,“動車醫生”就要對動車組進行一次嚴格的檢查維修和保養工作。
縱向看,動車組檢修工作可分車下走行部檢查,車內司機室以及客服設施檢查和車頂高壓受電設備檢查。
“遮陽簾狀態良好,動作正常,刮雨器噴水狀態良好。”在動車組司機室,機械師張祥正在仔細地檢查各個按鈕、旋鈕的動作功能。動車組兩端分別有一個司機室,通常張祥檢查一端的司機室就需要20多分鐘。“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操作受電弓配合車頂檢查,並配合車下,檢查風笛和動車組的頭燈。”張祥説。
“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才能夠確保動車在高速行駛下的安全。疫情防控期間‘復興號’動車組增加了消殺工作,並加快了更新空調濾網的頻率。”臨沂北動車所檢修乙班工長蔣吉説。
淩晨3時,動車所依然燈火通明。
守望大河的“母親河情緒監測師”
7時30分,萬鵬來到了黃河濼口水文站的操作樓裏。脫下高跟鞋,換上黑布鞋,這是萬鵬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常在河邊走,黑布鞋是她的最佳選擇。
濼口水文站位於濟南黃河百里風景區,是黃河干流最早設立的水文站,萬鵬是這個百年老站的第一位女站長。
“水文測報員的工作很容易被誤解,外人覺得就是從水裏取個數,實則不然。”萬鵬説,“我們實時監測的黃河水位、水溫、流量、含沙量、水質等數據是防汛抗旱、調度黃河水量的重要支撐。”
黃河下游是窄深河段,懸河蜿蜒。萬鵬指著螢幕上“流量1100立方米每秒”説:“我們數據的及時和準確,直接關係到下游城市的經濟發展、工農業用水以及百姓的生命財産安全。”
“打個比方,假設黃河是個人,她也有情緒,我們現在每天都在監測她的情緒波動值。”萬鵬説,“以前課本上學的‘黃河寧,天下平’,直到工作了才真正了解其背後的含義。”
通過一代代黃河水文人的努力,完成一次黃河流量測驗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十幾個小時,縮短至現在的35分鐘,水位、水溫、氣溫等相關要素實現了自動化線上監測採集。
最讓萬鵬欣喜的是,她見證了黃河二十年沒斷流,並且水質越來越好。“現在黃河水質從進山東到入海口,常年達到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水地表水源地的標準。”萬鵬説。
黃河流到哪,黃河人就把水文站設到哪。黃河晝夜不息,黃河人便晝夜不息,他們共同守護著黃河歲歲安瀾。
新華社記者楊文、張力元、葉婧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看不見”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