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講述親歷故事見證輝煌歷程(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中國是維護多邊主義的中堅力量

(拉脫維亞)瓦伊拉·維基耶—弗賴貝加

2019年,我以世界領袖聯盟主席的身份赴華參加從都國際論壇。我有幸聆聽了習近平主席介紹中國治國理政經驗和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看法,頗受啟發。中國始終倡導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理念,積極與其他國家開展對話,無論大國小國都可以從合作中有所收穫。這正是中國同中東歐國家之間的“17+1”合作所倡導的理念

我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讀書時,選修了藝術和考古學。學校旁邊是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博物館裏收藏的中國藝術品數量在北美地區排名前列。有一次,老師要求我們選擇體現不同文化的藝術品,畫出素描。我選擇畫一件中國藝術品的素描。那些年代久遠的青銅器、瓷器、壁畫等中國文物,讓我很著迷,我開始對中國産生了濃厚興趣。

1998年,我回到拉脫維亞,次年6月當選拉脫維亞第二任總統。2004年4月,我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參觀訪問了多個城市。我在上海浦東新區看到,許多富有現代氣息的建築高聳入雲,令人驚嘆。在北京、西安等地,我和當地官員、企業代表進行深入溝通。我感覺到,拉中兩國在各層面都有強烈的合作願望。

70多年來,中國依靠自身努力奮鬥,成為世界上極端貧困人口減少最多的國家,以及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應該被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一個宏偉目標。中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很有針對性,將推動中國實現這個目標。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認為,持續的對外開放,是中國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在科學、技術、經濟等領域與各國互動的意願十分強烈。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與世界積極互動,為沿線國家和地區乃至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019年,我以世界領袖聯盟主席的身份赴華參加從都國際論壇。我有幸聆聽了習近平主席介紹中國治國理政經驗和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看法,頗受啟發。當前,多邊主義和經濟全球化面臨一些挑戰,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些都需要國際社會開展更緊密的對話與合作來共同應對。不論對個人還是國家,合作共贏才是應有的追求。我們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開展國際合作,來應對氣候變化及未來幾年的其他挑戰,以促進人類的福祉。

中國始終倡導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理念,積極與其他國家開展對話,無論大國小國都可以從合作中有所收穫。這正是中國同中東歐國家之間的“17+1”合作所倡導的理念。中國積極落實《巴黎協定》,以實際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支援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當今世界格局在進行深度調整,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自上世紀80年代後取得快速發展。也有一些國家因發展動力不足,經濟面臨衰落風險。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強有力的全球治理架構,以推動全球經濟實現均衡發展。中國在完善全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維護多邊主義的中堅力量。希望中國鼓勵世界各國採取更多共同行動,以更具創新性的方式,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中國是最早承認拉脫維亞恢復獨立並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是拉脫維亞在亞洲的重要夥伴。發展對華關係在拉脫維亞外交中佔有優先位置。拉脫維亞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設施,可以成為中國商品進入歐洲的重要運輸路徑。拉脫維亞希望與中國共同努力,拓展更多新的合作領域。

(作者為拉脫維亞前總統,本報記者暨佩娟採訪整理)

  中國發展經驗和實踐彌足珍貴

(埃及)西夏姆·宰邁提

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和居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這樣的發展成就在世界歷史上十分罕見。中國讓許多發展中國家看到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可能性。埃中兩國可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奈米技術和量子計算等領域合作,推動創新發展,共建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

我的母親喜歡中國歷史。在我小時候,她經常給我講關於長城、兵馬俑和馬可·波羅遊歷中國的故事。2015年,我專門陪同85歲高齡的母親一起去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旅行,她十分開心。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消除貧困方面取得的成就讓世界讚嘆。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和居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這樣的發展成就在世界歷史上十分罕見。

中國有許多發展和治理的經驗值得發展中國家學習。中國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是中國能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重要原因。保持政治穩定為中國在各方面實現發展提供了保障。中國抓住了全球化機遇,發揮比較優勢,堅定推動新一輪擴大開放。中國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國讓許多發展中國家看到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可能性。

中國不僅追求本國發展,還積極促進與其他國家共同繁榮。共建“一帶一路”提高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水準,為當地民眾提供了滿足其發展需求的優質基礎設施。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互利互惠,致力於實現共贏,讓參與國家和地區充滿希望,提高人們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獲得感和參與感。

中國和埃及雖相距遙遠,但我們的友誼經得住時間檢驗。埃及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洲國家。2014年,雙方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隨著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埃及與中國開展全方位互聯互通合作。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等重點項目都是埃中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中的亮點。

中國堅定不移支援非洲國家妥善解決和平與安全問題,支援非洲發展,得到非洲國家的讚賞。中國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G20杭州峰會上達成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提出採取集體行動支援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解決長期制約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等問題,具有里程碑意義。這將有利於非洲實現清潔發展,推動科技創新。中國在消除貧困領域創造了奇跡,其減貧經驗對非洲實現消除貧困和饑餓的目標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鑒。

當今全球面臨諸多挑戰,風險、不確定性增加。當務之急是創新增長模式、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在此背景下,中國發展經驗和實踐彌足珍貴。中國通過改革創新,增強市場活力。積極推動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使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穩步提升。

