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蘋果之鄉洛川:一棵蘋果樹 致富一群人 振興新農村

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近日,採訪團走進延安市採訪。延安段活動由延安市委網信辦、延安市農業農村局和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共同承辦。

 種下一棵蘋果樹,帶動了當地一群農民發家致富;種下一片蘋果樹,促進建成完善了現代蘋果全産業鏈條;種下一縣蘋果樹,展開了縣域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新景象。

説起洛川,便不得不提蘋果。洛川出産的蘋果,素以色、香、味俱佳著稱,通過近些年“一縣一業”産業壯大,洛川蘋果儼然已經在全國蘋果市場中樹立了品牌形象,也讓洛川成為了一座果業“名城”。

近日,“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採訪團一行來到延安市洛川縣,探訪該地區近年來如何以業興農,通過種植蘋果促進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

生根:洛川種下第一顆蘋果樹

1947年,洛川縣永鄉鎮阿寺村農民李新安,從河南靈寶用毛驢馱回200余株蘋果樹苗,從此,他成為洛川種植蘋果的第一人,而蘋果也成為當地農民養家致富的主要種植作物。

1986年,洛川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優質蘋果基地,發展到九十年代中期,蘋果已經在洛川生根並大面積種植,72年過去了,如今的洛川蘋果已經是享譽世界的知名品牌。 

1

起始園中被阿寺村保護起來的第一棵蘋果樹。賀冬鵬/攝

而早在種植蘋果之前,洛川的農民經常吃不飽飯。上世紀40年代的洛川身處陜北黃土高原地帶,土壤貧瘠,一年打下的糧食只夠吃半年,因此人們十分珍惜口糧地。1947年李新安帶回蘋果樹苗後便開始在自家的6畝口糧地耕種。村裏有不少長輩勸他,在口糧地上種蘋果卻不種糧食,一家人遲早會被餓死。

“當時李老先生的做法村裏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李老先生堅持下去了,一個人硬是在6畝地裏建起了洛川縣第一個果園。”永鄉鎮黨委副書記王文明説,在李新安的推動下,到1952年,阿寺村周邊有65戶群眾栽下40畝蘋果樹苗。

1959年國慶前夕,毛主席品嘗了阿寺村的蘋果,稱讚阿寺村農民栽植蘋果在陜北黃土高原上是“一個創舉”。就在那一年,阿寺村的果園發展到336.4畝,洛川縣興起了大建果園的熱潮,全縣蘋果種植面積達到1.7萬畝,成為名副其實的“蘋果縣”。

1960年,阿寺村已繁育3萬多株蘋果苗,除本村300多畝果園自用外,其餘都供給了外村外地。洛川50多個村子先後有了蘋果園,鄰近的黃陵、宜君、延安等地也從阿寺村引進苗木進行種植。

在李新安的帶領下,阿寺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阿寺村黨支部書記李銀海介紹説:“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我們村一個壯勞力一天在果園裏幹活便能分到兩塊錢的工錢。”至八十年代,阿寺村成為當地有名的富裕村。

2

“元帥巷”、“嘎啦巷”、“富士巷”……村內街巷均以蘋果品種命名。賀冬鵬/攝

如今的阿寺村,到處充滿了“蘋果第一村”的氣息。村裏墻面上畫著蘋果種植、修剪、疏花、套袋等農畫,每條小巷以不同的蘋果品種命名,甚至街道兩邊的垃圾桶都是蘋果樣式。在李新安的起始園裏,阿寺村利用先進的嫁接技術,仍延續著當年陜西地區種下的第一棵蘋果樹的生命。

發芽:“村上沒有一家人不種蘋果

經過20多年的栽培與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初,洛川蘋果在種植規模、技術、品質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今的洛川,大大小小的果園綿延50余萬畝,佔耕地總面積80%以上,95%的農民從事蘋果種植業,是名副其實的“蘋果之鄉”。

阿寺村則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1985年,阿寺村開始分隊大面積種植果樹,一直到2019年,阿寺村蘋果産業經過轉型升級,種植面積也從6畝發展到2850畝。

李銀海説:“我從小在果園里長大,我們村上沒有一家人不種蘋果。我現在自己有10畝多果園,每年收入十幾萬元。”

陜西只有一個阿寺村,但是洛川有無數個像阿寺村一樣的村鎮,舊縣鎮近年來鎮域經濟社會大跨步發展進入快車道,與該鎮堅持做大做強蘋果支柱産業的路子分不開。

3

陳長建跟記者交談多年來種植蘋果的心得體驗。賀冬鵬/攝

“我家世代農民,兒子也是果農,從七十年代開始種蘋果,到現在已經幾十年了。”陳長建是土生土長的洛川縣舊縣鎮洛陽村村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他今年種了12畝蘋果,包括自家7畝和鄰居家5畝,預計可以賣25萬元左右。

