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世界保護著!" 聽記者講述不一樣的方艙故事
編者按:生命之艙,托起生命的希望。自武漢首批“方艙醫院”開始收治患者起,這些被稱為“生命之艙”的戰時醫療場所進入了公眾視野,作為非常時期的非常舉措備受社會關注。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五位一線記者走進方艙醫院,通過一個個鮮活立體的人物、樸實動人的瞬間和樂觀勵志的故事,感受醫患同心、互幫互助、團結戰“疫”的溫暖與希望。
人民網湖北頻道記者張嬋:
“我被世界保護著”
隔壁床的姐姐主動帶她熟悉環境,一位叔叔教她連接WiFi上網課,看到她學習,病友們會自覺降低音量……巧巧説:“這裡的氣氛很好,他們讓我覺得我被世界保護著”
我在武漢生活了7年,雖然時刻都在吐槽它修不完的路、堵到懷疑人生的交通,卻也著迷于它的江湖氣和煙火氣。從沒想過一個“活色生香”的城市會變得這樣冷清灰白。這場疫情,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這座城市,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武漢人的剛毅堅強。
2月21日,我來到洪山體育館。不久前,我在這裡聽過演唱會,看過男子籃球比賽。沒想到再見到它,已經變成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方艙醫院。穿上隔離服,經過嚴密的防護措施,我再次走進了它。
這裡,有人在打八段錦,有人在練瑜伽,有人在聊天,有人躺在床上玩手機……沒有愁雲慘澹,一切井然有序,方艙裏的患者都在認真生活著。
人民網湖北頻道記者張嬋為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的患者拍合影。
見到巧巧的時候,她正坐在桌邊認真做試卷。“這些天已經落下了很多功課,我得抓緊時間補上。”
正在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裏復習功課的高三學生巧巧。
巧巧是一名高三學生。2月21日是她住進方艙醫院的第一天,19歲的她出乎意料地淡定從容。課桌裏塞著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料,床頭貼著剛剛制定的學習計劃表,上面除了每天的學習計劃之外,還寫著:數學和物理,我要像打倒病毒一樣打倒你們。
巧巧告訴我,她上午剛進來,隔壁床的姐姐就主動帶她熟悉環境,還有一位叔叔教她連接WiFi上網課,看到她學習,病友們會自覺降低音量。“這裡的氣氛很好,他們讓我覺得我被世界保護著。”
這場疫情中,巧巧的父母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治療,弟弟是密切接觸者,在酒店隔離,而她獨自一人住在武昌方艙醫院。我問她一個人住在這裡怕不怕。她説:“怕,當然怕,但我已經很幸運了,我不能被病毒打倒,我還要繼續為我的理想奮鬥。”
2月21日,人民網記者進入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採訪前合影。右二為記者張嬋。
巧巧的理想是考上華中師範大學,成為一名像她班主任那樣的優秀老師。而我的理想是記錄下這些可愛的普通人,和他們一起見證這座城市恢復往日的鮮活色彩。任世界如何喧囂,疫情如何蔓延,理想不會被打倒。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特別報道部記者李行健:
未曾謀面的老朋友
60歲的王大哥喜歡用手機記錄自己在方艙醫院裏的每一天,這裡的點點滴滴,都定格在王大哥略有些晃動的鏡頭裏。而每一段視頻的結尾,都是“謝謝你們,辛苦你們”
元宵節那天,我和同事機緣巧合認識了王大哥,他是第一批住進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江漢方艙醫院的輕症患者。“今天身體狀況怎麼樣”“發不發燒”“你前兩天説方艙裏洗漱不方便的問題解決了麼”……從那時起,隔三岔五打個電話跟王大哥嘮嘮成了我們的習慣。
王大哥60歲了,手裏的手機像素也不算高,但他總喜歡拍各種視頻,今天拍一段和醫護人員探討南方湯圓和北方元宵的差別,明天拍新安上的氧氣罐、淋浴室,後天拍一段貴州的護士教大家做呼吸操……
當然,王大哥不是沒有抱怨,頭一天點讚了方艙醫院裏的伙食,臨挂電話還不忘吐槽“就是送來的晚,飯總是涼的”。不過,第二天又給我們發來視頻:方艙醫院裏安裝了6台微波爐,“飯涼的問題解決了!”總臺央廣前後方團隊還特意為他建了個群,叫“老王的方艙日記”,中國之聲微網志每天編輯摘發老王的視頻片段,記錄一天天好起來的老王,也記錄越來越有溫度的方艙醫院。
王大哥沒事就找方艙醫院裏的醫護人員閒聊,每一段視頻的結尾都是“謝謝你們,辛苦你們”,裹得嚴嚴實實的醫護人員也總會向他致意,那些被防護服阻隔的感動和微笑,都通過豎起的大拇指流淌出來,定格在王大哥略有些晃動的鏡頭裏。
2月1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特別報道部記者李行健在武昌方艙醫院前與央視頻連線,並通過CGTN等平臺同步直播。
