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統籌推進傳統基建和新基建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廣為流傳的話道出了基礎設施建設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先導作用。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順暢流動,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基礎性條件。基礎設施猶如經濟社會發展的筋骨,節點佈局合理、網路密度適宜、通道運作高效、傳輸能力符合社會需要,筋骨就強健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就穩固有效。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設施”形式日益多樣,但“基礎”作用並未改變。在農業社會,水對於耕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利設施的好壞直接決定農耕水準與農民生活品質。我國古代修建的都江堰、鄭國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為提高農業生産力奠定了重要基礎,對增強國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工業社會,機械設備等在生産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交通運輸、管道運輸、電力網路等成為重要基礎設施。英國工業革命後,原有水運體系難以滿足運輸需要,鐵路迅速發展,加速了其工業化進程。進入資訊時代,數據和資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網際網路成為重要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可見,基礎設施只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升級,才能持續發揮支撐作用。基礎設施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其建設需既適應當下又面向未來,既科學安排又適度超前。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種資源要素空間分佈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配置各類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水準大幅提升,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其表現之一就是城鄉和區域之間基礎設施發展不夠均衡、每人平均基礎設施存量水準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尚需時日。還應看到,我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調整優化産業佈局等需要,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勢在必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推進,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行。當前,既要合理擴大基建規模,又要抓緊補齊基建短板;既要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又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只有統籌好存量與增量、傳統基建與新基建,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才能為我國高品質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穩固支撐。
近年來,黨中央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謀篇佈局,從“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加強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到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的意見》,再到“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等,充分體現了統籌推進傳統基建和新基建的重要思路。認真貫徹落實這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必將顯著提升我國基礎設施現代化水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統籌推進傳統基建和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