多年前地裏種玉米種油菜,陳長建家裏只能勉強溫飽度日。“十年以前,我這七畝地只能賣到八九千塊錢,現在最少能賣到10萬。”陳長建説。

今年已經74歲的他基本不下地幹活,大多數時間是給村上的果農做一些技術指導。經過多年發展,洛川的蘋果種植從剛開始的粗放式管理已經轉變為標準化的種植模式。目前,僅舊縣鎮洛陽村蘋果標準示範園就有980畝,畝均産量達3000公斤以上。

4

嘎啦品種開始著色,紅彤彤的蘋果已經挂滿枝頭。賀冬鵬/攝

在洛川縣,像陳長建這樣的果農還有很多,像舊縣鎮這樣的蘋果示範園也有多家。截至目前70多年的發展,洛川蘋果種類已達40多種,蘋果種植面積50多萬畝,佔全縣64萬畝耕地面積78%;16.1萬農民每人平均果園面積3.1畝,居全國第一;全縣六成以上果農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其中95%來自蘋果;全縣蘋果産業總收入超過45億元,洛川蘋果品牌也名揚海內外。

施肥:大數據構建“資訊橋” 土地“抵押”壯大集體經濟

近些年,隨著洛川蘋果産業越來越大,“只會種不會賣”的情況逐漸顯露,資訊不通暢、買家制定規則,以及附加産值由其他公司開發獲利,倒逼洛川縣蘋果産業不斷完善結構,夯實基礎。

8月15日,採訪團經延西高速前往洛川縣,下高速不遠處便看到新建設幾年的洛川縣農業(蘋果)市場與資訊中心。

5

現場講解員向記者團介紹該資訊中心的多種數據模組。賀冬鵬/攝

一走進資訊中心,鑲滿整面墻的巨大電子顯示屏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據了解,這三塊大屏上收集展示的是洛川縣乃至全國的蘋果産業大數據,果農足不出戶便能知曉蘋果“天下事”。

該數據中心採集了洛川全縣種植戶、果園、用工、投入、果庫、合作社、專賣店等7類基礎數據312萬條,實現46729種植戶58萬多條數據入庫,建立起了專業蘋果産業數據庫。

“比如2013年蘋果當地價一斤1塊8,我們通過這個網路資訊體系,把最新的市場價格回傳,平均一斤多賣至少兩毛錢。”洛川縣農業(蘋果)市場與資訊中心負責人王延剛説,該數據中心就像一個大型的“資訊集散中心”,它的建立首先暢通了果農資訊獲取途徑,其次為他們購買農資提供了品質保證,還解決了基礎經濟投資困難的問題。

目前,大數據平臺構架基本完成,資訊實現互通互聯、資訊共用、相互合作,不僅為基地和市場提供決策性依據和系統化服務,引導當地蘋果産業健康發展,也為洛川蘋果發展搭建了一座資訊橋梁。

不僅是成立的資訊中心,洛川在土地利用方面也“做文章下功夫”。2017年,洛川縣開展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今年1月1日,新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開始施行,明確承包方或受讓方可以用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這意味著農民能以土地為擔保向金融機構借錢。

“我們為個人及家庭農場等經濟實體,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229筆共1125萬元,這樣做可以擴大蘋果主導産業的規模化經營水準。”洛川縣農村經營管理服務站站長賈海軍説。

土地是農村最重要的生産資料,而洛川是果業大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則是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的著力點。近年來,洛川在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中,已經探索出了“農地經營權+多种經營權組合抵押”“農地經營權+農業設施權證抵押”“農地經營權+地上附著物抵押”等組合抵押貸款模式,破除了農村産權交易制度障礙,推動了集體資金、資産、資源保值增值,也為壯大洛川縣蘋果産業,促進農村振興打下基礎。

散枝:推進蘋果産業後整理階段

洛川蘋果的發展歷史,也是蘋果産業和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其先後經歷了引進推廣、規模栽植、規模擴張、專業縣建設、産業強縣建設五個階段,如今,洛川蘋果産業迎來了新一輪發展的“風向標”——蘋果産業後整理。

那麼,什麼是蘋果産業後整理?蘋果産業後整理是提升蘋果産業附加值的一項重要舉措,其著力於蘋果生産、分揀、包裝、冷藏冷鏈、市場行銷等各個環節,延伸了整條産業鏈,保證了蘋果外觀品質、內在品質的統一性。

7

已經建成的智慧選果線。賀冬鵬/攝

“過去果農將大小、成熟度不同的蘋果混起來賣,不僅影響品質,還形成了低價競爭的惡性迴圈。”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薛雲峰説,通過智慧選果線,每顆蘋果的顏色、大小、糖度、瑕疵、有無霉心等多項指標都能夠呈現在電腦上,利用機器進行分揀分級可以保證每一個蘋果找到屬於自己的“梯隊”。