2月22日,王大哥在方艙醫院裏的第16天。他給我們發來資訊,“我今天下午出院啦!可是還要去江夏區的隔離點隔離14天”。我們替他高興,也擔心隔離點生活物資不足,把手頭有的生活必需品送到了隔離點外的保安室。一個月前我從北京出發時帶的袋裝牛肉,只剩一袋了,也留給了王大哥。
我們和王大哥依然沒有見過面,卻像是認識許久的老朋友;正如我們和武漢此前也沒有太多交集,卻因為這段不尋常的經歷,有了深深的牽絆。
湖北廣播電視臺記者史磊:
不穿防護服的“志願者”
有人集中領取物資後再發放,有人維持領飯時的排隊秩序,有人宣傳醫院內環境管理的方法,有人幫助護士處理生活垃圾……方艙醫院裏少了焦慮,生機勃勃正在蔓延
2月5日晚11點,第一批輕症新冠肺炎患者被轉入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由於時間太晚,我們沒有打擾病人,只是靜靜地拍下了畫面。從進入方艙醫院的第一天開始,患者們的生活起居和治療成效就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後來,我輾轉聯繫到方艙醫院的一位患者付丹,她答應幫我們用手機記錄方艙醫院裏患者的情況。付丹告訴我,進院之初都有著對病情未知的恐懼,恐慌情緒時常籠罩著她。然而,第二天一個偶然的發現改變了她。在醫院門口散步時,看到一個沒有穿防護服,只戴著口罩的人正在整理廢棄垃圾。她以為對方是這裡的工作人員,連忙提醒,對方回答,自己也是這裡的病人。
這位患者的舉動,深深地觸動了付丹,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付丹説:“全國各地的人都來武漢幫我們,那我們總得為他們做點什麼,不能讓別人覺得武漢人‘不講胃口’。”“講胃口”是武漢方言,意為講義氣,夠意思。
付丹説,看到醫護人員每天超負荷地工作,也很心疼。“他們是真的忙,也是真的累。檢測、詢問、開藥、送藥、解答、心理安慰、送飯,偶爾還要解答患者提出的與病情無關的問題。負能量每個人釋放一點點,會在這裡蔓延,但是正能量的事情,每個人做一點點,也會充滿這裡”。
在付丹每天從方艙醫院發出來的視頻裏,有人集中領取物資後再發放,有人維持領飯時的排隊秩序,有人宣傳醫院內環境管理的方法,有人幫助護士處理生活垃圾……患者們的這些舉動,讓方艙醫院運轉得更加井然有序。
透過畫面,我深深地感受到方艙醫院裏少了焦慮,生機勃勃正在蔓延:病友情緒波動時,互相主動做起疏導工作;大家一起談心,為彼此加油打氣,緩解緊張情緒;醫生護士和患者一起跳舞,相互鼓勁……
2月5日,湖北廣播電視臺記者史磊在洪山體育館武昌方艙醫院門口採訪拍攝。
方艙醫院正在改變,住在這裡的人們也在改變——身邊的垃圾用完後自覺分類放入不同的垃圾袋,每天三次幫醫護人員清運垃圾。無數隔著“口罩”和“防護服”的醫患,慢慢地融入到這段特殊的集體生活中,彼此成了戰友,共同抗擊病毒。
願醫護人員們平安,願患者們早日康復,願武漢早日走出疫情。
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深度資訊部記者李永傑:
他們的目光裏,滿是堅毅和信心
採訪過的那些方艙醫院裏,無論是病患,還是醫護人員、後勤保障人員,他們目光裏閃耀出來的光芒,滿是堅毅和信心,傳遞給我們滿滿的希望和力量
2月23日16時許,一首“讓世界充滿愛”的合唱響徹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病區A艙,拉開了當天下午舉行的“同舟共濟,大愛永存”主題活動的序幕。
這首合唱的歌唱者來自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醫療隊、廣東醫療團隊、甘肅醫療團隊、福建醫療團隊、安徽醫療團隊。
在主題活動中,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誦讀,一起唱歌……
廣東省第十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東莞領隊師清蓮深情誦讀了原創詩歌《我是護士》:
或許
您看不見我的臉
我戴了口罩
可您應該看得見我的眼睛
看見我的手
我的腳
我為您而停留的目光和腳步
我的患者
可以想像您身體的這場大雪
可以想像雪中送炭的人中有我
有一位護士
有一群護士
忙忙碌碌
為您生火取暖……
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病區醫護人員代表一起誦讀詩歌、唱歌。
A艙各區病友代表,分為三組,分別唱響了《我和我的祖國》《愛我中華》《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如果不是墻壁上懸挂了“病區”字樣的標識,提醒我此刻身處方艙醫院,不然我真以為這就是往日裏文藝類採訪行程中的一個普通場景。他們不是病人,和醫護人員們一樣,只是舞者歌者,盡情展現才華。
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病患代表一起誦讀詩歌、唱歌。
