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開創曲藝發展新格局

中國共有400多個曲藝品種,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獨具特色的曲種,在民眾中影響廣泛。新的時代背景下,曲藝發展既面臨機遇,也迎來挑戰。

近幾年,曲藝創作數量倍增,全國每年原創中短篇新作品數以千計。這些作品,除少量新編歷史故事或革命歷史題材之外,絕大多數關注社會民生、反映現實生活。精準扶貧、反腐倡廉、生態保護、歌頌模範人物、鞭撻社會不良現象、關注青少年成長……題材廣泛,體現了時代主題。如以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為主角的評彈《天塹長虹》,反映當代農村生活的紹興蓮花落《催生雞》,反映空巢老人現象的小品《等愛回家》等等。許多作品在保留傳統曲藝基本屬性的同時,吸收了一些時尚元素,比如説唱、散磕、喊麥等,贏得青少年觀眾的喜愛和關注。

曲藝隊伍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專業曲藝團體數量有所縮減,而新文藝群體和個體從業者迅速增加。專業性曲藝演出和群眾性曲藝活動齊頭並進,從小劇場到大舞臺,從城市到鄉間,説書唱曲無處不在。目前,全國以演出曲藝為主的小劇場1000余家,40多萬從業者形成了曲藝創作、演出、教育、傳播等産業新業態。在北京、天津、上海、陜西、江蘇等地,曲藝演出市場異常活躍,已經成為當地文化旅遊知名品牌。比如相聲劇社青曲社,已經成為不少遊客到了西安必去的“打卡”地;聽蘇州評彈也成為人們到蘇州不會錯過的體驗之一。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很多個體從業者都駐紮在新媒體平臺,面向以年輕人為主的受眾群體。這促使曲藝內容發生了巨大革新。校園、愛情、理想、就業、動漫等青少年關注的題材開始出現。眾多受過高等教育的曲藝愛好者加入這個行業,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為曲藝界注入一股新活力,促進了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不過,在良好的發展勢頭中,也能看到曲藝面臨的一些挑戰。一些活躍于演出市場的曲藝人,以追求票房收入最大化為唯一目標,對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重視不夠,有的小劇場演出甚至出現了“只有娛樂搞笑、沒有完整作品”的現象。戲曲和説唱等舞臺表演藝術,基本上是靠名角叫座的藝術。侯寶林、馬三立、高元軍、馬季、駱玉笙、李潤傑、韓啟祥等一批大師級曲藝藝術家,他們無不是以作品立身。如今,一些從業者利用網路傳播的特性,採取各種手段炒作“圈粉”、吸引流量,也成了“大腕”,這樣的“大腕”註定只是曇花一現,缺乏長久的藝術生命力。

變化的行業生態更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無論國有院團還是民營企業,曲藝創作和表演都堅持兩個效益,同時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的前提之一是追求藝術品質。評判曲藝作品的優劣,要聽取專家的評價,更要聽取人民的意見,還要經得起市場的檢驗。

曲藝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説唱藝術,但千百年來民間説唱難登大雅之堂,再加上“師帶徒”的傳承方式,導致理論研究相對落後。新中國成立後,一批有抱負的曲藝藝術家自覺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對這類藝術實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遺憾的是,理論研究並未與創作實踐齊頭並進。老藝人留下的一些創作表演經驗,總結出來的藝訣、藝諺,需要適應新時代曲藝發展。目前,全國已有9所高校開設了曲藝表演本科教育專業,這是一個重要進展。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繼續推進“曲藝藝術論”“曲藝表演美學”“曲藝傳播學”“曲藝教育學”等系列理論研究,促進曲藝教育規範化,開創曲藝發展“出書出人走正路”的新格局。

(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開創曲藝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