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非遺服飾秀點亮北京中軸線

伴隨著優美的箜篌表演《絲路箜篌》,幾名頭戴金冠、手擎華蓋、身著紅色刺繡長裙的模特款款登場,拉開了“敦煌遺韻”主題服飾秀的序幕。面紗朦朧、長裙飄逸的少女,穿著白色華麗斗篷的貴婦,手持長劍、披著黑色披風的女俠……一個個兼具古典美與現代時尚氣息的形象,宛若從畫中走出,讓人領略到千年敦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典雅雋美的東方時尚魅力。

10月18日,2019年度“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服飾秀”在北京景山公園壽皇殿開幕。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展示研究中心的品牌活動之一,“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舉辦。從18日至24日,14場不同主題的服飾秀展演相繼登場,融匯蘇繡、廣繡、緙絲、盤金、盤銀、編結、京繡、土布製作技藝、南通藍印花布、傳統棉紡織技藝、黃梅挑花、陽新布貼、苗族挑花、廣彩瓷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為觀眾奉上精彩的文化藝術盛宴。

開幕當晚呈現的兩場服飾秀為“敦煌遺韻”和“雅魯藏布”。設計師熊英從敦煌壁畫中攝取靈感,將緙絲、蘇繡、羽繪等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推出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時尚作品。

“‘衣食住行’中,衣是排在最前面的,服飾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國家和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體現。”熊英説,“我曾多次帶著自己設計的服飾站上世界舞臺,展現獨具韻味的東方之美,贏得國際時尚界的讚賞。”在她看來,非遺是最具表現力的文化瑰寶,在服飾中融入非遺元素,既能賦予服飾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文化內涵,又能讓非遺在當代實現傳承、創新和發展。

“雅魯藏布”服飾秀由北京服裝學院教授、中國針織服裝設計研發中心主任郭瑞萍領銜打造。“我們團隊先後4次赴西藏山南考察,深入挖掘山南地區的服裝形制、紋樣圖案、布料材質和手工技法,用現代審美語言和工藝技術重新詮釋山南各民族、各區縣的服飾和習俗,打造出兼具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的服飾系列。”

郭瑞萍介紹,山南紡織非遺資源豐富,擁有國家級紡織服飾非遺傳統技藝3項、自治區級4項、市縣級5項。這些技藝世代相傳,不斷改進,迄今依然是當地藏民重要的謀生和就業手段。此次項目從“傳統工藝傳承與設計創新”入手,一方面著力梳理非遺傳統手工藝文化脈絡,形成文字、影像資料,另一方面從創新傳承的角度設計監製了70多套服裝及22件服飾配件,既有精緻的禮儀盛裝,又有實用的商務、通勤服飾。

“與其説這是一場秀,我更願意稱之為一場山南非遺的日常之旅。因為設計不是為了少數人的秀場,而是為了大眾的日常生活,是美好的人間煙火。”郭瑞萍説。

今年的活動中,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服裝服飾和創新設計項目佔到演出的半數。彝族“擦爾瓦(彝語音譯,披肩的意思)”、蒙古族毛皮刺繡、赫哲族魚皮衣、藏族氆氌等登上非遺服飾秀的舞臺,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服飾秀最大的亮點是非遺項目和傳統手工藝的創新。“青出於藍”系列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吳元新與設計師林棲共同設計,將科技纖維圖層、功能性布料、蕾絲等現代西式布料與傳統棉麻印花布拼接,並對印花花型進行創新,融入星空宇宙等現代元素。“絲墨停雲”系列設計師孫雪飛將盤扣設計成可拆卸的配飾,如腰帶、項鍊、胸針等,解決了傳統盤扣不能洗滌的問題,同時改良了設計,將盤扣圖形面積加大,增強了盤扣的裝飾功能。

今年“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北京主會場活動首次走出恭王府,在景山公園中軸線舉辦。景山壽皇殿建築群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過程中騰退規模最大的一組古建築群,去年底對遊客開放。它的回歸實現了中軸線文物的整體亮相。此次非遺服飾秀是景山壽皇殿開放後迎來的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展示活動。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非遺服飾秀點亮北京中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