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漩門灣濕地的“治與守”:讓城市融入大自然
水光瀲艷,河汊縱橫,林木蒼翠,水鳥飛翔……春日裏的浙江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漩門灣濕地”),一派生機盎然。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地處樂清灣沿岸的漩門灣濕地是浙江濱海型國家級濕地公園,同時擁有淡水庫塘、內陸鹽沼和淺海灘塗濕地,兼有湖泊濕地與淺海灘塗濕地雙重特性,是浙東南近海與海岸濕地的典型代表之一。
從荒蕪灘塗到濕地公園,漩門灣濕地的治理、保護、開發之路,成為窺見“美麗中國”的一個窗口,亦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作為創新濕地保護形式之一,濕地公園從2005年起試點建設,經15年發展,現已遍佈中國31個省(區、市),各級濕地公園達1693個。截至2019年底,中國濕地公園累計接待遊客超2.3億人次,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30多億元。
無中生有:濕地保護與利用雙贏之路
翻開浙江地圖,可以看到東南沿海的玉環島和大陸隔著一條狹窄的海峽,這便是漩門灣。當地舊有民謠稱“漩門灣,鬼門關,眼望漩渦淚斑斑”,可見此地曾非寶地。
1977年,漩門兩岸堵壩合龍,打破天險阻隔。此後,漩門灣上演“滄海桑田”之變。2001年,漩門二期圍墾工程完工,築起一道“海上長城”,湖海相鄰,濕地樣貌漸露。
21世紀以來,對於城市及其周邊人類活動頻繁、不適宜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濕地,通過劃建國家濕地公園等創新方式予以保護。漩門灣濕地也由此找到了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最佳平衡點,如今成為“中國生態保護最佳濕地”“浙江十大最美濕地”。
“這脫胎換骨般的變化,來之不易。”浙江玉環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舒歡介紹,多年來,漩門灣濕地遵循“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濕地管理原則,做好“護水”“護綠”“護鳥”文章,花“大力氣”提升濕地綜合環境。
水是濕地的靈魂,漩門灣也曾遭遇“水質危機”。這汪碧水的背後,是當地持續治水的“成績單”:轄區102家企業排污問題掛號整改,企業“污水零直排”,黑臭河、垃圾河不見了蹤影;鰱鳙魚苗投入玉環湖,“以魚治水”清理浮游生物,水體富營養化問題迎刃而解……治水“組合拳”之下,濕地水質基本達Ⅲ類標準。
綠色是濕地的本色,漩門灣濕地不遺餘力地將“景觀打造”與“生境營造”有機融合。船行濕地,航道沿線、保育區周邊栽種著一排排高大的水松、落羽杉,猶如“水上森林”,亦能遮罩聲光、固泥疏水。
更為嚴格的是,濕地核心區實行“零進出、全封閉”管理。“所有遊客禁止進入,重點保護蘆葦、水蠟燭、藨草等原生植物,也為鳥類等提供了安靜的棲息地。”舒歡説。
荒蕪灘塗變濕地公園,漩門灣濕地年輕而又多姿。得益於整體保護和系統治理以及退漁還湖、退塘還濕、疏浚清淤、水岸修復等生態修復措施,讓此地兼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等4大類9個型。
“漩門灣濕地的從無到有,一直是借勢發展的成果。”舒歡表示,在濕地治理保護開發過程中,非常注重“原生態”,並借此打造“新生態”,通過開挖河網、種植林木、隱形分割等,嚴控生態區域,扮靚這個海上“大花園”。
鳥類天堂:完善保護體系 提升生態意識
一大群黑翅長腳鷸、反嘴鷸聞聲驚起,數百隻斑嘴鴨、赤頸鴨或水中覓食或半空嬉戲……每年秋冬,南遷候鳥在此暫歇,場面蔚為壯觀。
作為候鳥遷徙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的重要轉机站,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都有數萬隻遷徙候鳥飛抵漩門灣,典型的濱海濕地生態環境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候鳥歇腳棲息。
鳥類是區域環境的“生態試紙”,近年來,當地立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打造溫暖安全的鳥類“加油站”。
2017年,漩門灣濕地核心保護區內啟動“水鳥棲息地改造”工程,通過鳥類生活環境營造、監控設備提升、棲息地生態放流、植被隔離林帶開闢、隱蔽廊道建設等,提升和保護濕地內鳥類棲息地的生態環境。
