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生命之源 我們共同呵護

編者按: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水是發展之基、生産之要,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為提高城市居民節水意識,從1992年開始,國家把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週定為“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本週是我國第28個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今年的節水周以“建設節水城市 推進綠色發展”為主題,呼籲全社會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用實際行動踐行對水資源的珍惜和愛護。

近年來,陜西省認真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紮實推進水資源節約、保護、管理工作。按照省上要求,西安市、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在2019年必須達到省級節水型城市標準,2020年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目前,陜西省各市積極行動,全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本報今天推出“生命之源,我們共同呵護 ”節水宣傳特別報道,介紹西安市、西鹹新區節水型城市建設的經驗和做法,期望為陜西省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和節水型城市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

將節水融入生産生活每一個細節

西安市加快推進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調查

按照西安市要求,各級政府機關必須帶頭節水。圖為西安市政府機關分質供水設施。 通訊員 劉博攝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作人員檢查洗漱廢水再利用整合設備。 記者 趙晨攝

位於西安經開區的中糧可口可樂飲料(陜西)有限公司分級使用不同性質水源,分質供水,減少浪費,成為全國飲料行業節水先進單位。 通訊員 劉博攝

記者 康傳義 見習記者 趙楊博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

西安,一座缺水的城市。數據顯示,當前西安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6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是全國平均水準的七分之一,遠低於國際公認的維持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的臨界值1000立方米。

惜水節水,勢在必行。為此,西安市提出:2019年達到省級節水型城市標準,2020年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4月19日,在西安市創建省級節水型城市技術調研會上,省級技術調研專家組表示:近年來,西安市全力打造生態優美、宜居宜業的山水之城,多措並舉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努力形成結構合理、調節有方、投入有力的節水型城市保障體系,已達到省級節水型城市考核標準。

“水殤”之痛

到“高效節水”

“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歷史上,西安水資源充沛、水網密布,早在一百多萬年前,“藍田猿人”已在渭水之濱生息繁衍。隨著豐鎬、咸陽及長安政治中心的確立,水利隨之興盛,“長安八水”不僅奠定了周秦偉業,也成就了漢唐盛世。

然而,隨著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和人為污染的影響,西安逐漸成為一個缺水型城市。20世紀90年代西安遭遇的嚴重“水荒”,很多人至今依然記憶猶新。

隨著石頭河水庫、黑河金盆水庫、“引乾濟石”、“引湑濟黑”等一系列工程的相繼建成,西安“水危機”逐步得到緩解。正在建設中的陜西省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全局性水資源配置工程——“引漢濟渭”工程建成後,將進一步滿足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的需要。

要突破水資源制約瓶頸,開源是基礎,節流是關鍵。同時,推進城市節約用水也是西安建設綠色城市、改善人居環境品質、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由之路。對此,西安市把節水優先作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提升水環境承載能力、應對城市水安全問題的重要方針,積極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為探索城市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形成有利於高效節水的新體制新機制,西安市提出2019年水資源效用新目標: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分別相比2015年下降16%。

目前,西安已將調水、供水、排水、節水、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務全部劃歸水務部門,實現了從“多龍管水”向“一龍管水、多龍治水”的轉變。同時,西安還出臺了一系列節水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節水監督、管理制度和體系,使節水工作的管、護、用、節高效協同、有章可循。此外,西安強化水價杠桿調節,形成了利於節水的倒逼機制。

綜合施策

為城市“解渴”

城市要“解渴”,需多管齊下,綜合施策。

中糧可口可樂飲料(陜西)有限公司建有污水處理系統,日處理能力達2000立方米,生産線配套建成回收水利用項目,使水的利用率由原來的每升飲料耗水3.5升降到了每升飲料耗水1.6升。

不僅是中糧可口可樂飲料(陜西)有限公司,目前,西安正積極實施産業結構調整和工業佈局優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電子資訊等低耗水産業,限制淘汰造紙、化工、印染等高污染高耗水行業,著力構建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同時,對企業進行污水處理回用、節水設施改造、冷卻水迴圈利用等方面的節水改造。

隨著城鎮截污納管及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的不斷實施,西安的雨污分流率達到了70%以上,污水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達到277.6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了96.07%。

再生水利用方面,西安以河湖生態環境補水為重點,以市容園林綠化、再生水自助洗車為亮點,創新實施了一系列工程。以浐灞生態區為例,該區累計建成再生水管網約70公里,建成再生水取水栓20處。同時,以小寨、南門等區域為重點,西安累計建成雨水利用示範點51處,年收集利用雨水58.9萬立方米,為西北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參考範本。

西安還充分發揮人才科研優勢,在生態環境節水方面大力推進膜處理、離子防滲、生物立體化凈水等先進技術,在工業和生活節水方面推廣節水器具及新設備、新工藝。比如,在全國首創了再生水智慧自助洗車,在全省首先採用污水源熱泵技術實行供暖……一系列課題和研究成果運用到水資源和節水管理實踐上,極大地提升了用水效率和效益。

全民節水

共參與齊行動

“不要讓水龍頭孤獨地流淚”“珍惜水就是珍惜生命”“一滴水、一片綠地、一個地球”……4月18日,記者走進西安經開第三小學,只見走廊展示墻上,孩子們寫下的一句句節水的心聲,用稚嫩的筆觸勾勒出人水和諧的生動圖景,隨處可見的雨水回收小裝置則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節水,從身邊做起”的種子。

