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重慶“慢城”:鄉村振興有了新載體

深冬,數萬畝橘林霧靄朦朧,村中嫋嫋炊煙、溪水潺潺,白墻素雅的秀才灣、紅磚原色的石廠灣等巴渝民居佈局錯落有致,遊客能下鄉度過一段慢行、慢娛、慢生活的別致時光……

農旅深度融合,讓重慶長壽區有了一座“慢城”:在這裡,鄉村裏的林田村落、農特産品都“活起來”了,城裏人有了“歇歇腳、深呼吸”的好去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讓鄉村振興有了新載體,按下了發展的“升級鍵”。

鄉村“慢生活”

辟出農旅融合新空間

作為重慶市鄉村振興的試點項目,剛開園的長壽“慢城”,“慢”是主基調。這裡突出“慢運動”的細節,讓遊客放鬆心態,有時間細品鄉村美景。“在‘慢城’裏,我們沿蔡家河兩岸佈置濕地公園,沿岸13公里步道串起8個親水準臺,並配以菖蒲、荷花等觀賞植物。”負責“慢城”建設的長壽區城鄉統籌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宗華東説,我們“多設人行道,少設車行道”“依山就勢多建彎路,少修直道”,就是要滿足遊客“慢慢看、慢慢走”的旅遊需求。

這裡突出“慢休閒”的理念,“慢城”第一期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在其核心區內,有4萬多畝成片橘林,經過整修改造,人行便道穿插林間,遊客可以放下匆匆步履,觸手可及鮮果,花香就在鼻尖……在“慢城”,“慢”無處不在。“連我們這裡的柑橘,都是晚熟品種,比普通品種晚兩三個月上市。‘慢’卻不影響品質。”當地農民笑言。

長壽地處渝東北,史稱“天府膏腴之地、川東魚米之鄉”,自然親切的田園風景、千姿百態的自然生態、豐富多彩的鄉土情趣,給“慢城”建設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與緊張忙碌、快節奏的都市生活正相反,鄉村倡導‘慢生活’,有更多空間供人散步、有更多綠地供人休閒,正好能開闢農旅融合新空間,這也是我們推動‘慢城’建設的初衷。”長壽區區長巴川江説。

在長壽“慢城”建設中,四個系統相互包容,共生發展,一是優美的生態系統。以萬畝橘園為本底,構建綠色生態基底。二是鄉風濃郁的生活系統,打造“一灣一景”的“慢生活”村景。三是休憩的慢行系統,慢行步道與自行車道相互配合,形成慢行線路。四是深度體驗的文娛系統,佈局了君子山居民宿區、陶藝手工文創區等。

在長壽,“慢城”發展正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傳統川東農村裏,一個“灣”就是個農民聚居點。“我們重點挖掘各‘灣’歷史文脈,保護好建築民居、傳統文化。”長壽區龍河鎮黨委書記鄒翔名介紹。

“慢城”中主打“白墻青瓦素雅風”的秀才灣,就沒搞大拆大建,而是挖掘出“耕讀傳家”的文化內涵,將有百年曆史的保合書院原址修復,可供中小學生研學體驗,感受體驗詩、書、禮、樂等傳統文化。

同時,別致的“院落小品”隨處可見。在保持紅磚原色風格的石廠灣,錯落分佈著18棟紅磚農居,農家的磨盤、斗笠等傳統農具被細緻擺布,讓下鄉體驗鄉村生活的遊客感覺很是親切。

從“一産為主”到“三産融合”:

鄉村振興按下“升級鍵”

在長壽“慢城”,登高俯瞰,橘林一眼望不到盡頭,平整的機耕道、人行步道深入田間,金橘已挂滿枝頭……這正是“慢城”的綠色本底。

“這些年為推動柑橘産業發展,我們沒少想辦法:一方面引入業主規模流轉土地,提高柑橘産業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水準,如今柑橘畝産值在8000元以上,在全市處於較高水準;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果汁加工業,不斷提高柑橘産業附加值。”鄒翔名告訴記者。

“把農産品價值‘吃幹榨盡’,還只是産業發展的‘初級版’;而把橘海美景、橘鄉風貌的價值挖掘好、利用好,才算是按下了鄉村振興的‘升級鍵’。”長壽區委書記趙世慶介紹,伴隨著“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的過程,激活的是新産業、新業態,提升了鄉村産業的層次和水準。

“山村裏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遊客一大早起床,就能聽見鳥兒在窗外的枝頭鳴叫。”鄒翔名説,這正是“慢城”發展正在挖掘最大的價值,涵養出的美麗山水就是市場的“賣點”。

“從小到抱枕、服飾等有趣的文創産品,大到鄉村民宿、鄉村露營、野外攝影等旅遊産品……圍繞鄉村‘吃住行、遊購娛’的産業鏈上,有不少潛力可挖。”宗華東説,通過與專業人才合作,公司已推出了5大類72個品種的“慢城”文創産品。其中,借著秀才灣的歷史故事,開發出“小秀才”等卡通飾物,就很受遊客歡迎。

也有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帶著資本、經營理念來到“慢城”,民宿、垂釣、親子遊樂等業態不斷被開掘出來。在保合村,“茶語原舍”的店招就格外顯眼。去年10月,張慶華在這裡開起了一家以茶為主題的鄉村民宿。

“品茶休閒與鄉村‘慢生活’相得益彰。我們將一樓設計為茶室,遊客能品茶、聊天;二樓可看湖景,滿眼都是秀麗風光;三樓則是客房。”張慶華説,遊客擺上一張小方桌,細品慢飲,會有“回歸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親切感覺。

鄉村資源得以盤活

農民搭上發展“快車”

當地農民也在參與“慢城”建設,不少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找到了創業、創富的新思路、新出路。

在保合村李家灣,村民但小蘭就把自家院壩修葺一新,房前屋後還細心地擺上了一盆盆鮮花。“我們家的鄉村民宿馬上就要開張了,一共8個房間。”但小蘭一家過去在城裏打工,看著“慢城”發展紅火,毅然選擇回鄉創業,要在家門口吃“旅遊飯”。

“過去,農民外出使不少農房長期閒置。現在農民既可以自己經營民宿,也可以改造成為‘共用農莊’,租賃給企業統一經營。”保和村支書劉青松説,例如村民楊東聖家的農房,就被流轉給旅遊企業改造為“親子民宿”,一年租金有4000多元。

更多的農村資源也被利用起來。在保合村,一個“星空露營”項目剛剛投入使用,以前萬畝橘園旁的空地、荒地也被整治、盤活,可供遊客搭建戶外帳篷、露營休閒。“把頭一倒,聞著花果的香氣,仰視浩瀚的星空,真是愜意。”

村集體經濟組織也打算把“慢城”品牌用好用足。“為了把‘慢城’打造好,我們成立了專門的運營公司,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集體資源、資産統一‘打包’,入股到企業中,每年可以獲得利潤分紅。”宗華東説。

幫助村民、村集體經濟組織“抱團”成長,還體現在一個個項目、一個個細節之中。宗華東説,“慢城”統一開發了遊玩服務平臺,遊客一點手機小程式“村遊錦囊”,“慢城”裏的推薦線路、業態佈局、文創特色産品一目了然,農民創業者能“坐在家門口,歡迎遊客來”。(記者 李勇 李松)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重慶“慢城”:鄉村振興有了新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