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陜西定邊:黃土高原上“生死三兄弟”的扶貧路

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

秋楓紅葉十月天,在黃土高原腹地的溝壑之間,曲折蜿蜒著一條12.2公里的嶄新柏油路。這條每隔十幾到幾十米就有一個彎道的通村路有一個特殊的名字:“三兄弟路”,而這個名字的背後深藏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扶貧故事。

翻滾的車子

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新安邊鎮後崾先村有總人口726人,其中貧困戶192人,接近總人口三分之一的貧困戶讓這個村莊成為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

2017年7月14日,早上6點天剛亮,定邊縣公安局駐新安邊鎮後崾先村的扶貧幹部張海升、武三衛、陳根田如往常一樣,6點半從村委會出發前往呂水口組進行入戶走訪,在返回村委會的途中,意外卻發生了。

1

意外發生的路段。賀冬鵬/攝

“不知道路上坑裏有油還是積水,轉彎迂迴的車子失控了。”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武三衛站在事故發生地,跟採訪團講述當時的場景:“車子像皮球一樣順著路面下滾了20-30米,一下子衝出路基翻進了旁邊70多米的深溝。”

後崾先村“第一書記”張海升回憶當時的場景仍心有餘悸:“車翻下去頭朝下卡住了,我醒來後爬出去,一直爬到公路上,攔住一輛車通知了村委會,大概20分鐘後他們趕來,我滿臉血混著土,他們都沒有認出我。”

2

後崾先村處在黃土高原的溝壑之間。陳榮/攝

據了解,後崾先村共有九個村民小組,各小組之間互通路都是沿山繞行的土路,該路段是後崾先村向南延伸的一條重要通村公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祖祖輩輩都走著這條坡鬥彎多的土路,時寬時窄,坑坑洼洼,車輛開過灰塵漫天,下雨天更是泥濘難以出行。

3

武三衛向記者講述村莊的變化,臉上泛起笑意。賀冬鵬/攝

就在這樣的路段發生意外後,受傷最重的武三衛被當地群眾從溝底抬上救護車,送往距離較近的寧夏銀川醫院接受治療。全身頸椎胸椎等部位20余處骨折,前後經歷7次手術,現在的武三衛需要拄拐走路,頸椎無法活動,被診斷為6級殘疾。“正常是不可能了,不過幸好還活著呢。”武三衛面對鏡頭苦笑道。

“村上這幾年變化不少”

事故發生後,2017年9月,張海升、武三衛、陳根田協調縣扶貧辦實施後崾先村的前哨頭至後哨頭道路修建、前哨頭至二渠子的道路修建,目前已完成共計8.2公里;2017年11月,張海升等協調縣發改委招標,修建前哨頭至前呂水口道路共計4公里,這條總長12.2公里的柏油路,讓100多戶500多人受益,這條路也被命名為“三兄弟路”。

4

“生死三兄弟”在路碑旁合影,身後則是新修的柏油路。從左至右依次為:陳根田、張海升、武三衛。賀冬鵬/攝

隨著“三兄弟路”的修建,後崾先村的扶貧之路越走越“紅火”。“以前吃水,家裏好了開著三輪車去鎮上拉,不好了趕著毛驢去溝裏馱水吃。”後崾先村宗小澗村村民畢旭霞説,現在不僅道路硬化,而且家家戶戶都有水窖,完全滿足吃水和用水需求。

5

張海升向採訪團介紹村裏基本情況。賀冬鵬/攝

“以前家裏的燈只能照明,甚都幹不了。”張海升表示,2017年初村裏向電力局爭取,對7個自然村共7.5公里高壓線路進行了改造,現在村裏家家戶戶冰箱、洗衣機,甚至空調都可以帶動使用。

基於當地産業發展實際,後崾先村在傳統種植紅花蕎麥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我算了一筆賬,全村有3000多畝紅花蕎麥,每畝産600斤蕎麥,每斤蕎麥可以賣1.3元,一年就有234萬多元的收入。” 張海升鼓勵村民發展種植業的同時,還發展養殖業,目前該村有24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其中養羊16戶,養驢7戶,養蜂1戶。

通過對症幫扶,2018年底,後崾先村累計脫貧39戶189人,目前在冊貧困戶3 戶 10人。“現在村集體經濟有光伏發電項目收入,還有互助資金協會利息收入,2018年春季積極爭取了坡改田項目4980畝,計劃繼續擴大紅花蕎麥的種植和引進産值高的農作物,實現機械化種植,減輕村民耕種工作量,促進村民增産增收。”後崾先村黨支部書記呂耀國向記者介紹。

後崾先村“生死三兄弟”的扶貧路,是定邊縣這片黃土高原脫貧攻堅之路上的一個縮影。據了解,2019年定邊縣計劃脫貧328戶1200人,並逐戶制定脫貧計劃,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確保所有貧困人口按期脫貧。(陳榮)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