“所有的努力都為了最大可能地保留、衍生、繁衍更多鳥類。”長期在濕地觀測記錄鳥類情況的漩門灣濕地科普宣教科副科長陳嚴雪説,“‘水鳥棲息地改造’工程效果不錯,像是東方白鸛、黑臉琵鷺、卷羽鵜鶘、黑鸛等‘稀客’身影越來越常見,濕地鳥類數量由2012年154種,增加到186種,特別是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棲息數量連續幾年達全球種群的1%,停留時長達6個月。”
據悉,漩門灣濕地已觀察到省級重點以上保護鳥類31種,成為中國最大的野生黑嘴鷗棲息地和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越冬區之一。
靜臥在玉環湖畔的濕地科普館,從空中俯瞰猶如一片葉子。鳥、魚、蛇、蛙、龜……走進科普館,仿佛走進縮小版“濕地”,大量生物標本陳列展示著濕地生態系統,通過VR影院,還可了解奇妙的生態變遷。
漩門灣濕地科普宣教科副科長辛慧介紹:“我們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結合世界濕地日、愛鳥周、野生動物宣傳月、全國科普日以及研學等,呼籲民眾關注並參與濕地保護。”
融景于城:探綠色發展的未來之路
數帆亭中觀日出日落、潮漲潮落。漫步于海上花田,鬱金香、油菜花、向日葵、波斯菊、馬鞭草等構成“四季花海”,月月花有別、季季花香溢……
玉環市民林偉帶領來自溫州的朋友登上觀鳥平臺,近覽玉環湖,遠眺樂清灣。他談道:“這片曾經的灘塗地越變越美,漩門灣濕地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成為玉環人的驕傲。”
如其所言,如今越來越多浙江、上海等地遊客“打卡”漩門灣,甚至還吸引台灣遊客通過“中遠之星”輪抵達玉環,來此觀光。2018年至今,漩門灣兩大景區遊客量超130萬人次,綜合性旅遊收入近2500萬元。
濕地貴在原生態,原生態是旅遊的資本。記者發現在漩門灣濕地內,幾乎看不到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築,也沒有過度商業化開發,滿眼皆是自然景致。
68歲的老陳是當地一名老船長,兩年前,他來此開遊船。“遊客越來越多了,每次滿載著遊客船行于濕地之中,時而撲翅飛翔的水鳥,隨風搖擺的蘆葦,夕陽下金燦燦的水面,心情特別歡暢。”工作中的老陳有點寡言,但每每聽聞遊客的讚美聲,他就特別自豪。
與漩門灣濕地一湖之隔的玉環新城,高樓林立。這廂,碧波盪漾,野趣橫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詩意場景在此化作現實,玉環人見證著“讓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生動實踐。
“濕地公園建設不僅使得生態環境大變樣,也産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舒歡談及,“環玉環湖綠道連接起現代化海灣新城,生態環境好了,招商引資也有了更多吸引力,現在找到府來洽談、希望落戶玉環的項目和企業越來越多。”
縱觀世界各大城市,能在繁華都市中擁有這樣一片“綠腎”,實屬難得。
中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杭州西溪濕地,從城市裏無人問津的“邊緣地帶”,到如今贏得眾人再嘆“西溪且留下”;江蘇徐州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原來坑塘遍佈、雜草叢生的採煤塌陷區,修復成為碧水長流、草長鶯飛的大美濕地;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曾經臭水橫流的廢棄果園,變身名副其實的廣州“綠心”……
諸多濕地公園的蝶變,已然構成“美麗中國”的一抹亮色。目前,中國共有濕地面積5360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2%,國家濕地公園達899個。
“自然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台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黃偉軍呼籲,共同守望愛護地球家園,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記者 范宇斌)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浙江漩門灣濕地的“治與守”:讓城市融入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