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寶雞,一座被文化浸潤的城市

寶雞是華夏文明之源,是炎帝故里和周秦文化的發祥地,這裡不僅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也孕育産生了源遠流長、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寶雞古稱陳倉、雍州,古華夏九州之一,中華文化重要支脈寶學(寶雞之學)所在地,有八千多年文明及2770餘年建城史。寶雞文化燦若繁星。佛文化:釋迦牟尼唯一的佛指骨舍利藏于扶風法門寺,這裡是世界公認的中國佛都;道文化:張三丰修道于金臺觀,長春真人丘處機隱修于龍門洞;儒家文化:被世人稱為“中華尊師第一人”的燕伋是漁陽(今寶雞市千陽縣水溝鎮燕家山)人,留下燕伋望魯的千古美譽;鎮國之寶石鼓、何尊、毛公鼎等皆出土于寶雞……

寶雞,這片被周秦文化浸潤的土地,既是我國的民間工藝美術之鄉,又是社火藝術之鄉,這裡從不缺少民間智慧和文化的傳承。從鳳翔彩繪泥塑、木版年畫,到千陽刺繡、隴縣社火、精怪剪紙,寶雞民間文化像一個個閃耀的珍珠,鑲嵌在寶雞這塊文化的熱土上,更是寶雞的一張張精美的“文化名片”。在2018年農曆狗年的央視春晚中,寶雞鳳翔泥塑“旺財狗”被作為原型,製成舞蹈服裝,在央視的舞臺上亮相,這是繼鳳翔泥塑“鳳尾雞”連續登上央視春晚和央視元宵晚會後,寶雞民俗文化再一次登上央視春晚的大舞臺。早在多年前,寶雞的刺繡布藝豬、泥塑馬、泥塑羊、泥塑豬就分別登上了中國生肖郵票和郵政明信片,隨著一張張郵票和明信片享譽全國乃至世界。

“炎帝故里”“周秦老家”,漫長的歷史在寶雞這塊土地上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帝王將相、文人騷客……一代代寶雞人在這裡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傳説;民俗淳樸、底蘊深厚,社火、泥塑、草編、刺繡,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古棧道、五丈原、和尚原等古戰場為絢麗的寶雞文化平添了幾許厚重的滄桑。

為了讓古老文化煥發新的活力,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文化産業振興工程,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重點産業園區和項目建設,積極開展對外文化産業招商引資,著力打造姜炎文化、周秦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品四大文化品牌,一些非遺項目如泥塑、刺繡、馬勺臉譜等已經初具産業規模。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進入新時代,寶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民間文化還將積極搭上現代文化藝術和旅遊的發展快車,讓曾經承天地之恩澤,得千渭之浸潤的寶雞,實現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的華麗轉身。積極探索“非遺”與教育,“非遺”與現代舞臺藝術、“非遺”與民俗旅遊資源的整合利用,對一些具有市場潛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努力實施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強市的華麗轉身,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産之城,守望精神家園,傳承華夏文明,展現新時代、新氣象、新寶雞。

眼下,寶雞文化産業發展大會即將於11月8日召開,全國知名文化學者將齊聚這塊寶地,攜手並肩為寶雞文化産業大發展獻計獻策,這場大會必將如一塊磐石,激蕩起寶雞文化大發展的一池春水,寶雞也必將再次在歷史中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寶雞新聞網記者 惠耀輝)

 

來源:寶雞新聞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寶雞,一座被文化浸潤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