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化,跨界聯姻帶來“加速度”
在一張長條電子屏上,手握一根“毛筆”,書法愛好者就可以“大筆揮墨”。由北京市數字內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i墨”軟筆書法體驗臺,倣真了“文房四寶”書寫環境,還原了毛筆書法過程的體驗。據悉,這款“i墨”軟筆書法體驗臺技術專利已轉讓給一家企業,促進了數字內容與文化創意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向産業應用的轉化。
數字文化産業是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核心,依託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産、傳播和服務,呈現出技術更疊快、生産數字化、傳播網路化和消費個性化等特點。
8月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東方文化與城市發展研究所、中國社科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聯合騰訊社會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發佈了《數字文化産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報告初步估算指出2017年數字文化産業增加值約為1.03-1.19萬億元,總産值約為2.85-3.26萬億元。
“增速快、體量大、高品質,這是數字文化産業呈現出的特性。”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對本報説,“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和智慧技術發展,尤其即將邁入的5G時代,在技術的驅動下,數字文化産業將呈現繁榮景象。”
數説故事
文化精品探索“網紅式”變革
在今年7月舉行的“融古鑠今無界未來——數字故宮發佈會”上,故宮一次性上新了7款數字産品。其中“故宮名畫記”改版後將數字化繪畫藏品增至345幅,新版的名畫細節更為逼真,細到《步輦圖》中人物服裝胸前的錦繡花紋都纖毫畢見。
故宮的文化通過數字技術讓歷史走進了千家萬戶。多款故宮APP陸續上線,“全景故宮”涵蓋故宮所有開放區域,遊客打開網頁或手機,點擊VR模式,享受沉浸式體驗,可以“走”進大殿,甚至“坐”上龍椅;官網推出的“數字文物庫”,在公開186萬餘件藏品基本資訊外,首批精選了5萬件高清文物影像進行展示,未來,這個數字還將不斷刷新;建築類主題微信小程式“故宮:口袋宮匠”,將故宮屋檐上脊獸化身為“紫禁城建造小分隊”,幫助玩家在遊戲中體驗搭建“養心殿”、“慈寧宮”等宮殿的過程。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全新的數字時代,“數字故宮”將不斷做出有益嘗試,讓紫禁城和文物鮮活起來。
在數字技術加持下,更多文化精品展現文創的新面貌。6月,線上數據庫産品《歷代進士登科數據庫》上線,資源共計10萬餘條,內容涵蓋歷代進士登科人物資料,為學者研究提供了便利;“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以來不斷豐富,還開通了英文版。30個經典石窟,跨越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10個朝代。全球各地的網友都可欣賞石窟內部文物的高清圖像,還可以進行VR虛擬現實體驗。
數字技術“聯姻”文化,也激發了文化産業的二次創新。
閱文集團聯席CEO吳文輝告訴本報,在IP的開發上,數字技術讓精品內容能夠實現多元化衍生的可能。2018年,閱文集團共授權130余部網路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遊戲、動畫、漫畫等娛樂形式,如影視劇《扶搖》,動漫《擇天記》等,都是由網文作品衍生而來。而人氣IP《全職高手》通過數字技術挖掘,實現了影視、動漫、出版、聽書等多業態領域全鏈開發。
電競與傳統文化碰撞也擦出了火花。今年4月,在人民電競戰略發佈會上,人民電競宣佈將與騰訊電競展開深度合作,讓電競體育與城市文化相結合,在全國多個城市打造集電子競技、城市文化、大眾娛樂、教育等方面的創新生態模式,助力中國電競行業的健康發展。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庚對本報説:“當步入網路傳播時代,傳播媒介和載體愈加多樣化,尤其是數字化技術在傳播領域的運用,使數字傳播超越傳統的紙質傳播、電子傳播等途徑和方式,為文化發展帶來了更迅捷、更有效的傳播效果。”
打破壁壘
文化産業全鏈條跨界升級
在雲南昆明,正在建設中的昆明融創文旅城將以玉龍雪山為原型,給“春城”帶來特別的冰雪體驗;打造20米LED環幕,將創造如臨其境的雲南風光體驗……這是融創西南的一個縮影,將時尚文化精神加進文旅産業,打造具有西南特色的歡樂文旅産品體系。
正如《數字文化産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所預測:數字文化産業目前已經成熟的商業模式仍主要側重於消費網際網路,但正在向包括産業網際網路在內的更多經濟領域拓展。未來與産業網際網路的融合,尤其是在文化旅遊融合為代表的産業網際網路發展,以電競等為代表的文化和體育及相關産業融合發展,將是推動數字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機遇。
