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靖邊趙莊村發展特色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脫貧致富

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

榆林靖邊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的過渡地帶,乾旱缺水的沙土地,卻是孕育穀子、馬鈴薯和山藥的沃土。十月是豐收的季節,高家溝便民服務中心趙莊村的村民們刨土、裝框再裝車,正忙碌的收穫山藥。今年市場行情好,客商早早就等在地頭收購。

1

金秋十月,航拍靖邊縣高家溝便民服務中心趙莊村,黃澄澄的穀子成熟了,一派豐收的景象。齊帥旗/攝

“今年種了220畝山藥,畝産將達到6000斤左右,雖然受倒春寒的影響,産量略有下降,但今年的價格高於去年,除去各方面成本,預計每畝純收入在7千元左右。”趙莊村駐村幹部賀美榮介紹。

趙莊村是省級重點貧困村,以前當地農民靠養羊、種玉米為生,收入來源單一。近年來,該村在幫扶單位、扶貧幹部和村兩委的帶動下,建立村集體經濟,引導農民集中連片發展高效特色種植産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轉觀念 讓群眾主動作為

趙莊村地處偏僻山區,土地資源豐富,但是農業現代化建設嚴重滯後,基礎設施薄弱,甚至連地膜都沒有得到普遍推廣,加上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轉變傳統觀念迫在眉睫。

“一提到發展致富産業,他們想的就是靠項目靠補貼,主動作為的不多,用心用力不夠,産業發展不起來,就不能建立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賀美榮説,“貧困戶得到的大部分是物質幫助,無長久的致富産業而難以脫貧,即使有個別人有想法,又因缺乏資金、技術和銷路,不敢投入,難以實施。”

2

駐村幹部賀美榮介紹趙莊村通過産業發展實現脫貧。賀冬鵬/攝

窮則思變,要想建立脫貧長效機制,産業是基礎。但是發展什麼産業、怎麼發展,如何帶動群眾主動參與?個個都是需要破解的難題。

扶貧先扶志,轉變思想觀念是關鍵。

為了讓群眾快速轉變觀念,發展現代農業,2017年賀美榮組織趙莊村5名種植大戶到山東壽光參觀學習,讓他們親眼目睹一畝番茄能産6000斤,辣椒、茄子樹長得像桃樹一樣高,一畝地可以做到年入10萬元。“那次考察震撼了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景象就實實在在的擺在了眼前。”賀美榮説,考察回來後,村民很快形成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共識。

調結構 為長效脫貧“造血”

2017年,經對全國西瓜市場調研評估,趙莊村決定發展季節性西瓜産業。

“當年試種了84畝小拱棚西瓜,利用提早20天上市的時間差,沒等外地客商來收購,就以一斤5毛至1元的批發價銷售一空,畝産值達4000多元。”賀美榮説,今年種了360畝,畝産值達5000多元。

靖邊縣晝夜溫差大,經過檢測,趙莊村的土質疏鬆、含鉀量高、地下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特別適宜地下根莖類作物生長。於是,村裏引進白玉山藥品種,為貧困戶拓展了增收渠道。

3

趙莊村村民正在收穫白玉山藥。賀冬鵬/攝

“去年有11戶參與種植,其中有5戶鞏固戶,2戶貧困戶,共種植了150畝,年底山藥長勢大好,挖出來粗細均勻,肉質潔白,粘稠度濃,一畝地挖了有六七千斤,每斤賣2.5-3元左右,每戶收入了差不多十萬元。”趙莊村致富帶頭人、原村支書任強介紹,看到山藥這麼能掙錢,今年又有5戶參與進來,種植面積也一步步擴大。

在趙莊村,以傳統方式播種的穀子,也通過機械改良,實行全覆膜滴灌種植,提高了生産效率,增加了産量,實現了增産增收。

合作社為集體經濟“健骨”

在發展過程中,趙莊村領導班子深深感受到,單、散無法適應市場經濟,只有抱團發展才能壯大集體經濟。

2017年底,趙莊村加快推進“三變改革”,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實行“村社合一”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將村集體50畝耕地、363.38萬元資金、資産及資源投資入股到合作社。同時,鼓勵群眾以土地、資金、農機、勞力等形式入股,形成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

4

農民在地裏收割穀子,車上滿載著沉甸甸的糧食。賀冬鵬/攝

“合作社成立後,就有24戶農民籌集了11萬元,流轉150畝土地入股。”任強説。合作社對於集體經濟的引領至關重要,趙莊村在具體操作中,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行銷的“六統一”模式,共同發展種植穀子、山藥等産業。

截至目前,趙莊村原有貧困戶36戶129人,經2018年退出後,還剩6戶11人。該村通過“三變”改革和産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資本增值、集體增收、農民脫貧致富的新局面,成為靖邊縣産業扶貧的樣板村。(劉彬)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