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

“廣州+”朋友圈不斷擴大 珠三角城市合作形成新格局

9年前,國內首條城際地鐵——廣佛地鐵開通,如今日均客流量已達54萬人次;近段時間,廣州與佛山、東莞、中山、肇慶等珠三角城市頻頻牽手,産業合作全面加強……交通連接,讓珠三角變得越來越“小”;産業協同,讓珠三角變得越來越“大”。廣州與珠三角其他城市,正衝破地理界線實現跨界合作,協同帶動珠三角城市轉型升級。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廣州,在城市群聯動發展方面大有可為。《中共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廣州市推動“四個出新出彩”行動方案的通知》提出,不斷強化廣深“雙核聯動”,深化珠三角城市戰略合作,加快推進“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更深層次▶▷

  從廣佛同城到廣佛融城

以前,廣佛地鐵讓“廣佛候鳥”朝起赴廣州工作,晚歸返佛山居住的願景成為了現實;現今,廣佛兩市以廣州南站為對接點,瞄準的是産業的加速融合。

從開通之初的10.1萬人次,到如今實現日均客流量54萬人次,這是國內首條城際地鐵——廣佛地鐵開通運營9週年的成績單。

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看來,上述數據的取得得益於廣佛融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兩地政府共同謀劃的階段。

這種謀劃,從兩地的産業佈局可見端倪。廣佛兩地提出共建“1+4”高品質融合發展試驗區,圍繞廣州南站,整合廣州南站、荔灣海龍片區、佛山三龍灣等平臺,選址共建廣佛融合先導區。

廣佛推動更高層次的同城化建設,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廣佛同城化建設已從“市場自發互動”“同城化合作”邁向了“融合共建”的新階段。

《廣州市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行動方案》提出,強化廣州—佛山極點帶動作用,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並對廣州提出了“全力提升經濟中心功能”的目標。該方案明確要求廣州建設先進製造業強市,並與佛山共建萬億級産業集群。

去年12月,廣佛正式簽署《深化廣佛同城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市將聚焦先進裝備製造、汽車等産業,共同打造若干個萬億級産業集群,推動産業協同發展全面上新臺階。

今年5月,廣佛同城化黨政聯席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廣州市、佛山市合作共建先進裝備産業集群的工作方案》等四個方案,宣佈兩市將共同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産業四個萬億級産業集群。

廣佛兩地的合作,不僅僅局限于産業及邊界地區。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李立勳認為,同城化是格局化的概念,邊界鄰接地區的合作很重要,但只是其中一部分。

更廣範圍▶▷

  “廣州+”推動城市群協同發展

除了佛山,珠三角等城市也希望加入“廣州+”朋友圈。

9月,廣州東莞兩市簽署深化重點領域合作協議、廣州開發區東莞水鄉經濟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這並不是兩市合作的孤例。此前,東莞濱海灣新區與南沙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雙方決定加強規劃、交通、産業對接協同發展,在深化港口航運合作、共建創新走廊重大平臺、推動體制機制創新與政策創新共用、弘揚嶺南水鄉特色文化等方面加強合作。

對比兩例合作,全方位協同成為關鍵詞。這也是廣州與周邊城市合作的真實寫照。

珠江西岸,廣州在建的地鐵18號線規劃延伸至中山、珠海,把這兩座城市拉進了廣州中心城區朋友圈。

廣中合作由來已久,互動越來越密切。2018年底,兩市更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商定在重大規劃銜接、基礎設施對接等六大領域深化交流與合作。與中山毗鄰的珠海,同樣不遑多讓。同處珠江口水域的廣州港和珠海港,也在去年簽署港口合作發展協議,共同加快打造世界級樞紐港口群。

軌道交通的銜接,是廣州與灣區內其他城市緊密相連的方式之一。

《廣州市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行動方案》提出,要加快廣州地鐵線網向周邊城市延伸。對此,廣州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建隆表示,廣州地鐵集團將在強化軌道交通線網的“內通外聯”上發力,逐步實現與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清遠等周邊城市軌道交通上的無縫聯接,力爭實現“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灣區軌道交通新模式,引領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