數字技術帶來了文化産品開發的精準升級。
在産品開發上,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高級副總裁兼CTO莊卓然透露,選擇雷佳音出演《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是用阿裏的智慧預測平臺——“魚腦”多維度數據對比分析出來的;中國知網近期發佈了中國知網大數據智庫平臺,通過對政務數據、行業數據、公共數據與知網知識數據的融合分析利用,將各種文字、音頻、視頻資訊資源整合為統一的知識庫,實現智慧化應用。
數字流、科技流、資訊流也帶來了文化産業線上與線下的跨界融合。
線上上,雲南省和騰訊合作“一部手機遊雲南”,整合了物聯網、雲計算、人臉識別等多項技術,實現了刷臉入園、高速公路無感支付、AI識你所見等功能,並構建起全域投訴、數字誠信、數字消費等雲南旅遊産業體系;浙數文化攜手度勢體育,開拓電子體育賽事上的合作,打造以浙數文化為核心的數字體育産業集群,共同推動杭州成為全球數字體育文化中心。
線上下,十二棟文化通過將IP衍生品投入“LLJ夾機佔”線下娛樂門店,用戶以“夾娃娃”的方式得到他們喜愛的産品,從而幫助百餘位IP原創作者盈利;平臺網易雲閱讀攜手社交推理遊戲平臺劇本殺APP,將一部劇本改編成社交推理遊戲,去年12月在北京三里屯舉辦了一場主題劇本殺體驗活動,嘗試作品社交化的新玩法。
數字文化産品界限還在不斷打破。北京酷雲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兼副總裁呂海媛告訴本報,酷雲互動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合作搭建網際網路大屏地震預警資訊系統。當地震發生時,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大陸地震預警中心將預警資訊傳遞給酷雲互動,再通過專利技術ACR實現對大屏終端的定位,精準選擇誤差在50m之內的家庭內外所在終端推送,提醒用戶避險,減少人員傷亡。
“數字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文化産業的一些壁壘,産生了新載體,不僅為傳統相關産業賦能,還在數字生産中進一步融入數字加工、數字創意等內容,使得産業趨於一體化。”向勇説。
5G時代
數字文化産業爆發將至
去年1月,在國際化創意方案競賽上,挑戰賽主題定為“基於百科數字博物館平臺,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助力博物館文化在全球的傳播?”來自冠軍團隊的5位跨國成員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復活”各大博物館的藝術大師,親自給用戶當“導遊”,為觀眾介紹自己的作品以及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
《數字文化産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指出,以5G為代表的下一代通信技術(基礎設施),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對當前數字文化産業發展産生顛覆性的影響。
6月6日,隨著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6月,在2019世界移動大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頻道、上海總站在現場設置超高清互動體驗區,成功實現我國首次5G+8K電視節目信號傳輸測試;6月12日,由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等各方合作創立的文化和旅遊産業人工智慧應用實驗室正式啟動。
更多企業看到了跨界創新的可能性。吳文輝告訴本報,“閱文集團攜旗下智慧硬體‘口袋閱’與廣東聯通達成5G戰略合作。雙方將在IP平臺及智慧硬體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探尋閱讀、遊戲、視頻等産業鏈領域在5G時代的新可能。”
“5G將引發一場生活方式的革命,整個數字文化産業也會因此發生顛覆式的改變。”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説,“如何讓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騰訊給出的答案是新文創。”據悉,騰訊與敦煌研究院的合作中,其旗下游戲、音樂、動漫等業務,都以不同方式參與其中。
“隨著5G時代到來,數字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業態可概括為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産業的産業化運作和改造,如慕課等線上教育平臺以及數字藝術展示、有聲讀物等數字出版産業。”陳庚對本報分析説。