水,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倘若公民缺乏節約用水的自覺性,全社會沒有形成節約用水的良好氛圍,水資源節約利用的效果將大打折扣。為此,西安正逐步建立長效機制,激發全社會節水的內生動力,推動“要我節水”變為“我要節水”,並通過開展“節水型高校、節水型小區、節水型公共服務機構”等節水單元創建活動,樹立節水典範。

同時,西安持續把加強節水宣傳教育作為創建節水型城市的基礎性工作來抓。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等重要節點向群眾普及節水知識。另一方面,廣泛開展“節水護水、保護水源”觀摩交流活動。通過組織中小學師生代表參觀水庫、水廠、污水處理廠,讓師生們親身體驗自來水“從哪來、到哪去”,認識到節水重要性,自覺成為節水的宣傳者、踐行者。

西安市相關部門還聯合開展“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進社區、“節水在路上”進校園、“節約用水,關愛老人”進養老院等活動,向老舊社區、公共機構免費發放節水龍頭,為敬老院免費更換節水馬桶。截至2018年年底,西安市累計免費發放節水龍頭12.8萬隻、節水馬桶3000多套,受益群眾達9萬餘戶。

西鹹新區灃西新城 海綿城市讓大地不再喊“渴”

西鹹新區灃西新城中心綠廊大大降低了城市內澇的風險,也把有限的雨水資源留在了城市中。 記者 趙晨攝

記者 王睿

5月5日17時後,一場短時大雨突降西鹹新區,讓陸續下班的人們有些措手不及。而在西鹹新區灃西新城中心綠廊做保潔工作的韓峰峰卻一點也不急:“這裡是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雨下得再大也不要緊,路面不會出現積水,很快雨水就會下滲,打掃起來很方便。”

據氣象部門監測,5月5日19時,灃西新城區域最大小時降雨量6.6毫米,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內,所有道路均未出現積水現象。

這只是建設海綿城市給灃西新城帶來的一個細微變化。據監測,通過建設海綿城市,灃西新城的水生態持續向好發展。

雨水由內澇之源變為城市之寶。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85%的雨水被消納和吸收。

大雨過後城市不再內澇。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內10個易澇積水點全部消除。

地下水位從不斷下降轉為持續回升。2016年至2018年試點區域地下水準均埋深較2013年至2015年平均回升3.43米。

城市“熱島效應”有所緩解。同一時期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比咸陽以及西安其他區域有明顯緩解,平均溫度大約低了1℃。試點區域海綿城市建設前後兩年溫度對比,2018年比2015年的平均溫度低了0.8℃。

是什麼讓這片建設中的區域“水綠交融”?灃西新城的答案是:生態文明理念下的海綿城市創新實踐。

在大的空間上,灃西新城構建起河網水系、中心綠廊、環城綠帶、社區公園等多級開放空間,形成大開大闔、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態,給自然留下更多空間,給城市增添更多綠色。

在城市建設中,灃西新城構建起包括建築與小區、市政道路、景觀綠地及中央雨洪調蓄樞紐四級雨水收集利用體系,有效實現了對雨水的“源頭削減、過程式控制制、末端調控、三水融合”,最大限度地減小城市開發建設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截至目前,灃西新城已實施海綿型園區240萬平方米、海綿型道路50余公里、海綿型公園綠地140萬平方米、防洪治理及灘面修復36公里。

從表面看,海綿城市建設讓灃西新城變成了一個處處見綠親水的花園城市。

5月6日,在灃西新城西部雲谷,前來辦事的群眾張鋒輝被園區內的小池塘吸引:粉色的荷花、黃色的黃菖蒲在水中開得正艷,半人高的蘆葦在細雨中搖曳,自然的風光成為樓宇間的一抹亮色。“看了水池邊豎的小牌子才知道,這是海綿設施,專門用來收集雨水的。”張鋒輝感嘆地説,“真希望這種海綿設施以後會越來越多。”

而讓海綿城市發揮作用的,恰恰是地下看不見的那部分。

通過設置生態滯留草溝、透水鋪裝、雨水花壇,雨水迅速向土地裏下滲。“西北地區土壤遇水易板結、下滲率低。我們通過300余次的沙、土和其他有機物的土壤配比試驗,找到了理想的配比方案,改良後的土壤比改良前下滲率提高了近100倍。”灃西新城海綿技術中心員工王芳介紹。

除了下滲回補地下水,在西部雲谷的地下還埋著一個250立方米的調蓄池。據統計,兩年來,這個調蓄池年平均蓄水2141.8立方米。這些匯集起來的雨水主要用於綠化澆灌和市政噴灑。

源頭的海綿設施是否適用於河流治理這樣的大面積工程?在位於灃西新城的新渭沙濕地公園,新的探索正在展開。

“人們看不見的地下潛流濕地是新渭沙濕地公園的主要構成部分,通過利用香根草、鳶尾、蘆葦等水生植物的自然凈化作用,對水進行凈化。這種濕地不太容易受氣候和蒸發量的影響,在寒冷乾旱的月份仍然可以保持其功能性。”新渭沙濕地公園項目主管劉文濤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生命之源 我們共同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