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疫"進入"換擋期" 新風險該如何應對?
“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尤其是要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病亡者家屬等的心理疏導工作。”隨著國內外疫情防控情況逐漸變化、復産復工持續推進、開學復課逐步臨近……專家認為,當前廣大公眾的心理狀況也正步入“換擋期”。
“換擋期”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新風險?心理抗疫措施應如何跟上?是否會“疫”走了之?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從“加油”到“換擋”:新風險不容忽視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璇向記者表示,當疫情早期帶來的“潮水般”的心理應激反應過去,一些新的心理健康風險將會浮現出來。
“一開始是恐懼與焦慮,後來變得憤怒,又覺得很無力,最近更多感到抑鬱和對家人的內疚……”,心理諮詢師嚴藝家目前獨自在倫敦留學,家人都在上海。她告訴記者,最近眼看國內情況趨於好轉,疫情卻又在歐洲暴發,這令原定四月春假回國探親的計劃充滿變數。
43歲的新冠肺炎患者陳玉(化名)治愈後仍在醫學隔離中。目前她仍有不少擔心,如:治愈後是否還會“轉陽”?返崗後同事們是否會用“有色眼鏡”看自己?更令她擔心的是孩子返校後是否會被同學們排斥、歧視。
“我要崩潰了”“頭要爆炸”“不想説話了”……記者看到,南昌市某隔離點的微信群被隔離觀察期已近結束的阿俊(化名)刷屏了。心理諮詢師經過溝通發現,他因為突然意識到馬上將直接面對各類復産復工相關手續,千頭萬緒一下子不知如何面對,導致負面情緒暴發。
記者還了解到,雖然近來疫情防控情況持續好轉,但部分一線醫護人員、基層防控人員的疲勞感、倦怠感和情緒波動情況卻有所加重。還有一些家庭由於延遲開學出現了親子關係緊張等問題。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高文斌解釋稱,社會心理“換擋期”的特點是公眾對疫情的恐懼和警覺有所下降,但不同人群的心理差異性會逐漸顯現,“如不及時疏導干預,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干擾戰‘疫’大局。”
心理抗疫不能“疫”走了之
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等專家認為,此次“戰”疫中心理工作得到充分重視,但步入“換擋期”後,單純“傾聽陪伴”“加油鼓勁”等方式已不能滿足公眾心理健康需求。多名專家向記者表示,當前心理抗疫工作須多方著力。
心理疏導與干預應融入社會治理各環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薛冰認為,“心理干預原則應被更多融入分區分級防控、復工復産、返程返鄉等決策施策過程中,使其不斷適應現實情況變化,成為戰‘疫’政策措施與公眾日常生活之間的黏合劑。”
心理抗疫措施應更注重針對性。高文斌曾在非典期間主持“患者與醫護人員的心理干預”項目,他告訴記者,隨疫情發展,對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心理干預要特別注意“一少一多”的特徵,即:雖諮詢量會越來越少,但相關人員複雜的心理問題會越來越多。此前,國家衛健委已發文要求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按六類重點人群分類干預。
應保障心理抗疫措施的持續性。“數據顯示,汶川地震6個月以後青少年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率達9.7%左右,而SARS疫情發生兩年後有10%左右的患者人群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應在制度、人力上早做安排,保障把心理疏導和干預堅持下去,不能“疫”走了之。
一些專家提醒,心理疏導干預領域專業人員短缺問題不容忽視。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心心語”心理熱線有關負責人擔心,一旦各類援助退去,僅憑30多名心理諮詢師、志願者可能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心理援助需求。據國家衛健委統計,目前調派到湖北的精神心理工作者有415人,開設了7個24小時網路心理平臺。
戰“疫”之後:心理疏導干預服務將融入日常生活
江西南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何靜麗最近發現,隨疫情變化“冷”了一段時間的熱線又“熱”了起來。而且許多諮詢內容已不僅與疫情相關,夫妻、親子、鄰里關係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多了起來。她認為,在戰“疫”中被激活並豐富起來的心理疏導干預機制應該在今後融入日常生活,這有利於提高公眾生活品質、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記者了解到已有不少地方正為此積累資源。在江西南昌,市防控應急指揮部成立了以心理諮詢師為主體的人文關懷工作組,招募600多名有一定專業素養的志願者,通過社交媒體將心理疏導干預的觸角深入到社區人群。
在上海,衛生健康部門在上海“健康雲”網路平臺設立心理服務板塊,目前已有200余名專業諮詢人員參與,提供24小時服務,截至9日24時,平臺和熱線接受諮詢4046人次,線上心理自評超過40萬人次。
網際網路平臺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資源使用效率。疫情期間,知乎APP通過設置“心理援助”“大家,不怕”等版塊、開辦“送你一副心理口罩”網路圓桌幫助網友緩解焦慮情緒、保持心理健康。網際網路心理諮詢平臺“簡單心理”開設“醫護專線”,特別向醫護人員提供免費的心理服務。
智聯招聘在智享盒子小程式上線《返崗復工後的心態調適》、《復工後員工心理與情緒疏導》等系列課程,邀請來自清華、中科院等知名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線上授課,助力保障復工復産環境中的心理健康。今日頭條在“抗擊肺炎”頻道中上線了壹心理、京東健康、北師大心理諮詢中心等平臺免費為公眾提供心理諮詢,已累計服務超過140萬用戶。相關內容在疫情結束後將轉移至頭條健康小程式繼續服務公眾。
“去年我國已啟動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試點建設,現在看來這項工作提前迎來了考驗,已經等不得了。”黃薛冰説。
對於在當前專業人才資源有限情況下如何有效開展相關心理工作的問題,高文斌認為,各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的黨委、工會等人力資源部門可以成為社會心理服務提供者的主體之一,“投入規模有限,但可以提供大範圍的心理支援。”(屈婷 仇逸 吳鍾昊)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心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