薛雲峰還介紹到:“公司先後在洛川縣和延川縣建成了4萬噸蘋果氣調冷庫和2條4.0智慧選果線,科學的氣調冷藏技術延長了蘋果的貨架期,智慧選果線也大大提高了蘋果分選效率。”

據了解,今年以來,洛川便加快主導蘋果産業的升級轉型,針對全縣53萬畝蘋果開展前生産、後整理。

在後整理階段,每一顆蘋果除“檢查身體”外,還會貼碼建立蘋果品質安全追溯。在最後銷售階段,陜西頂端果業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管裴小芳説,他們創新試點投放蘋果自動售賣機,並構建了以淘寶為“主戰場”的電商宣傳銷售平臺,年銷售預計6500萬元。

不僅如此,據裴小芳介紹,除線上銷售,該公司還利用大數據對每一筆訂單進行分析,將百萬名客戶的地區、年齡、性別、回購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便於制定銷售計劃、策劃銷售活動。

8

網路主播正在直播。賀冬鵬/攝

目前,洛川縣像美域高和頂端果業這樣專注于蘋果後整理的公司還有很多,但果業後整理還沒有覆蓋縣域所有村莊果農,未來計劃在産業園區招商加工、儲藏企業10家。

下一步,洛川縣將新建4.0智慧選果線11條、氣調冷庫4.7萬噸,新建鄉級蘋果集散市場9個,在主銷城市新建洛川蘋果專賣店22個,累計達到114個,基本實現全國一二線城市全覆蓋,培育銷售額千萬元以上電商企業32家、蘋果網店8000余家。蘋果産業後整理工作的推進實施,不斷挖掘出洛川蘋果潛在的商業價值,也促進洛川蘋果産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結果:“洛川蘋果大叔網上銷售 一年賣400萬”

“現在的蘋果又大又甜,生活當然也是越來越好了。”陳長建跟記者交談時,臉上挂著笑容。“所以現在要想盡一切辦法把蘋果往好了的種,蘋果好才能賣得好。”

陳長建告訴記者,相比以前種蘋果,現在的收入則要翻了幾番,這得益於近年來縣上推廣實施的種植技術。

“我是技術改良和政策支援的受益者,現在每年果子都不愁賣。”陳長建回憶了2012年第一次技術推廣,當時的洛陽村大膽在陜西省率先推行蘋果“二次間伐”,在每畝需要砍掉一半已栽培的果樹,從原來的28株減少到14株,以徹底解決通風透光條件,便於機械化作業,從此以後又多次推行了各種蘋果標準化種植與管理模式,不斷提升蘋果品質。

蘋果品質愈來愈好,果農的收入隨之愈來愈高。通過標準化管理,洛川全縣蘋果園全部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蘋果)原材料生産基地認證,蘋果品質得到全面提升,效益也大幅提高。

因為蘋果受益的還有同村的張永亮,自2012年走上電商銷售之路後,便有了一部手機一年賣400萬的“傳奇”故事。

9

張永亮正在向記者展示他拍攝的蘋果搞笑短視頻。賀冬鵬/攝

“我自己家有30畝蘋果,目前挂果15畝,去年通過做電商,一部手機一個星期賣完了所有蘋果,而且一斤增收3-5塊錢。”洛陽村村民張永亮説。

2012年,外出打工返鄉的張永亮在QQ上聯繫了四個客商,蘋果賣了4萬塊錢。嘗到甜頭的張永亮開始了蘋果電商銷售之路,QQ、淘寶、微店,到現在的短視頻。“去年春節,最多的一天賣了800多件蘋果,掙了將近1萬塊錢。”張永亮説。

2014年以來,洛川開始在全縣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洛川縣舊縣鎮洛陽村第一書記李曉俊告訴記者,網路銷售蘋果改變了以往售賣模式,也改變了客商定價的主導角色。“以前客商説多少錢就賣多少錢,後來我們通過網路銷售,蘋果賣得快,價格還高。”張永亮説。

10

洛川縣副縣長劉高明接受記者採訪。賀冬鵬/攝

洛川縣副縣長劉高明表示:“蘋果是全縣的經濟支柱,也是老百姓的搖錢樹,縣委縣政府一年接著一年幹,終於把小蘋果做成大産業,讓農民在一條鏈上有多方面收益,更讓洛川蘋果聞名世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一顆蘋果樹,致富一群人,也振興新農村。洛川縣堅持以蘋果産業為主的“一縣一業”發展模式,升級轉型蘋果前生産、後整理産業過程,提質增效,帶動産業,促進鄉村振興。深耕于業,聚焦於民,革命老區“蘋果之鄉”如今正在煥發新的活力。(陳榮 實習生袁琳娜)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