病友代表、A艙臨時黨支部成員黃信感謝醫療隊醫護人員逆行而上,為他們救治,感謝警察、保潔員等後勤保障人員的默默付出。他動情地説:“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們滿懷希望地迎接新的生活,我堅信疫情退去,摘下口罩,我們每個人都會露出健康的微笑”。
部分醫護人員、患者、後勤保障人員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病區內合影。
活動中,偶遇我的一個老朋友,東西湖區交通大隊漢警快騎隊民警張敬畏,他是武漢交警隊伍中進入核心病區執勤救援的第一人。每一崗封閉執勤,數小時不能吃喝,不能上廁所,遇到病患有事就上前搭把手,我見到的張警官永遠是樂呵呵的。
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深度資訊部記者李永傑(左)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病區內偶遇東西湖區交通大隊漢警快騎隊民警張敬畏。
疫情爆發後,除了進過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我還探訪過武漢全民健身中心方艙醫院報道安全保衛工作,記錄漢陽國博方艙醫院裏警醫夫妻兩人共同戰“疫”的感人故事。所到之處,無論是病患,還是醫護人員、後勤保障人員,他們目光裏閃耀出來的光芒,滿是堅毅和信心,傳遞給我們滿滿的希望和力量。
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深度資訊部記者李永傑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病區內採訪。
四川日報社記者李寰:
陀螺般的“方艙六小時”
“終於可以看清楚一切了。”不知不覺,6個小時過去了,劉婷如同陀螺一般,沒有休息一分鐘。“只要患者們能夠早日康復,我們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終於可以看清楚一切了。”2月21日20時50分,四川省援助湖北第四批醫療隊隊員劉婷走出漢陽方艙醫院,脫下防護服,摘掉防護眼鏡,這才如釋重負。
當天下午,我也跟隨劉婷一起進入隔離區,體驗了她的“方艙六小時”。
四川日報社記者李寰(左)在漢陽方艙醫院採訪。
四川醫療隊同時上班的護士一共16個人,負責480名患者的日常管理,每日發放藥物近1000次、安排各種檢查200余次,還要負責協調安排一日三餐、水果等,工作量相當大。
進入隔離病房前,劉婷需領取防護物資,有隔離服、防護服、鞋套、護目鏡以及三副手套。
“注意檢查防護服是否密封完整。”每一名進艙的醫務人員都要接受兩次檢查,確保任何部位都沒有暴露在空氣中。戴上護目鏡,我的視線有些模糊。劉婷説:“幾個小時之後,眼前的一切都是花的。”
走進護士站,同事把一摞患者的名單遞給劉婷,大概有30名患者需要在2月22日做核酸檢測。劉婷逐一核對身份資訊,把重點患者的名字標注出來。半個小時後,她完成了資訊核對,開始逐一檢查即將進行CT檢查的患者名單。
穿著防護服,加上艙內悶熱,劉婷的後背已經出汗,護目鏡的霧氣更加嚴重,看東西必須湊得很近。
2月21日下午,漢陽方艙醫院護士站內,來自四川的醫護人員正在登記患者資訊。四川日報社記者 楊樹 攝
“護士,我想諮詢一個事情。”一名患者來找劉婷,情緒有些激動,“我要求做核酸檢測,我覺得我的身體已經好得差不多了。”劉婷起身將患者扶到單元門外的座位上,“阿姨您別著急,我們會給您安排的。”經過耐心解釋和溝通,患者回到了所在的單元。
剛給患者發放完藥物,劉婷又接到新任務——給患者採集血常規。她連忙起身準備器材。
“你的護目鏡已經花了,怎麼看清楚呢?”我忍不住問。
“更多憑經驗。我只要摸到患者的血管,就能準確地完成靜脈採血。”果然,劉婷順利地為幾名患者採了血。
不知不覺,6個小時過去了。劉婷如同陀螺一般,沒有休息一分鐘。如此高強度工作,劉婷她們卻沒有一絲抱怨。她説:“只要患者們能夠早日康復,我們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走出隔離病房,進入污染區,在這裡脫掉防護服。脫下防護服的過程,被醫務人員形容為“排雷”,動作要格外輕緩。儘管戴著三層手套,但是手不允許觸碰到防護服表面的任何部位,如果不慎挨到,需要立即用消毒水洗手。
然後進入半污染區,取下手術帽,脫下隔離服,依然需要小心翼翼完成每一個動作。
最後再對面部、耳朵、鼻腔等部位進行消毒。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院感老師把關。
完成整個過程,劉婷花了40多分鐘。回到酒店,她還需要進行消毒等程式,然後回房間,用熱水沖洗半個小時以上。
這時候,距離劉婷入艙已超過了8小時。
致敬所有衝在一線的新聞工作者!
願早日凱旋!(本文內容分別由人民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湖北廣播電視臺、武漢廣播電視臺、四川日報社提供,轉發請註明來源。)
來源:中國記協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我被世界保護著!"聽記者講述不一樣的方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