“顛覆性的場景,可能出現在生活裏的其他領域。比如,不只是手機屏,未來汽車和地鐵裏的各種屏都可能成為交互中心。另外,數字文化不僅提供文化消費品,未來還將成為生産的助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部主任黃斌説道。
《數字文化産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介紹,5G時代的文化産業可能催化出三個場景:將真正地推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VR/AR/MR)”技術實現商用,進而形成産業規模;低時延高可靠帶來的諸如遠端醫療、無人駕駛等技術的應用;推動萬物互聯而帶來的大規模物聯網業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東方文化與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楊曉東分析,目前,我國數字文化産業正處於新一輪爆發性增長的前夜,呈現三大特點:一是以5G為代表的新技術在産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二是目前商業模式仍主要側重於消費網際網路,但正在向包括産業網際網路在內的更多經濟領域拓展;三是從國內市場競爭邁向全球市場競爭。
展望數字文化産業的未來發展,向勇對本報説:“數字文化高品質內容把關、新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都是數字文化産業進一步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創意者經濟再創新(創新茶座)
黃 斌
今天,如果要問大家在哪花的時間最多,我估計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手機。在手機上看什麼呢?最新統計顯示,我國近8.3億網民使用的449萬款APP(移動應用程式)中,産品最多的是遊戲類APP,使用最長是即時通信,然後依次是網路視頻、音樂、短視頻、音頻、文學、新聞、直播、遊戲……幾乎全都是數字文化産品!
怎麼會有這麼多數字文化內容讓人如此著迷?這正得益於這些年來創新發展推動的我國數字文化産業競爭力的提升。
網際網路誕生初期,最先成熟的商業模式是網路和文化産業的結合。我國第一批網際網路龍頭企業,最早深受一些門戶網站模式影響,喊出“渠道為王”,但很快就發現優質內容供給不上,開始轉向“內容為王”,然後轉向生態構建。我國數字文化領域的第一次創新就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業界普遍認為這一階段是“跟跑”之後的商業模式創新,但忽視了背後影響更為深遠的創意組織方式創新,依託于平臺分工的創意生産方式崛起,UGC(用戶生成內容)大量涌現,一個以用戶和創意者的互動和互換為核心,以專業人士和內容生産商為節點的人人連接、相互賦能的創意者網路逐漸形成,創意領域涌入的數百萬年輕人,催生了如網路文學等獨有的數字文化內容形式,推動了創意數量大爆發。
數量爆發帶動了大眾創新創意熱情,也引發了對數字文化品質的擔憂。中共的十八大以來,在政策引導、行業自律、産業發展、大眾覺醒等共同作用下,數字文化産業迎來了創意者經濟的新一輪創新。一方面,以故宮、敦煌等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機構逐步開放數字文化資源,數字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文明精華為創意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創意素材和創意場景;另一方面,數字文化産業體系不斷完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日趨成熟,為創意者帶來了更細的産業分工,提供了更多的數字創意助手,數字技術真正融入到創意、生産、分發的全過程,幫助數字文化內容從數量爆發向品質提升轉變。我國數字文化內容在全球初具競爭力,在不少領域實現了“並跑”甚至“領跑”。
隨著5G商用、人工智慧等技術進一步成熟,未來,創意者經濟的創新在哪?我認為可能來自於産業網際網路,來自於擁有全球最全産業體系帶來的創新創意需求,來自於以文化創意推動相關産業轉型升級。
我國最有優勢的電商大數據,已經在服裝、生活用品等領域幫助提高了創意設計水準,助推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不斷增長的設備物聯網數據,開始幫助提高機械工業設計水準進而極大地提升工業品品質。相比較于文化及相關産業,工業增加值市場無疑是更深的藍海、更大的戰場。
創新、創新、再創新!我國數字文化産業正處於從消費網際網路向産業網際網路轉進的黎明,只要施政有為、應對得當,我國數字文化産業可能會進入新一輪爆發性增長,不僅能夠顯著提升我國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也會對我國經濟社會全面高品質發展産生更加積極重要的影響!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部主任,研究員)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數字+文化,跨界聯姻帶來“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