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産業立根 文化鑄魂 生態助力 延安安塞鄉村振興有門路

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近日,採訪團走進延安市採訪。延安段活動由延安市委網信辦、延安市農業農村局和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共同承辦。

“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民歌,反覆向外界傳達著黃土地的粗糲。但這些固有印象,已不再是今日黃土高原的全貌,從藍天白雲之間俯瞰,穿過一道道山峁土梁,放眼望去,散佈在黃土高坡的村莊已改頭換面。

1

航拍安塞區磚窯灣鎮金盆灣村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杜旭濤/攝

産業激活鄉村

走進安塞區磚窯灣鎮,金盆灣村的土山樑上,一百多座蔬菜大棚齊刷刷的反著銀光,猶如一排一排的“光電池”,不斷為金盆灣村“輸電量、聚能量”。依靠大棚種出的黃瓜、番茄等蔬菜,不少村裏人的生活發生了歷史性改變。

村民徐義東説,他從2017年12月種蔬菜,第一茬黃瓜賣了3萬多元,2018年的第二茬番茄又賣了4萬多元,這比以前在外打工強太多了。近兩年種植大棚的收入給他帶來了信心,他把心思都放在了大棚裏,一心想種出最天然的黃瓜和番茄。

與徐義東一樣,過去靠攬工掙錢的王院,身份轉變成菜農,王院説:“建大棚那些山頭,以前都是荒地,種些玉米、雜糧只夠吃飽。現在種番茄、黃瓜,一直都好賣,心裏也不愁了。”2018年,王院的毛收入有近10萬元,他徹底告別了四處找活幹的生活。

金盆灣村建起了延安市最大規模的山地大棚,像徐義東、王院一樣的菜農,村裏還有很多。

處於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過渡地帶的陜北,羊與百姓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安塞區沿河灣鎮高家峁村富豐養殖場內,活躍著1600多只湖羊,這是安塞區為破解林牧矛盾,從南方引進的新品種。

2

安塞區沿河灣鎮高家峁村富豐養殖場內的湖羊,該養殖基地可容納5000隻湖羊。賀冬鵬/攝

湖羊與當地山羊不同,它們不善攀爬、四季發情、生長速度快、食草性好,羊群中處於産後恢復期的母羊過7個月就能再産幼崽,繁殖率遠遠高於山羊。

沿河灣鎮副鎮長魏飛介紹,試驗養殖發現,湖羊在陜北地區保留了全部優點,繁殖率高、産奶快、養殖成本低而且飼養週期短。2018年2月以來,沿河灣鎮累計出售羊子2079隻(其中湖羊自繁種羊479隻),實現銷售收入282萬元,純收入106萬元。

在養殖湖羊的過程中,沿河灣鎮照“借羊還羊、分戶養殖、訂單回收”模式,給有勞動能力、有養殖經驗的農戶分發懷孕的母羊,一隻母羊一次生産2-5隻幼崽,一年之後領養湖羊的農戶將母羊和一隻小羊羔歸還,留下剩餘的羊羔做新種羊。

這種養羊模式,既讓農戶實現零元養羊的目標,也擴大了全鎮養羊的規模。目前,沿河灣鎮已經給農戶分養出1000多只湖羊,實現戶均年增收1.4萬元。

文化“鼓舞”鄉村

延安市安塞區文化底蘊深厚,享有“腰鼓之鄉”“剪紙之鄉”“民間繪畫之鄉”“民歌之鄉”等美譽,在紅色歷史基因下盡顯黃土風情文化。1996年,安塞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安塞腰鼓以其獨特風格、豪邁粗獷、剛勁奔放、氣勢磅薄而聞名天下。

2016年10月,安塞正式撤縣設區,作為延安“副中心”城市功能凸顯,承擔著更多人對安塞發展的期許。為打好文化旅遊這張牌,安塞重點打造了西營“陜北信天遊”演唱村、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魏塔“東方畢加索”寫生基地3個文化村,依託生態、區位、文化特色,發展鄉村旅遊。

