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陜西神木:“一組一品”發展特色産業 建設美麗鄉村

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

“我在村裏合作社工作每個月工資5000元,家裏人人有入股年底有分紅,在這裡工作還能掌握蔬菜種植管理技術,比外出打工可要好太多了。”10月11日,面對採訪團的記者,神木市大柳塔試驗區生油村村民李國義在綠意盎然的蔬菜大棚裏如是説。

生態農業園、養驢場、養牛場、養魚場、光伏發電項目……六個村民小組“一組一品”,839位村民人人入股。這兩年生油村村民們和李國義一樣,已經看到一幅美麗畫卷在眼前展開,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1

李國義正在溫室大棚裏查看豆角的長勢。賀冬鵬/攝

昔日灘塗地上建起現代農業觀光園

山上120畝蘋果樹和杏樹枝繁葉茂,山下63座蔬果大棚排列有序,30畝魚塘波光粼粼……在烏蘭木倫河畔,眼前美麗的田園景象讓人暫時忘了這是在“煤都”神木。

梁界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業觀光園是生油村梁界小組的集體經濟項目。原來這裡只是烏蘭木倫河畔的一片灘塗荒地,2017年村裏將土地平整後建設現代化蔬果大棚,如今63座大棚裏種滿了櫻桃、草莓、番茄、黃瓜、豆角等,走進大棚眼前一片綠色。

2

梁界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業觀光園的33座蔬菜大棚排列整齊。賀冬鵬/攝

“現在不僅能在家門口賺錢,還可以更好地照顧家庭,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正在查看黃瓜長勢的脫貧戶李增昌説,自己現在在蔬果大棚裏打工,距離家不到3公里,一年下來能收入四五萬元,“有了好政策,有了好項目,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2014年,李增昌因病致貧,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就業幫扶、發展産業等方式,于2016年底成功脫貧,如今在合作社工作更是有了致富奔小康的穩定收入。

生油村第一書記馬愛平告訴記者,梁界小組114名村民在合作社人人有股份,2018年每人分紅6000元。今年第一茬蔬菜收入有十幾萬元,預計年底總收入超過60萬元。“目前我們已經註冊了自己的品牌,接下來會發展農産品加工,延長産業鏈增加産品附加值,並在電商平臺銷售,將來合作社的效益會更好,村民收入也就會更高。”

3

合作社聘請專業人員把蔬菜料理得生機勃勃。賀冬鵬/攝

“1+6”村集體經濟組團作好“土文章”

“梁界小組是我們村的三組,村裏一共有6個村民小組,現在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集體經濟合作社,發展自己的特色産業。”生油村黨支部書記李振清告訴記者,一組發展養驢場,二組是養魚,四組是光伏發電項目,五組六組發展牛、羊規模化養殖,在這六個合作社的基礎上我們成立了生油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總社,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指揮部”。

李振清説:“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我們抓住神木市扶貧發展契機,借著‘三變改革’的東風,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探索發展符合我們實際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道路。各個小組的合作社都由村集體管理,設立董事會成員,實行總經理制,其中董事會成員為‘三委會’成員,起監督管理、幫助銷售合作社農産品的作用。此外,村民按照土地股50%、人頭股30%、資金股20%入股分紅。”

4

油房樑楊小平合作社養殖的肉驢將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賀冬鵬/攝

據介紹,生油村轄6個村民小組289戶839人,2014年共有在冊貧困戶67戶160人,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經過三年脫貧攻堅,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從不足4000元增長到17300元,2017年底成功摘掉貧困村帽子。

“實現脫貧摘帽只是我們打造美麗鄉村的其中一步,目前我們與周邊的廠礦企業等簽訂供銷協議,所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産品都有穩定的銷售渠道。”李振清説,今年計劃再建肉食品加工廠一個,發展農業觀光、垂釣、採摘、蔬菜肉食品批發于一體的迴圈農業經濟,全面推動生油村品牌走向市場,實現鄉村振興。

近年來,神木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強村富民的重要抓手,先後組成13支工作隊伍深入貧困村進行多次實地調研,為貧困村量身定做村集體産業發展規劃。按照支部引領,村社合作,能人管理,群眾參與的抱團發展形式,目前24個貧困村全部建立了村集體産業。一些貧困村以小組為單位,發展了多個村級合作組織,建成養殖場12個,發展山地蘋果8000畝,雜果園1170畝,大棚211畝。貧困群眾不僅可以通過流轉土地獲得補償金,還可以獲得村集體合作組織務工收入,實現了“大河有水小河滿”。(李承林 武子云)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