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來華留學生:理解中華文化逐漸愛上中國

17歲那年,我到中國讀高三,喜歡上了中國舞蹈、中國歷史、中國古裝劇。中國文化在我看來,就像是個永遠猜不透的謎題。

我父母在年輕時就到了中國,他們希望我也體驗不一樣的文化和生活,學會另一門語言,與普通的美國人擁有不一樣的人生經歷。就這樣,我在中國出生了。

父母為了表達對我的期望,在我剛出生就給我取了“中美”這個名字。媽媽當時看著懷裏的我,就覺得中美之間的友誼應該像這個剛出生的小嬰兒一樣純潔,希望我在將來能為中美之間的友誼作出貢獻。我小時候,父母因為工作回到了美國。媽媽為了讓我克服語言環境的困難,在英語環境中堅持學習漢語,看中國的動畫片和中文的兒童讀物,一直到我17歲時選擇回到北京讀書,漢語能力得到了鞏固,我也開始理解中華文化的底蘊和內涵,並逐漸愛上了中國。

8年後的今天,我依然在北京生活。而我命運的軌道離不開我這8年生活中的重要成員,她就是我的“中國媽媽”。

高三那年,我有機會到北京留學,這段經歷改變了我的人生軌道。到北京後,我興奮地穿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中的校服,也住進了中國家庭,認識了“中國媽媽”。

在中國家庭生活中體會到的酸甜苦辣,是我事先沒有料到的。剛開始,我有些心高氣傲,覺得我練習漢語這麼多年,融入中國家庭會非常容易,但隨著時間推移,我慢慢發現,漢語説得好,並不代表懂中國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會説錯話,讓場面有些尷尬,但中國媽媽並不將這些放在心上。她每天不僅要工作,還要做很多家務,即便如此,每天晚上都會花幾小時輔導我的漢語作業。

我在中國家庭中感受到了溫暖和幸福,很是自在開心,因此我選擇報考中國大學,選擇學舞蹈。中國媽媽為了讓我保持良好的身材,全家人都吃健康食物。每天的家庭任務都是減肥。

作為美國人,我一方面羨慕中國孩子能享受到父母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愛,另一方面我也學到了不一樣的家庭觀。孩子的事情就是父母的事情這樣的價值觀,讓我自然地生出“反哺”之心。到現在我都會覺得,父母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父母需要幫助時,作為被他們精心照顧的孩子一定要挺身而出,這種能為家庭出力的責任感讓我很是滿足和充實。

我的中國父母打開大門,前後接待了20多位像我這樣的來華留學生。住在中國家庭的這段經歷不僅讓我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熏陶,給了我家庭的溫暖,更讓我懂得要去幫助別人。

我希望將來也能和我的中國媽媽一樣,給留學生們一個家,為他們創造有人情味的學習環境,並讓他們也在中國找到自己的夢想。

現在,無論我去哪,都會記得給中國媽媽帶她最喜歡的小禮物。在她家裏的冰箱上,貼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冰箱貼,那是留學生們在世界各個角落對她表達的滿滿謝意。

(作者曾就讀于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來華留學生:理解中華文化逐漸愛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