3

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的廣場上的腰鼓表演隊。賀冬鵬/攝

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拿起鼓箭就會扭。千人腰鼓文化村,使古老的馮家營村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自迎接遊客起,村裏就有400多名腰鼓手,目前專業鼓手246名,其中年齡最大的八十七歲,最小的年僅六歲。

今年66歲的侯雪昭是當地有名的剪紙大師,她接觸剪紙已經有近六十年的時間。最初侯雪昭和家人一起剪窗花,如今不需要圖紙,説什麼就能剪出什麼。從她自己學習掌握技能到給村上的人免費教授剪紙技藝,剪紙文化的發展帶動著鄉村文化的發展。

一幅幅剪紙飄向千家萬戶,一隻只腰鼓響徹山谷,馮家營村的村民忙的熱火朝天,他們可以當職業腰鼓手、售賣腰鼓、剪紙來展示當地文化,就業增收。鄉村旅遊也催生了講解員、保安、保潔員、停車場收費員等崗位,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已帶動200多人就業,間接帶動當地2000余人從業,為每戶村民一年增收約2萬餘元。

截至目前,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目前累計接待遊客40多萬人次,在幾個文化村的帶動下,全區累計接待遊客216.6萬人次,同比增長162.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06億元,同比增長311.5%。

在安塞,腰鼓進入了體育課,民歌進入了音樂課,繪畫進入了美術課,剪紙進入了手工課,曲藝進入了社團活動。每年都有大型中小學生腰鼓、剪紙等比賽,將黃土風情文化傳承下去。

建設美麗鄉村

安塞區招安鎮龍石頭村,第一批響應村上改善人居環境的人叫宋佔亮。“他是個攝影師,院子裏種花椒樹、葫蘆、番茄……他家以前的旱廁改成了三格化糞生態廁所,現在他這個小院綠意濃濃,生活環境更好了。”村幹部牛志偉介紹。截至目前,龍石頭村旱廁改水廁已經完成68戶。

村莊的清潔面貌,源自龍石頭村修建污水處理站和排水渠,村上栽植河道護岸林及30畝親水植物,建柏油環村路,硬化巷道,實施改廁……宋佔亮家只是改善人居環境的一個縮影。

從招安鎮龍石頭村向南駕車四十多公里,就是高橋鎮南溝村。南溝村毗鄰延安市區,北接棗園、南連萬花,因村內自然植被覆蓋率高,被確定為發展鄉村旅遊的試點村。

“2014年前的南溝村是安塞典型的山區貧困村,可以説是延安最窮的地方,群眾調侃説南溝有三難:出行難、娶媳婦難、村幹部辦事難。”南溝村駐村幹部張光紅説,以前村裏基礎設施差,通訊與交通都不方便,群眾生産生活水準低,無法與外界聯繫。

2015年,該村外出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張維斌回鄉創業,成立延安惠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南溝生態農業示範園建設為依託,全面啟動集現代農業、生態觀光、鄉村旅遊為一體的南溝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建設。

4

航拍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山頂與谷地同步開發,生態農業與觀光旅遊園盡收眼底。杜旭濤/攝

目前,南溝村新建7座蓄水壩,已建成休閒垂釣園、沙地摩托車、木屋酒店和花樣迷宮、聯動溫室大棚、停車場和觀景臺,植樹造林12000多畝,種植花草2000多畝。正式開園後,已累計接待遊客150萬人次,實現産值3000余萬元,被延安市旅發委評為“延安市鄉村旅遊示範村”。

如今的南溝村,路變寬了、村變美了、人變富了,偏僻落後的貧困小山村搭上“生態遊”“鄉村遊”的快車,實現了從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轉變,鄉村振興效果初顯。

安塞區委書記任高飛表示,安塞區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探索與實踐,全區117個行政村圍繞“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示範村鎮建設培養村集體企業,每個村至少要有一個主導産業。

任高飛説:“只有農村新,農業興,農民富,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劉彬 實習生袁琳娜)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