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用什麼方式和孩子聊病毒
一場新型肺炎疫情,延長了春節假期,也打亂了諸多家庭原有的安排。
教育部已經發出了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林春説,其實,家長可以在這個難得充裕的共同時間裏,對孩子做好啟發、引導和教育。
因為教育,不一定非要發生在學校。
和孩子聊聊科學
疫情期間,家長不用在孩子面前裝作滿不在乎。焦慮和恐懼都屬於正常反應。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疫情未緩解,戶外還不安全,出門玩耍有傳染風險。
孩子會恐慌。有些家長一邊告訴孩子不要害怕,一邊自己卻緊張得不行,這給孩子傳遞的是矛盾的資訊。林春建議,家長要承認並接納自己的恐懼,也讓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緊張情緒,用科學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學習的合理安排來規避風險,降低恐懼情緒。
那麼,阻礙孩子出去玩的那個“敵人”是什麼?借此機會,家長剛好可以和孩子好好聊聊科學。
少用抽象名詞,多用具體比喻。告訴孩子病毒的類型、病毒傳播的途徑、病毒感染細胞的方式,也可以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保護自然生態的意識。如科幻作家、童行書院創始人郝景芳所説,世界確實有危險,但知識讓我們不害怕。
同時,家長也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人類對病毒、對自然的認識還不夠深,很多東西都有待進一步探索。這樣循循善誘,能激發孩子對自然、對科學的好奇心。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史佔彪還建議,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少看電視和手機,保持自身情緒的穩定,做好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的推動者。“孩子們是在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通過一起做家務、一起討論和商量家庭有關安排等方式,也能推動孩子在特定的歷史和環境背景下得到成長。”
不用避諱生命教育
新型肺炎疫情,已經帶走了一些人的生命。新聞滾動播放,孩子也能感覺到今年春節的氛圍和往年不一樣。如果孩子問起死亡是怎麼回事,家長要如何回答?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黃崢説,家長要重視孩子對生命與死亡問題的關注,溫和、耐心、正面地回答,減少孩子的疑問和恐懼,讓孩子獲得成長的機會。
其實大約四五歲開始,孩子就知道死亡的存在。當孩子産生跟生命與死亡有關的問題和困惑時,家長不該簡單粗暴地否認、拒絕。態度比語言更能傳遞真實的資訊,如果家長聽到跟死有關的問題就特別煩躁、厭惡,讓小孩子別亂説、別瞎想,不僅不能阻止他們瞎想,還會讓孩子意識到大人其實也非常恐懼死亡,更增添孩子的焦慮。
黃崢表示,要根據孩子年齡段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方法來説死亡這件事。學齡前孩子需要更確定的資訊和對心理安全感的保護。家長可以以安撫和保證為主,比如,只要做好防護,就不會有事。對於學齡兒童,家長可以適度與其進行更充分交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講述生命從哪來、到哪去,讓孩子了解生命的唯一性和可貴性。
林春強調,在孩子面前,家長不僅僅是教育者,還要做好觀察者、陪伴者、示範者和引領者。“生活就是教育。”他強調。(本報記者 張蓋倫)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疫情當前用什麼方式和孩子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