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意外走紅”的德國小夥:“面對疫情,我們都是中國”

近日,一段視頻在旅德的華僑華人和留學生中廣為傳播。在視頻中,德國小夥托比(Tobi)和他的夥伴們為全球華人捐款捐物的愛心接力而感動,同時也為外界因疫情對中國的不實攻擊甚至歧視而感到憤慨。

“此時此刻,面對疫情,我們都是中國!I am China!”托比用“#I Am China”(我是中國)的標簽,在不同的國際社交媒體上傳遞對中國抗擊疫情的聲援。視頻很快在華人微信群和公眾號成為“爆款”,在新浪微網志和B站亦收穫大量轉發和點讚。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亦關注到此事,並轉載至公眾號,很快成為“十萬加”熱門視頻。托比本人亦接到多家媒體採訪的邀約。

“完全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反響。”當地時間9日在德國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托比坦言,自己做自媒體剛一年,做這個視頻的時候,只是想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哪怕只有一百個、一千個人看到,也是好的,這也是我的一份貢獻。”

圖為視頻截圖(翻拍自網路)。a href=

生活在德國西南部巴符州斯圖加特的托比曾在北京清華大學留學,目前是一位幸福的中國女婿,有著籍貫中國山西的太太和兩個可愛的混血寶寶。

一年前,托比開始將一部分精力用於經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這也是我的興趣所在,因為通過拍視頻,我可以給中國人介紹德國,讓德國人看到真實的中國。”

在托比發佈在新浪微網志賬號“Hey_Tobi”的視頻中,既有“德國上大學花錢嗎”“啤酒節三大套路”這樣的“生活服務類”題材,也有體驗50歲敞篷老爺車、探訪“不限速”的德國高速路這樣的趣味探秘類題材。

一段視頻中,托比在斯圖加特的公園裏邀請德國人品嘗中國燒烤,“他們吃後不僅問我要秘方,還要和我學中文‘好吃’!”

談為何選擇拍攝與疫情相關的視頻,托比説,因為他通過媒體和朋友了解到了在疫情出現後浮現的一些歧視性語言和行為,“毋庸置疑,這是不對的。所以我想做一個視頻來發出我的聲音,呼籲大家要理智,面對困難、面對災難,我們應該團結在一起。”

“我們不能改變中國和德國兩個國家之間地理上的距離,但是我們可以拉近人們心與心的距離。”托比説,當2015年的《查理週刊》恐襲事件發生後,全世界用“我是查理”的口號表達了震驚與同情,而在今天,一部分海外中國人卻不得不用“我不是病毒”的口號去抗爭因疫情而起的排外情緒和種族歧視。“讓我們一起對抗病毒,不要對抗人!”

視頻中,與托比一起喊出“我是中國”的還有12位身份各異的德國人。托比説,他們大都和中國有或多或少的關係,每個人都是聯繫中國和德國的紐帶。“有的人像我一樣和中國人組成了家庭,有的人喜歡學習中文,有的人愛吃中國菜,有的人去過中國旅遊……”

“不論如何,他們都是願意為中國加油的德國人。”疫情肆虐之時,主動站出來反對歧視、為中國加油的,還有托比的德國老鄉阿福(托馬斯·德克森)。這位行走在中德兩國間的“網紅”日前用英文錄製了一段題為“隔離病毒,不隔離愛”的視頻,呼籲所有人:“如果你無法直接對中國施以援手,那就友善地對待因疫情受到影響的人們”。

在新冠病毒疫情出現後,托比已經發佈了三則視頻,除了“我是中國”外,還有一則是介紹德國冠狀病毒研究專家如何分析此次疫情;另一則則是實地探訪藥粧店和華人募捐的“德國口罩斷貨的背後是千萬顆牽掛中國的心”。

不同國籍的網友紛紛給托比留言,表達支援。其中一位寫道:“看到你提醒身處西方的人們不要歧視戴口罩的人,這真好。”

“很多網友的留言是一樣的,就是‘中國加油!’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力量、他們的家國情懷,這也是我做視頻的動力。”在採訪的最後,托比説,自己想把同樣的祝福送給身處中國國內的所有人:“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中國加油!I am China!”  (記者 彭大偉)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意外走紅”的德國小夥:“面對疫情,我們都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