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種 新希望 黃土地裏的“合陽紅薯”
新品種, 新希望 ,黃土地裏的“合陽紅薯”。
“我這北雷紅看著比你的好,今年薯王肯定是我的”。“你別高興得太早,我這是新苗子”。脫貧戶黨茂發和黨三奎邊往地頭走邊嗆著對方,絲毫不作退讓。今天是合作社為他們,約定比賽的日子,就是要看看誰家示範田裏種出的紅薯成色更好、産量更高。
黨茂發和黨三奎是陜西省合陽縣黑池鎮西休村的農民,祖上三代都在種植北雷紅紅薯。今年初,黨三奎通過自己所在的曙光紅薯專業合作社引進了新薯苗,並採用黑膜覆蓋技術進行栽培,他對自己奪魁也是信心滿滿。
“救命糧”北雷紅紅遍三秦享譽西北
黨茂發口中的“北雷紅”,又稱“秦薯三號”。上世紀60-70年代,為解決口糧不足,産量較高的北雷紅紅薯栽培遍及合陽全境,一度成為三秦大地上的“救命糧”。
合陽獨特的地理特徵符合紅薯喜溫暖、耐乾旱的生長特性,從而使該區域內所産紅薯口感幹面香甜,生吃香脆,又富含多種維生素以及鉀、硒、鈣等10余種微量元素,因此被譽為“薯中極品”。合陽紅薯又因其薯皮紫紅色,薯肉淡黃,形態苗條勻稱,被大家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紅薯”。産品多以鮮薯運往西安、甘肅、新疆等地,近年來也暢銷北京、上海,銷量獨佔我國西北市場鰲頭。
科技護航 樹立紅薯産業地方標準
在紅薯産業發展中,合陽縣農技中心主動扛起了發展大旗,組建技術團隊,研究推廣實用技術。1996年,紅薯地膜栽培試驗成功,平均畝産實現1760公斤,創歷史最高紀錄。2017年,合陽又將滴灌技術應用在紅薯生産上,使平均畝産達到了3750公斤。2018年,在全國甘薯高産高效競賽中,合陽示範地畝産高達5320公斤,獲得競賽組兩個獎項。
“向科技要生産力,不斷提升合陽紅薯的産量、品質。”合陽縣農技中心副主任王巧雲告訴記者,中心還先後與甘薯專家及科研團隊展開深入合作。先後引進18個新品種,開展了品種比較、栽培模式、肥效對比、沼肥應用、生物防治等一系列綜合試驗。篩選出適宜當地栽培的鮮食蒸烤型、澱粉加工型和特色保健型三類8個主要品種,推廣栽植後收到較好的效果。脫毒壯苗、配方施肥、覆膜滴灌等十余項高産栽培技術在合陽及周邊得到普遍應用。其中地膜覆蓋技術流程最終被認定為渭南市地方標準。“下一步,中心將加強聯合産業園區,擴大推廣標準化高産技術,加快産業規模發展。”合陽縣農技中心主任王亞生説,他表示今後還要在提升産業、保護種源資源和綠色發展上下足功夫。
合陽紅薯助力脫貧攻堅 壯大集體經濟
今年年初,陜西省合陽縣作為國定貧困縣先後通過省級評估和國家評審,順利實現整體脫貧。紅薯産業作為當地脫貧攻堅主導産業之一,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我們準備投建一個年産200萬斤澱粉的加工廠,深化紅薯産業發展的同時,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合陽縣曙光紅薯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秦艷軍滿懷信心的表示,要為薯農提供從育苗、技術、農資、銷售到深加工的一條龍産業服務鏈。該合作社從建園至今已帶動181戶貧困戶發展紅薯産業,同時吸收75戶園區務工,實現了每人平均每年15000元到20000元不等的收入。
合陽縣農技中心還與陜西秦輝薯業公司、新池鎮南溝村合作建設高産栽培示範園,按入股土地、勞務用工、資金使用和村集體提留的“3331”佔比模式分紅,助力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
2015年,“合陽紅薯”被原農業部命名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該縣緊抓這一發展機遇,先後建成以黑池鎮申莊村、西休村、南社村為主的6個千畝有機紅薯示範基地。同時利用各種展銷、博覽會、舉辦紅薯文化節和全國紅薯擂臺賽等機會對外宣傳推介,不斷提升合陽紅薯品牌影響力,紅薯産品也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人們的歡迎,産品遠銷迪拜。
“要通過科技推廣,提升品牌品質,進一步擦亮‘合陽紅薯’這塊金字招牌。”合陽縣農業農村局長王萬民表示,今後會通過“科技下鄉”、“兩團三隊”等多種方式,強化與薯業專家和技術領先企業的合作交流,將先進的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於合陽紅薯生産的各個環節,以科技助推産業大發展。(記者張珂 通訊員馬秀珍 李向南)
“合陽紅薯”被原農業部命名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
“合陽紅薯”被原農業部命名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
“合陽紅薯”被原農業部命名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
“合陽紅薯”被原農業部命名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
合陽紅薯,農民致富路上的新希望。
合陽紅薯,農民致富路上的新希望。
合陽紅薯種植基地。
合陽紅薯種植基地。
合陽紅薯種植基地。
合陽紅薯,農民致富路上的新希望。
合陽紅薯,農民致富路上的新希望。
合陽紅薯,農民致富路上的新希望。
合陽紅薯,農民致富路上的新希望。
來源:陜西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新品種 新希望 黃土地裏的“合陽紅薯”(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