交通要素是區域合作的優先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近段時間,廣州頻繁與江門、肇慶等城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産業協作等方面加強合作。

10月31日,廣州與江門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兩市比較優勢,深化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産業協同、文化旅遊、公共服務及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等領域合作,實現共贏發展,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作出新貢獻。

終極目標▶▷

  推動大灣區合作共贏

從廣佛全域同城化,到“廣州+”朋友圈的擴大,城市合作成為了城市轉型升級的主旋律。對於廣州,城市合作有何特殊意義?

《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快廣佛同城化發展,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樞紐型基礎設施、世界級産業集群和開放合作高端平臺,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産業基地,打造服務全國、面向全球的國際大都市區。

當前,大都市區成為城市區域參與全球競合的重要形式,倫敦、紐約、巴黎等國際領先城市紛紛推進大都市區建設。廣州同樣提出研究編制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廣州大都市區規劃。

“在珠三角以多核心強聯繫為特徵的城市群作用下,珠三角都市圈空間結構的重構特別明顯,無論是廣佛都市圈還是深莞惠都市圈,城市連綿區再結構化後,其結果都不是都市圈典型的圈層結構,而是兼有圈層性和網路性特徵。”馬向明認為,隨著大灣區時代的到來,“排隊吃飯”變成了“圓桌吃飯”,各個城市圍灣而坐,一個更加平等化、網路化的城市群時代將會加快到來。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進一步分析,廣州等大城市的功能佈局優化,反映出區域合作正進一步加強。“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職能、産業分工將會進一步細化。廣東的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突出,只有適度的合作,讓廣州這類大城市把一部分的發展機會轉讓給周邊城市,珠三角城市群才能協同發展。”

李曉江建議,廣州應定位高端職能,主要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最主要的是生産性服務業。同時,發展一部分的高端的、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製造業,“誰都可以幹的事情,廣州不要去幹”。

專家觀點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

  城市轉型核心是從要素驅動轉向品質引領

廣州、深圳等城市長期承擔了過多的功能與使命,這也導致這類大城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強調什麼資源都要、什麼産業都要強。“中國的資源配置導致兩個最重要的流動性都只保留在了特大城市中,一個是資本流動性,一個是社會流動性。”李曉江認為,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治理能力和社會文明程度都沒法適應規模和速度的增長。這就使得廣州這類大城市,需要經過不同階段、不同時間長度的多次調整來不斷地優化。至於解決辦法,李曉江認為,第一是疏解核心城市的功能,包括規劃管控、行政管控、經濟調控;其次是優化區域佈局。

“我們當前提經濟高品質發展,于城市佈局而言,就是要對城市的發展進行管控與協調。”李曉江説。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標桿,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戰略先後出臺。李曉江注意到其中主題詞的差異:京津冀是“協同”,長三角是“一體化”,大灣區是“合作共贏”,主題詞的不同反映了三個區域發展方向的不同。“京津冀的問題是發展差距過大,需要增強協同。長三角有很好的基礎,要再上一個臺階,所以是一體化。對於大灣區,維護好“一國兩制”,承認差距並充分利用好彼此獨特的優勢,是大灣區合作共贏的核心基礎。”

從供需關係來講,核心城市或頂端城市永遠是稀缺資源。李曉江認為,一個健康的城市體系,應該是大中小城市各得其所,機會和成本相匹配。此外,城市轉型的核心,是從要素驅動轉向品質引領,從生産型轉向服務型,尤其大城市一定會快速地轉向服務經濟和新經濟。相對於世界核心城市,珠三角地區的現代服務業水準與世界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廣州、深圳第三産業比重相對低於香港、北京、東京、巴黎等城市。李曉江認為,種種現象表明,區域轉型是粵港澳大灣區不可回避的趨勢。

南方日報記者 柳時強 鄭慧梓

來源:南方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廣州+”朋友圈不斷擴大 珠三角城市合作形成新格局)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