未來,埃及與中國可以同其他國家加強合作,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生産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推進自貿區建設。埃中兩國可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奈米技術和量子計算等領域合作,推動創新發展,共建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

(作者為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秘書長,本報記者敬宜書面採訪整理)

  中國成功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

(俄羅斯)安德烈·卡爾涅耶夫

中國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發展成就之一。中國充分發揮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成功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中國值得研究的東西太多,這也促使我不斷更新自己對中國的認知。研究中國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1981年,我進入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學習漢語。當時漢語並非熱門學科,可我對研究中國滿腔熱情。我一有空就去圖書館,找來很多關於中國歷史、文化、國情方面的書籍閱讀。大學四年級時,學校宣佈將選派學生赴華留學深造。我踴躍報了名。當時想去中國的學生很多,競爭非常激烈,不僅有漢語考試,還要測試對中國國情的了解程度。

1985年秋天,我如願前往北京大學交流學習。當時,中國已經開啟了改革開放進程。我和同學們到了北京,明顯感覺到市場經濟帶來的活力,市面上商品供應豐富起來。

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國歷史和國情。課餘時間,我騎著自行車遍訪北京的名勝古跡、大街小巷。那時候,大街上看到的人們多穿著粗布衣裳,很多地方是土路。1990年,我再次前往中國,去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那時候,中國市場上的商品更加琳瑯滿目,人們穿著的服裝也豐富多彩。這樣的巨大變化令我非常驚嘆。

隨著俄中兩國的學術交流、人文交往越來越密切,我幾乎每年都要去中國。中國很多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尤其在基礎設施領域。上世紀80年代,北京只有兩條地鐵線,現在的北京已經成為超級國際化大都市,舉辦過奧運會,有非常發達的立體交通系統和完備的基礎設施。中國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發展成就之一。

在我看來,新中國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重要原因在於抓住全球化機遇,同時堅持立足本國國情、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應對國際化挑戰。中國政府始終關注民生、致力於提高人民收入水準,制定了正確的發展戰略。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更加關注均衡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改善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中國將脫貧攻堅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扶貧減貧的力度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我一直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我認為,中國政府對國際形勢有冷靜的觀察,不照搬外國經驗。中國充分發揮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成功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

最近幾年,到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學習中文、研究中國經濟和政治的學生與日俱增。我的學生們提出了很多論文題目,包括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外交政策、區域發展情況、性別平等、社會民生等等話題。中國值得研究的東西太多,這也促使我不斷更新自己對中國的認知。研究中國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作者為俄中友好協會副主席、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東方學院主任,本報記者屈佩採訪整理)

  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南韓)張世政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不僅僅發生在城市,深刻的變化同樣在農村各地呈現。如今,中國更加注重科技創新,以技術創新驅動産業高品質發展。中國的滄桑巨變,離不開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勤勞奮鬥

我父親酷愛中國文學,兒時家中客廳總懸挂著寫有中國唐詩中經典詩句的字畫,其中杜甫的詩句最多。我從小就學習背誦這些詩句,對中國文化有了親近感。

1987年填報大學專業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國立漢城大學(現稱首爾大學)中文系。讀書期間,通過報紙和電視節目,我了解到越來越多有關中國發展的消息。我總想著,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實地感受中國的變化。1995年,我在南韓中央日報社工作時,首次海外旅行到的就是中國。除了參觀嚮往已久的長城、故宮、華清池、西安明城墻等中國歷史文化遺址,北京三環主幹道的快速建設,拔地而起的高層建築,處處充滿了發展活力和希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1998年,我到上海浦東參觀訪問。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讓我感覺黃浦江就像一條即將騰飛的巨龍。

2007年,我開始擔任中央日報社駐華記者,逐漸對中國有了更立體和全面的認知。其間,我走訪過許多城市和農村。尤其農村的發展面貌令我驚喜。田地裏,農民們在辛勤勞作,一片豐茂的景象。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不僅僅發生在城市,深刻的變化同樣在農村各地呈現。

如今,中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在短短幾十年內成功使數億人口脫貧。以政府為主導,中國有計劃、有組織地扶貧開發,尤其是近幾年精準脫貧方略的實施,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有益經驗。

我去西昌採訪過嫦娥探月工程,也參觀過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IT企業,還去北京中關村與創業的年輕人面對面交流。科技創新、企業做強、大眾創業,中國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充滿了活力和潛力。中國在轉向現代化工業國家的過程中取得顯著成就。如今,中國更加注重科技創新,以技術創新驅動産業高品質發展。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正展現出越來越開放的姿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僅對中國經濟社會本身,也對經濟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海進博會等等,在中國見證並報道這些盛會,展現中國張開雙臂擁抱世界的風貌,是我記者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的滄桑巨變,離不開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勤勞奮鬥。中華民族有著不畏懼任何困苦與磨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希望通過更多報道,為南韓民眾更好地了解中國打開一扇窗,增進韓中兩國友誼。

(作者為南韓中央日報社論委員,本報記者陳尚文采訪整理)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講述親歷故事見證輝煌歷程(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